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虚声:重新解读一个牛人|2024-02-11

首先祝老友们新年快乐,龙年大吉。
这里说的是太史公司马迁。
一个大历史学家,有啥好说的?
司马迁首先是一个独特的人。我在无聊的时候,经常会想起司马迁。我是一个很怕无聊的人。在我的前半生,因为很怕无聊,我尝试着读遍天下书、走遍天下路、结交更多天下间的朋友。在新安江畔,我想明白了立体史观的构架,总算找到了一个让自我和世界接轨的桥梁。但无聊之感,还是时不时跑过来。
为何在无聊时想到司马迁呢?在他那个千古名篇《报任安书》中,他用一种另类的形式诠释了治愈无聊的方式:“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大意是,自古以来的人杰,在绝境之地都会化悲痛为力量,不会有无聊之感。司马迁之所以把这个问题说得这么透彻,原因在于这是他自己遭受毁灭性打击之后的感悟;即当你的人生陷入低谷时,外界的压力与讥讽会形成山呼海啸,只有你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时间回到公元前99年,那个时代的超级大国大汉帝国正处于顶峰,帝国舵手汉武大帝正处于一生中最为自信的时刻。汉武帝之前,大汉对匈奴和亲纳贡。是汉武帝改变了他爸、他爷爷、祖奶奶、祖爷爷颇为怂包的防御战略,对匈奴进行战略性攻击;从而扭转了汉匈之间的攻防态势,也造就了他自己的绝对权威和一世英名。
汉武帝前半生很走运,不仅有他爸、他爷爷、祖奶奶、祖爷爷省吃俭用给他攒下的丰厚家底,还非常幸运地选到了一个了不得的老婆卫子夫。卫皇后不仅自己贤良淑德,关键是娘家人非常给力,弟弟卫青和外甥霍去病成了帝国双璧,帮汉武帝成就了千古大业。
然而卫霍的成功,让汉武帝觉得自己选统帅的眼光非常毒辣。卫霍死后,汉武帝一直用差遣卫霍的方式调兵遣将,结果都不怎么样。李广利或李,只能算还不错的将领,汉武帝却拿他们当卫霍来用。最终在公元前99的汉匈战争中,李凌统率步兵陷入匈奴骑兵重围之中,苦战之后陷入绝境,无奈之下投降。
李凌投降匈奴,汉武帝很生气。文武百官都是看汉武帝脸色行事,眼见汉武帝发怒,本能地以立场论是非,以皇帝舔狗的身份化身为骂街的泼妇。司马迁当时比较天真,再加上他是史官需要录记真相,于是冒着风险替李凌辩驳了几句,惹恼了汉武帝,便得了一个“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判死刑
——这事对司马迁的打击在于,被宣称得英明无比的元首,其实也并不能明察秋毫,而是刚愎自用
当然在那个时代,判死刑也不见得一定要死,可以用大笔的钱免死,也可以用"腐刑"(如太监一样净身,生不如死)替代但是司马迁拿不出那么多钱;平时结交的那些朋友,见司马迁落难,也都赶紧划清界限。
——这事对司马迁的打击在于,所谓亲朋友谊薄如纸,关键时刻都是不顶用的墙头草。
所以司马迁的世界崩塌了,他面临选择:要么是死,要么接受腐刑。
正常情况下,司马迁宁愿死去,也不愿意受腐刑那样的奇耻大辱。
腐刑要摧残他的身体。在古代太监净身的过程中,大约有百分之二十的死亡率。这就有点类似葵花宝典那句话(即便自宫,也未必成功)。如果接受腐刑,却没有挺过去,那真的是落下一个千古笑柄。
更大的折磨来自精神层面,司马迁身上有几个特点:
1、他是世家子弟。司马迁的祖上有人在周朝就做过史官,有人在秦国做过武将,有人做过始皇帝的铁官,有人当过汉高祖的行政官僚,他父亲司马炎也是汉武帝的太史令(司马迁的太史令,是继承了他父亲的职位)。他在很年轻时就有机会在汉武帝跟前露脸。
2、他博学多才。司马迁年轻时不仅博览群书,更难得的是游历天下、广交天下朋友(尽管关键时刻,那些朋友中并无仗义者),并且拜那个时代的大师董仲舒等为师。
3、他为人有傲骨。虽然是世家子弟,又是官僚,但能做到清廉。当然如果他精于贪腐,就可以不用受腐刑,历史的走向也就变了。

如果接受腐刑,那就意味着他要和过去的世界完全告别,完全而彻底的“社死”。但最后司马迁还是接受了腐刑。一方面是因为求生是所有生命体的本能;另一方面司马迁曾经发下宏愿,要梳理天下文史脉络,他还不能死。

