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
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经历了三个时期:封建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先看第一个时期。封建时代的中国科学技术,我们有人说很好,有人说不好,这有失简单。中国封建时代科技创新的成就很了不起,李约瑟对此作了扎实地总结。当时欧洲面临的是“黑暗时期”,中国文明延续几千年,是最后一个衰落的,这说明,在四大文明中,中国的文明可持续性最强。国家生命期的寿命与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有联系的。
当时的全球化是农业全球化,现在是工业全球化。农业全球化时期中国是领先的,价值主要以耕地为实现载体,生产的优势方式是庄园农业或者中国的东方小农业。但另一方面看,那个时期的中国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又是有限的。东方的小农业生产方式也有排斥科技的方面。在封闭的以农为本的体系中,中国农业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因没有如工业等新的投资渠道,只有转向购买土地,生产越发展,社会购买土地的欲望和能力就越强,其结果就是劳动者小农民和土地分离的规模就越大。这就从底部摧垮了农业的生长基础。所以自然经济下的中国古代社会吸收技术能量受到限制:一方面要发展技术,另一方面又要限制技术。发明是为了发展,而阻止技术发明的应用,是为了使社会不至因发展而崩溃得太快。中国封建社会的每次解体都起因于购买土地,从而造成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即土地分离,这种分离如果没有新的产业比如工业大规模地接纳,就会导致社会劳动不能进行,而最后脱离土地并游离于生产领域之外的流民,只有经过农民战争使劳动力与土地再次结合,劳动得以在新的社会关系下重新进行。黑格尔认为,东方无历史即“非历史的历史”[1]。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只有生存而无发展能力的“不含诗意的帝国”,是一个“形式上的无限性、理想性的对峙还没有发展”的国家。[2]与英国当年的纺织业发展条件完全不同,东方古代的历史条件使当时中国的技术发明——没有遇到大规模孵化和应用的社会需求。那时中国的技术发现多窒息在皇宫奢侈浪费之中。西方工业文明出现和发展后,东方需要的技术孵化条件西移。这就造成了中国的四大发明的“外逃”现象。
再看后两个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资本主义市场是建立在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之上,价值一定要通过消灭使用价值来实现自身,也就是说,资本本身就是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相互对立即后者要以从前者身上获得利润(剩余价值)最大化为前提。这是西方近代文明即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全部立论的基础。可见,这种文明也没有留给技术以充分发展的天地。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曾经阻碍了技术的发展,其表现是工人破坏机器的运动,因为这时的技术成了劳动者贫困的手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方便出现殖民主义。世界被资本划分为中心地区和外围地区。西方占领了殖民地,用强迫的方式摧毁拉丁美洲、继而非洲和亚洲的本土技术,开辟以西方资本为中心的市场,利用殖民市场应用西方的技术。这使得西方技术与劳动者的对立性矛盾从宗主国即资本中心转移到殖民地即资本外围地区。其结果是资本中心享受了技术的成果,而资本外围地区则经受着技术带来的灾难:中心地区因从外围地区获得大量高额利润而更加发展,而外围地区则因利润外流而穷人越来越多并失去了民族市场。核心技术只能在中心地区孵化,外围通过对核心技术的依赖而对资本中心形成绝对的依赖关系。所谓“拉美模式”就是这种关系的结果。印度经济是亚洲版的拉美模式,其技术对西方市场形成了一种绝对依赖绝对关系。以印度IT产业为例,印度虽然IT产业发达,但是其中的战略产品的贸易几乎为零,都为电子玩具等产品,对发展本国的核心竞争力影响不大,印度的私有权严重削蚀了本国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能力。由于印度国内的穷人太多,缺乏民族市场,国内硬件落后,没有孵化技术,因而在国内就很难发展;而国外能大规模吸收其技术,它只有在海外发展并对海外市场形成绝对依赖关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