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面积虽然只有11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达到700多万,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尤其对大陆观众来说,香港曾经是令人神往的「山巅之城」。
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当时整个岭南地区都被称为「南粤」之地。
随着朝代更迭,香港也成为了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但在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里,香港在正史里一直默默无名,因为真的太荒凉了,甚至到18世纪初,才逐渐形成一个像样的市集城镇,脱离小渔村的岁月静好状态。
到19世纪,香港踏上了历史舞台,只是这个时间节点有点残酷。
1841年,英军强占了香港岛,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为什么英国会看中香港这块狭长半岛?
因为有天然深水港,方便商船和军舰停靠,而且香港和广州挨得很近,节省了英国商品的内陆运输成本。
香港正式开埠后,港英政府推行了自由港贸易政策,于是香港的转口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从1900-1928年,除了一战时期,香港的贸易额总体呈递增趋势。
到1931年,香港的出口贸易额已经超过20亿港元。
在贸易直接带动下,香港社会越加繁荣,街道商铺林立,人流熙熙攘攘,所以也被称为「不夜城」。
巴金笔下是这么描写香港夜景:
「海是黑的,天也是黑的,天上有些星星,但大半都不明亮,只有对面的香港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
在日占时期,香港经济受到严重摧残,几乎瘫痪,对外贸易处于停顿状态,只有像赌场、大烟馆等另类商业,得以畸形发展起来。
日本投降后,由于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英国又重新接管了香港。
这时的欧美市场也逐渐恢复,商品进出口贸易额猛涨,战后的香港迎来了黄金贸易时期,呈爆发式增长,1949年增长66%,1950年达到74%,到1951年更是比1947年多了三倍。
可好景不长。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联合国对中国实行「贸易禁运」,这给香港的转口贸易造成万吨暴击,极度依赖转口贸易的产业结构,也面临随时崩塌的危机。
面对突发危机,香港人发扬了狮子山精神,奋勇求变,对单一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