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血饮:中美战略摊牌在即!九原奇袭爆出重大消息!今夜全球无眠!|2024-03-06

据中新网3月4日报道: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3月3日,亚丁湾紧张局势持续升级,也门胡塞武装负责对外事务的高级官员侯赛因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将继续击沉英国船只,并表明英国需为任何后果和损害负责。

目前,中东局势愈演愈烈,美国欲罢不能又欲进无方,对亚太局势有何影响?中国是否已经迎来新的战略时间窗口,大家都非常关心。

血饮在之前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出了中国完成国家统一的“九原奇袭”战略,并在《九原奇袭:完成中国国家统一的顶级战略》中详细叙述了中俄如何相互配合,在迫使美军增援中东的的时候如何乘美国亚太兵力空虚直接解放对岸完成国家民族统一等问题。

随着目前中东格局的不断变化,大家对九原奇袭战略的实施条件和启动时间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本文将结合最新时局变化和历史典故,为大家从全新角度作出详尽解析。

战略的精妙之处】

在这个未来即将实施的宏大战略中,俄罗斯再次大规模出兵中东围攻以色列并迫使美国增兵中东,让美国全球兵力失衡是战略的关键,这样,俄罗斯空天军为主的“轻兵”就可以直插石油美元心脏,中国则完成国家统一后西进,中俄联手最终饮马幼发拉底河流,直达地中海东岸,中俄在这里战略会师,完全切断大西洋和太平洋海权连结,彻底终结500年的西方海洋霸权。

血饮的九原奇袭战略是以战国时代秦赵争霸为背景引出的赵武灵王灭亡秦国的战略规划,该战略是以15万赵国骑兵从九原、云中地区突袭秦国国都咸阳,然后配合上党地区数十万赵国步兵夺取上党山地,然后东西夹击灭掉秦国。

图片

遗憾的是,九原奇袭战略虽好,但赵国最终并没有成功发动这一战略,结果是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四十万人被坑杀,最终被秦国消灭。

如果赵国实行九原奇袭战略,那么赵国就不会因为缺粮最终喋血长平。

当年,赵武灵王率领十数万赵国骑兵灭掉了三胡,三胡中的“东胡”正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蒙古的前身。除此之外,赵武灵王还在大青山地区消灭了意图东进的匈奴主力,此等战绩130年后卫青霍去病才得以重现。可见,当时的赵国骑兵并不依赖赵国腹地的粮草,他们如匈奴一样依靠草原补给,更因为吸收三胡勇士,战斗力位列战国四大劲旅前两位,并不比大秦锐士弱。

这说明只要战略错了,哪怕战术和兵员素质再好,将领统帅再牛,也是白搭。

如果实行九原奇袭战略,当时完全没有后勤补给压力的赵国骑兵,不仅可以突破秦国北部山地,攻入没有设防的秦国咸阳地区,而且还能够牵制函谷关以东河东和河内地区秦军西进威胁上党和邯郸。一旦赵国十多万骑兵进攻咸阳,秦军必然要向函谷关内增援,然后数十万赵国步兵压上,夺取上党山地,再联合韩国、魏国,三国联合控制函谷关两侧高地,这样就彻底封死秦国从函谷关东进灭亡山东六国的战略通道。

赵武灵王曾经乔装跟随赵国使团进入秦国实地勘察,其对秦国山川地理,君臣素养等做了全面考察。他充分认识到了赵国国力不如秦国,所以才结合胡服骑射后赵国拥有战国最精锐骑兵的优势,与赵国农耕产出远不如秦国粮食充足的劣势,规划出了用赵国超1200里草原补给十数万精锐赵国骑兵,以弥补其腹地农业不如三秦之地劣势的战略。同时,骑兵的高机动性弥补了赵国数十万步兵在上党山地被进一步削弱的机动力不足的劣势。这样,赵国军队东西夹击,东侧九原进攻,西侧夺取上党地区固守,秦国危矣。

从东部云中平原出兵直插秦国国都腹地,外加步兵占领易守难攻的上党山地,这样只要赵国多次发动九原突袭,就可以将秦军主力牵制在九原云中地区,更因为赵国骑兵高机动性,防守一个骑兵往往需要三个以上步兵,在秦赵两国军队数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赵国15万骑兵就能牵制超过45万秦军军队。

更因为骑兵的高机动性,突袭根本无法预测,秦军就只能被动筑城防守。后来的秦国修建长城抵御匈奴,并囤积了超过40万常备军就恰好证实了这一点。而且,赵国骑兵如匈奴一般,来无影去无踪,补给线更不可能被秦军切断。

这样一来,赵武灵王就将秦赵决战从上党地区转变到了北部赵国占绝对优势的九原地区。此所谓,以己之长攻其之短。

试想,秦军超过40万常备军要吃要喝,这样的后勤补给压力后来的长平之战已经证明,就是秦军自己都承受不起,三年的长平决战秦国国力几乎耗尽。

历史已经证明,后来秦国统一中国以后,人口增加到了2200万,就是这样的国力,秦国在九原部署的40万军队后勤同样不堪重负,最后只能增加赋税,这成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导火索。

