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瀚海狼山:850毫米直径固推,年产量可达上万枚? |2024-02-03

图片

过去不止一次的谈到过,从最轻巧的单兵肩扛式超轻型防空导弹,再到各种正规的空空导弹与海马斯高档火箭弹,再发展到单价更高的中短程弹道导弹,一直到最昂贵的洲际导弹;所有这些武器,本质上其实都是在一定直径下的固体推进火箭的基础上,再加上相应的弹头与配套的制导系统而已。当然,当今仍然有少数现役的重型导弹采用液态发动机,或者液态与固态发动机的混合型号;但是绝大部分主战导弹,都采用更易储存与快速发射的固推为主是不需否认的。而每种固体火箭的推力指标与射程,又与其相对直径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于是出于标准化与工程化的考虑,各种导弹相应的固推直径也是大致确定的。比如前面提到的肩扛式导弹的固推直径基本不会超过100毫米,也就是10厘米之内;

图片

而空空导弹的固推直径大多在200毫米之内,只有极少数超远射程型号的固推直径会达到300到350毫米。大多数中高档火箭弹的固推直径则在200毫米到500毫米之间。短程弹道导弹的固推直径多在1000毫米到1200毫米。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固推一般在1400到1600毫米直径;而现役洲际导弹的固推直径则基本在1800毫米到2200毫米,也就是1米8到2米2之间。问题是既然已经大致确定了不同类型导弹固推的基本直径,那么哪些导弹配套的固推生产的数量更多?哪些导弹配套的固推生产的数量更少呢?其实在这方面也有一些相对不变的“潜规则”:那就是战略导弹配套的大直径固推,原则上肯定比为战术导弹配套生产的中小直径的固推的数量要相对更少。毕竟就算是在冷战战略核竞争最疯狂的年代,

图片

美苏两家,也从来没有让其各自服役的洲际导弹同时超过2000枚,这包括水下发射的潜射洲际导弹,因此这两个冷战时代的超级大国,各自生产过的1800毫米以上的大直径固推,都没有超过2000枚;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彻底消耗完,毕竟冷战时代生产的民兵陆基洲际导弹与三叉戟潜射洲际导弹,仍然都在继续服役当中。而在2000年之后,仅仅AIM120系列中距空空导弹,就生产了超过2万发。这样自然可知,配套的200毫米直径的固推,也必然同时生产了2万枚以上。可见这种小直径固推的生产总规模,要比1800到2200毫米直径的大型固推的生产总量,高出了一个数量级还多!那么相对小直径固推,就一定会比大直径固推的生产总量要大吗?也不一定!比如冷战时代的利器潘兴2型导弹,采用的,

图片

是1米直径也就是1000毫米级的2级固推,而潘兴2导弹最大的装备量,从来没有超过500枚;也就是总共生产过不超过500枚的1000毫米级固推。在1988年之后,所有潘兴2型导弹全部被销毁了。不但这类固推的成品本身被销毁,就是生产1000毫米级固推的模具也一并丢弃。这就导致超级大国到今天能够获得的1000毫米固推成品为零;也由此导致:虽然扬言要恢复中导装备的口号喊了七八年,但是实际进展也是零!可见任何一类直径的固推,一旦丢弃其生产线再想恢复简直比登天还难!也正是接受了这类历史教训,有些大国已经越来越重视先进固推的系列化生产。所谓的系列化就是不单纯装备一种导弹,也不单纯只装备一个军种或者兵种的特殊导弹,而是追求某种直径固推的多军种多弹种的通用化。

图片

比如过去生产最多的,可能是300毫米级的固推,最终的产品就是某型远程火箭炮的炮弹。不过300毫米直径的固推,打击威力似乎天然不足:仅仅靠其自身的动能,只能击穿2米级的混凝土;弹头装药量也很难超过200公斤;射程大多在200公里之内。作为陆战武器似乎尚可,但是很难作为海基与空基武器,对付5米厚度以上的加固目标显然穿透力不足。而用钻地型弹道导弹虽然可以直接破坏5米级以上设防的高强度目标,但是因为必须配合陀螺仪,导致可用总量不足。随着850毫米舰载垂发成为主流,850毫米级固推显然会成为三军通用的新一代标准固推:既可以当4发一组,超大直径的“火箭炮”,又可以当标准的舰载ASBM,甚至可以实现快速空射;弹头装药也能够在500公斤到2吨之间随意选择;

图片

射程从500公里到2500公里之间灵活调节。这个直径的武器可以摧毁9成9以上的陆基强化地堡,对所有敌对舰船也可一击必杀!因此850毫米级新式固推,年产上万枚都不嫌多;毕竟火力不足综合症是彻底无法治愈了!

赞(13)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瀚海狼山:850毫米直径固推,年产量可达上万枚? |2024-02-03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