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所知,德法两国是欧盟扛把子,也是有“大欧洲主义”情结的国家,它们怎么会内讧呢?这事主要还是涉及到援助乌克兰对抗俄罗斯的问题。
时间回到上周,很多北约成员国在巴黎开会,讨论给予乌克兰更大的支持。会议上有些国家(主要是和俄罗斯有世仇的东欧国家)比较激进,要以北约成员国的身份派兵去乌克兰,其实就是打着北约的名号和俄罗斯对决。
但这种激进的观点,并没有获得广泛认可。西欧那些富裕的国家,目前还不愿意为了乌克兰和俄罗斯死磕。想想也容易理解,人家富足安逸的日子过得好好的,犯不着去拼命。
作为东道主兼欧盟扛把子的法国,马克龙自然想要展现大国风范与大哥风范,宣称虽然北约“今天没有就向乌克兰派遣地面部队达成共识”,但“我们不能排除任何事情”。马克龙这话被解读为,北约有可能直接参战,随即掀起了一阵舆论风波。
果然不愧是江湖小马哥,人鲜(虽然多了些白发,还是鲜肉人设)话也多。在挑动舆论层面,法国人还是顶级高手。
这个时候,以低调务实著称的德国扛把子舒尔茨,没有和马克龙保持步调一致,而是发言宣称,“欧洲或北约国家不会向乌克兰派遣地面部队或士兵”,而且北约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立场一致”。这话相当于驳斥了马克龙的言论,也相当于驳了马克龙的面子。
按照西方人针尖对麦芒的思路,被别人打了就要打回去,被别人喷了自然也要喷回去。马克龙随后提到德国在乌克兰战争初期犹豫不决,“今天说‘永远、永远’的许多人,正是两年前说‘永远、永远不会提供坦克、飞机、远程导弹’的人。”这相当于挖苦舒尔茨立场不坚定、站位不够高。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吃饭不揭短。虽然马克龙说的是实话,但也让舒尔茨心情很不爽。鉴于舒尔茨在地球村政坛并不善于打嘴炮,他的一位亲密助手对路透社坦承,“在柏林,马克龙被视为一个君主式的人物,他更擅长提供宏伟愿景,而非落实目标。”相当于讽刺马克龙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既然舒尔茨不愿亲自出马,小马哥也不好穷追不舍,就让马仔(一位法国官员)出面回应,“马克龙认为朔尔茨是一个缺乏勇气和野心的领导人,他不具备中长期思维”。
这便是法国和德国内斗的大致经过。很明显在针对俄罗斯的问题上,法国的立场正变得激进,而德国不愿意过度刺激俄罗斯。
从有利的一面解读,德法无法达成统一立场,就意味着欧盟对乌克兰的支持短时期内不会加大筹码。
从不利的一面解读,德法并非真正内讧。德国政府发言人称,这不只是马克龙和朔尔茨的个人分歧,而是这位法国总统和其他更广泛团体之间的分歧。“不管情况如何,不论朔尔茨和马克龙本质上有何不同,他们相处得很好,而且互相信任。”
对所有西方之外的国家来说,都应该明白一点,即不要被西方的舆论分歧所迷惑。
西方的体制设计上,舆论分歧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分歧,而是展现“舆论自由”的一种方式。他们看起来吵得很激烈,但关键问题上常常可以在争吵中达成一致。
战争爆发之前,西方的总体表现是,英美在东乌拱火,德法倾向于和俄罗斯继续合作。当时的舆论界就有很多声音宣称,德法不会和俄罗斯翻脸,西方无法形成统一意见,如果开战乌克兰肯定挡不住俄罗斯。
按照普京的规划,乌克兰战争原本是闪电战,之所以最后打成了持久战,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俄罗斯决策层被俄罗斯情报机构忽悠了。俄罗斯投入到乌克兰的暗战资金,相当一部分被情报系统贪腐了(俄罗斯情报系统不觉得普京会发动乌克兰战争,忽悠说拿钱去收买了乌克兰权贵,是死无对证)。所以战争爆发不久,普京发现俄罗斯情报部门的问题,迅速改组了情报系统。
第二个原因,原本吵吵嚷嚷的西方,竟然团结一致支持乌克兰。尤其是德国和法国,之前一直表现出不想当美国小弟的姿态,后来也被英美和东欧诸国裹挟。这对俄罗斯来说,是另一个误判。
后来在援助乌克兰的方式上,西方又在吵吵嚷嚷,舆论界又说西方难以达成一致。结果又是在争论扯皮中,坦克、海马斯啥的都给了。现在西方又在争论,是否进一步加大对乌克兰的援助,甚至北约是否出兵。
有一说一,如果特朗普无法胜选,北约加大援助是极大概率事件。至于北约出兵,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近期看不会直接出兵,毕竟北约不太可能和俄罗斯拼得你死我活(让其他国家渔翁得利);至于间接出兵,俄罗斯也会假装看不见,因为俄罗斯也不想和北约撕破脸。
简单来说,西方的舆论有很大的迷惑性。从舆论角度看,西方从来没有统一过,也不需要统一。但是从实践看,西方的舆论和战略实践完全不是一回事。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的舆论分歧,更像是迷惑战略对手的一种手段。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