等到汉朝建立以后,汉武帝正是模仿赵武灵王组建十万骑兵,由卫青、霍去病从出征漠北,才得以最终击垮匈奴。即便是击垮了匈奴,汉朝国力也几乎损耗殆尽,辽东200万农民起义差点颠覆西汉王朝就是直接证据。

所以,赵国灭亡的长平之战、秦灭匈奴铸长城,以及汉武帝打造精锐骑兵打败匈奴,这三个血淋淋的历史都反复证明了,赵武灵王的战略是多么的高明。他以就地补给的骑兵,发动牵制秦国的九原奇袭,完全可以在不到十年内东西夹击灭掉秦国。

【赵国为何错失良机】

赵国为何没有实行这一伟大战略呢?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赵国军队战力不如秦军。事实果真如此吗?

根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赵)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长平之战秦国出动了六十万军队,赵国出动了五十五万。按照史记记载,赵国被坑杀四十万降卒,除四十万大约有十五万军队死在与秦军作战中。秦军坑杀赵军并无伤亡,死者过半,大约战死了三十万。

对比秦赵军队伤亡就能看出,赵军以十五万拼死了三十万秦军,这几乎是一换二的战绩。

同时,这一换二的战绩还是在地形占劣势的情况下取得的。要知道,赵国军队最大的伤亡是在炫氏谷底以及进攻谷地西侧秦军高处营垒处,也就是说赵军是在从谷底向山地高处的佯攻的不利地形下,还能取得对拥有坚固营垒的秦军取得一换二的战绩。

整个战国时代,仅赵军消灭的秦军数量就高达90万。

从哪里看出赵军战斗力不如秦军呢?

事实上,战国时代的骑兵类似于现代军队中的特种兵,他们即便下马也是最精锐的步兵,而这样的精锐赵国军队在胡服骑射以后居然超过了十五万,即便是普通的赵国步兵,战斗力也远超秦军。

秦军后来之所以坑杀投降的四十万赵军,是因为其战斗力接近80万秦军,秦国忌惮这四十万赵军的战力,怕他们重回赵国后形成新的战斗力。经过这次战争后秦国军队只剩下三十万,如若人数对等,秦国明显打不过这些赵军。由此,在秦军看来,坑杀只能是最好的处理办法。所以,坑杀不仅不能证明赵军战力弱,反而证明赵军战力卓著。

实际上,未能主动发起九原奇袭,不是因为赵军战力差,而且,实行这一奇袭反而会大幅减少赵军后勤补给,后来长期防御中缺粮问题也就根本不存在了。实际上,廉颇在上党地区奉行的防守战略也是赵武灵王战略一部分。

那么,既然不是战力和粮食的问题,赵国为何没有实行九原奇袭呢?

这就牵扯到另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沙丘宫变。

为了坚决执行九原奇袭战略,专心布局从军事上灭掉秦国。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突然宣布传位于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后来,又想把赵国一分为二,分为草原为主的代地和以农耕为主的邯郸腹地。于是,在分封赵惠文王的同时,又将长子赵章封为代王。从政务中放开手脚的赵武灵王,攻无不克,重创娄烦、匈奴后,甚至在公元前296年灭掉了嚣张不可一世的中山国。这不仅奠定了从九原地区对秦国发动闪击的基础,同时灭掉中山也打开了赵国并吞上党的战略通道,九原奇袭战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赵武灵王在军事方面可谓算无遗策,但偏偏没有算到人性。他将赵国一分为二的内部政策最终导致了赵国的事实分裂。公元前295年,也就是灭掉中山国第二年,赵武灵王携代王赵章游居沙丘宫,以调和两个儿子的政治斗争,此举是为了稳住后院,防止九原奇袭战略被打断。但是没想到,两个儿子发生了激烈争斗,最后代王赵章被杀,赵武灵王则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沙丘宫变。

沙丘宫变直接导致了赵武灵王苦心孤诣一辈子打造的九原奇袭战略失败!至此,赵国彻底失去了灭掉秦国一统天下的美好局面。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即便赵武灵王死了,但赵国骑兵和能臣武将并不比秦国差啊。比如,蔺相如为代表的文臣并不比秦昭王的范雎等差,廉颇和李牧更是比肩白起、王翦的战国名将,为什么九原奇袭战略就被完全搁置了呢?