狱中的司马迁身体遭受了不可逆的摧残,但他也想明白了人之死也有轻重之分(有的死轻于鸿毛,有的死重于泰山),精神上实现了涅槃重生。

他在大宏愿的支撑下,
以极大的毅力熬过了腐刑的折磨和世界的冷眼,
最终在妻子的相助下完成了那部划时代的巨著。
司马迁的夫人叫柳倩娘,也是一个奇女子。整个大汉天空都抛弃司马迁的时候,她仍然坚定地守着他。正是柳倩娘的不离不弃,让司马迁还能感受到最后一丝人间温暖。后人读史记,会发现那不是冷冰冰的史料,而是一部有生命与温度的旷世奇书。
史记的生命和温度,除了源自于司马迁极端痛苦之下在精神层面的浴火重生之外,还有就是柳倩娘给予司马迁的人世温暖。
那么史记究竟牛在哪里?这个问题要从几个维度来描述
维度一,它是一部公认的了不起的历史巨著,两千多年前的划时代之作
两千多年以来,史记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千百年以来,赞誉无数。这方面已经无需多说,但仅仅这一条,无法支撑史记的分量和价值。有一说一,史记的部分记载记录了传说与个人推断,并不是很严谨;但总体上瑕不掩瑜。
维度二,有温度。
众多对史记做过点评的名家中,以鲁迅最为有趣,他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话说起来太高端,用白话翻译过来就是,史记并不是冷冰冰的史料,而是一部有生命与温度的书籍。
就我本人来说,从先秦到秦汉的那些旷世巨作,我认为史记的可读性与趣味性最强。冰冷的史料随处可见,有温度和生命的历史著作寥寥无几。
仅凭以上两个维度,也支撑不了史记的分量和价值。
维度三,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我最想说的一点,同时也是被世人忽视的一点,即史记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司马迁通过它塑造了一种世界观
这种世界观就是
以时间和空间为轴线,
对历史重要人物进行多重叙述,
并从历史渗入到哲学、文学、美学等多个领域。
史记之后,历代史官都把修史当成一项重要工程。所以二十四史就顺其自然地出现了,东方文明由此而奠定了严谨记录历史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多重要?打个比方说,佛教在印度灭亡之后,因为印度人没有记录历史的习惯,佛教便从印度的历史上消失了。唐三藏出访印度时,依靠中国人记叙历史的习惯,记录了佛教在印度的种种,最终完成了佛教的溯源。
除了记录历史之外,司马迁塑造的这种世界观,影响力可以说无处不在。比方说各种小说,基本上都是遵循那种通过时间和空间为轴线推动情节的叙述方式。
司马迁塑造的这种世界观,我将其称之为平面史观。过去两千多年,这种平面史观极大推动了历史文化的发展。所以才有了史记崇高的地位。基于这一点,司马迁对东方世界的贡献,和百家诸子相当。或者干脆直接一点说,如果把历史轴线拉长一点看,司马迁也是百家诸子中的一员,史家大宗师。
但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塑造的平面史观,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按照空间和时间为轴线,会堆积出无限的信息资料。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堆积会越来越严重,不要说历史小白,就是专家学者也会感到头痛不已。当时我写《不被理解的毛泽东》时,就被这种现象搞得苦不堪言。
那时我刚离开校园,因为理想主义色彩较多,正在遭遇社会毒打。很多时候,我想放弃算球了。我只是一个来自基层的农民,学的又是工科,干的工作也挺枯燥乏味,干嘛去写那些文字呢?如果我放弃了,没有任何人会觉得不合理。但是我内心又有一种执念,就是一定要找一种方式把我的世界展示出来。除了能写文字,我实在不知道要干嘛。
于是我又硬着头皮去啃资料。
经过无数无人知晓也无人理解的黑夜与白天之后,我突然领悟了一个事儿,那就是不论史料如山还是如海,只要跳过以时间和空间为叙述主线的表达方式,寻找出历史规律,那么绝大部分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我把这种表述方式,称之为立体史观。
我写这个文字,并不是说司马迁不伟大,也不是说我比司马迁高明,更不是试图自我吹嘘,而是想说,看待世界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牛顿经典力学的世界观也很伟大,但有些问题解释不了,就需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世界观。
我写司马迁这篇文字,也是通过立体史观的逻辑看待问题。后面我会从更多层面尝试通过立体史观解释往事,这是一种思维重构。

最后祝,老友们新年快乐。

赞(11)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虚声:重新解读一个牛人|2024-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