这就要说到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一大特色,一旦一派在政治斗争中惨败失势,那么,这一派的人才不仅会被打压不被重用,而且该派的任何主张都会被无差别废除,哪怕这些主张无比正确。

赵武灵王和赵章代表的代地一派,他们是以骑兵将领为主的开疆拓土派,我们简称他们为边军系,这一系的著名将领就包括了受赵武灵王重用的廉颇以及同样出自边军代地的李牧。因为当年沙丘宫变,来自代地的边军将领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排挤,根本得不到赵王信任。

长平决战前,赵王撤换廉颇换上赵括,就是对边军系的不信任所致,否则,秦国反间计根本无法得逞。

廉颇虽然在上党之战中证明了九原奇袭中固守上党的正确性,但在长平之战后依旧被赵王排斥,在被解除军权后流亡魏国。后来的大将李牧虽然挽赵国于即倒,甚至在肥水之战中李牧斩杀秦军十几万,还是但最终跟廉颇一样被谗言陷害,被赵国自己给杀了。

对比边军待遇再看看,赵何一系的官员,即便犯下大错也一样会得以宽宥,比如,赵括虽战败身死,但赵奢一族安然无恙,再比如,极力主张接纳上党的平原君赵胜,长平之战后竟然亦未受任何责罚。

从待遇中可以看出,边军系即便立下重大功劳,最终也无法得到赵王完全信任。赵国从赵惠文王后,似乎将边军系当成了心腹之患,作战时用之,胜利以后立马弃之如敝履。即便李牧多次挽救赵王室,功勋卓著,但依旧抵不住谄臣的几句谣言,这种不信任贯穿了沙丘宫变一直到赵国灭亡。

既然边军系得不到重用,边军系所主张的统一中国的九原奇袭战略自然也就随之搁浅。廉颇坚持赵武灵王九原奇袭战略中的固守上党,最后在长平之战中被证明部分十分有用,但九原奇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守而是攻,最关键的部分就是骑兵突袭咸阳,缺少了这部分,固守上党并不能挽救赵国灭亡。

失去了骑兵在东线牵制秦军,秦国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西进夺取上党。即便赵国上党固守不出,步兵长期驻守也会吃光赵国粮食库存。所以,后来即便齐国借粮给赵国,赵国还是免不了被灭亡的最终结局。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赵武灵王的九原奇袭战略失败,血饮提取出来的历史教训就是:国家做出任何决定都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因为政治斗争就否认左右任何一派观点中的合理部分。只有完美的融合左右派中科学合理的建议,才能带领国家走上正确道理。

图片

一旦偏执于所谓的政治正确,即便偶然侥幸获胜,也不可能获得最终胜利。

同样以赵国为例,公元前269年,赵惠文王一系中的著名将领赵奢,在阏于之战中击败秦军,此战赵国骑兵突袭,在上党山地的阏于地区斩杀秦国最精锐的骑兵七万人。当时秦国从蓝田在内大营抽调了十六万骑兵中的一半八万参战,结果,直接战死超过一半骑兵。秦国之所以在咸阳附近的蓝田大营一直训练超过十六万骑兵,就是防止赵国九原突袭咸阳措手不及。

阏于之战的胜利,让赵惠文王一系看到了赵国骑兵在山地地区歼灭秦国军队的希望。此战后,赵国朝堂欢欣鼓舞,九原奇袭战略被彻底废弃,赵国国内步兵山地作战击垮秦军的信心瞬间超越了骑兵。这也是后来长平之战中,赵奢之子赵括将10万赵国骑兵改为步兵进攻丹水西岸秦军的根源。

从倚重骑兵到偏重步兵,赵国军事理论上更加偏向于赵惠文王一系,边军系彻底没落。而与赵国军事理论的刻舟求剑不同,秦国则开始有针对性地大规模裁撤骑兵,因为赵国放弃九原奇袭,秦国就没有十多万骑兵突袭咸阳的威胁,秦军将十六万骑兵逐步改成了适合上党山地的重装步兵,以及擅长攻击关隘的强弩兵。原来的骑兵只留下了大约不到三万,还是骑兵和车兵混编的驷马战车。

在阏于之战十年后的长平之战中,秦军正是用这些重装步兵和强弩兵,以逸待劳的射杀秦军营垒前拼死佯攻的赵军士兵。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阏于之战的胜利导致秦赵军事理论同时逆转,强化了优势的秦军最终将五十五万赵军埋葬在了上党山地。赵国的十几万骑兵不仅没有发挥出突袭秦国咸阳的优势,反而窝窝囊囊地死在了炫氏谷底。此战令赵国骑兵精锐尽失,之后李牧大战匈奴的时候都没有像样的骑兵可用,只能用老式车兵和弩兵配合才打垮了匈奴。当年赵武灵王率十几万骑兵,左浅黄右擎苍扫荡匈奴的盛景,从此不再。

统一全国后,国力猛增的秦军发动河套战役打击了匈奴,效果也远不如赵武灵王的飞骑。秦国骑兵而是用弩兵上马的方式,才勉强跟匈奴打成平手。直到三十年后的卫青霍去病率领重建的飞骑,才像赵武灵王一样在堂堂正正的决战中彻底击垮匈奴。

一旦一派在政治斗争中失势,则不仅这一派的人才不会被重用,而且这一派的任何主张都会被无差别废除,尽管明知部分主张是正确的,这种一否定就否定所有的二极管思维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普遍存在,例子不胜枚举。


【北宋凋零的往事】

赞(33)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血饮:中美战略摊牌在即!九原奇袭爆出重大消息!今夜全球无眠!|2024-03-0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