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时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西方舆论大肆吹风,说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破坏全球价格体系,害得美国工人失业。
她还因此跑到中国,想要跟中国协商,希望中国能够提高国内工资,增加国内的消费,以解决她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
这是美国对中国发动的新的一波攻势,从2018年的贸易战、加征关税,到2019年的经济脱钩,2020年的零技术芯片封锁,再到2021年的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2022年的芯片四方联盟,2023年的去风险化,以及最近的产能过剩议题,这是一年一个手段呀!
美方这是竭尽想象,尽其所能地变了许多的花样,目的就是要打击中国产业链,可以说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不过,重点是,美方这一连串的手段、花样,透露出背后的窘态。也就是说,虽然美方竭尽所能地要和中国脱钩,但事实上却是中国在和美方反脱钩,而连带的欧洲和一些美国的盟国,例如日韩两国,也被中国反脱钩了。
而且,中国反脱钩浪潮所掀起的巨浪,正在向美西方席卷而来。此外,这样的反脱钩浪潮还不只是一波,会是一波接着一波。
中国反脱钩第一波的浪潮是电动汽车产业,包括电动汽车电池。汽车产业是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百年产业,是发达国家的工业根本。说难听一点,如果这些国家没有汽车工业,就称不上发达国家,也称不上工业国家或已开发国家。
这就是为什么韩国于1990年代,“拼命”发展汽车工业,韩国真的是拼了命,也要追赶日本和美欧的汽车产业。
唯有在全球汽车产业上分得一杯羹,才可以立足于工业国家之林。韩国也于2021年,被联合国正式认可,成为已开发国家的一员。
然而,中国汽车产业先是在纯电动汽车方面打得美国和欧洲落花流水,不仅仅是纯电动汽车,中国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也是性价比高,效益高。在刹车动能转换成电池充电方面的软件控制系统,其效率也高于美欧日的混合动力汽车。
可以说,在有关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领域,中国业者在方方面面都领先美欧日。
于是,我们看到了去年下半年,欧盟开始对中国电动汽车进行反补贴调查。今年这几个月来,美欧汽车商纷纷延迟电动汽车的产量和研发。
美国和欧洲,也推迟了之前制定的新能源计划,2021年在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上所做出的减碳承诺,也不再那么重要了。
有关这些方面,我们上星期视频曾经做过详细的评论,今天的重点是在于,中国有何应对之策,应对美方在西方世界所发起的新一波对华产业攻势?以及,今后中美两国在高端产业上的博弈会怎么走?
首先,美方是想要利用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恐惧心理,害怕在汽车产业和高端产业领域遭受中国企业的侵蚀,因而提出这都是因为中国产能过剩,向外输出廉价商品和产能过剩问题。
日本于2000年初期,就曾经数次指责中国对外输出通缩。日本面临国内的通缩问题,却把责任推到中国身上。只不过,美国那时候很“享受”中国的廉价商品,当然不会跟着日本一个鼻孔出气。
因为中国廉价商品非但帮助美国维持国内低通胀的环境,中国厂商从美国赚来的钱,也回流到美国,购买美国国债,美国何乐不为呢?
但这一次不同,一来,中国回敬美国的是高端产业,虽然美国限制中国电动汽车进口,也限制采用中国的电动汽车电池,然而,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强势竞争力,宣告中国迈入高端产业,这是让拜登政府夜里都会心惊肉跳的噩梦,因为拜登政府压制不了中国在高端产业的发展。
二来,美国大量增发国债,需要中国增加购买美国国债。
然而,实际上就是美欧日韩阵营在汽车高端产业上竞争不过中国。
可能有人会辩驳说,去年美欧日韩等国的汽车销售不是都增加了吗?
美欧日韩汽车商增加的销售是在传统内燃机的销售,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的销售,不是在纯电动汽车,如果让美欧日韩全然开放中国纯电动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的进口,这些国家就不会有那么好的销售成绩了。
其实,正是因为美欧日韩等国看出了趋势。知道再这样下去,今明年的销售就不会有此等成绩,因而抢先出手、止损,避免今明年出现难堪的情形,否则到时候更难收拾局面。
于是,美欧日韩等国出现了新保护主义模式,开始在舆论、文宣上动手脚,刻意一反常态,在新闻媒体和网络上发表纯电动汽车电池也不环保的论点。
并且还透过一些“数据”,指称消费者对于新兴电动汽车厂商并不信任,宁可选择旧有的老厂牌。
当然,所谓的新兴电动汽车厂商指的是中国厂商。可以清楚地看到,美欧日韩想要保住传统内燃机市场。至于在电动汽车方面,把更多的资源往混合动力汽车的销售上走,毕竟混合动力汽车还是有传统燃油引擎的部分。
此外,美国想要以中国产能过剩为借口,偕同欧洲和日韩,跟着美国一起,向中国关闭其市场。这是美国从2019年特朗普首度提出和中国经济脱钩以来,一直想要做的。
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最好的方式就是“对等报复”。不过,中国在这方面通常会比较保守一些,因为中国对外的贸易政策是公平贸易,市场开放。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会采取对等的报复措施。
所以,得先向大家说,抱歉,在这方面,大家可能不会看到中国立即的反击措施,或是立即对等报复,而是晚一点反击,甚至是不反击。
然而,不报复,或是迟一点报复,被动式的报复,并不表示全然挨打,全然被动。因为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一方,会从此陷入技术被动,技术落后,失去竞争力。这种案例很多,我们不需要一一举例。
当美欧日韩于此时从纯电动汽车转向,就意味了美欧日韩于纯电动汽车产业提前出局,放弃了美欧日韩之外的世界大市场。仅管美欧日韩可以限制中国电动汽车的进口,但往后美欧日韩之外的这个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必然是中国厂商的天下。
再设想一个局面,当中国厂商能够推出使用更少的时间充电,一次充电后的里程数能够达到700公里,甚至更高的里程数,再加上良好的性价比,相对便宜的价格,以及汽车维修费用较燃油车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当然会逐渐转往中国的电动汽车。
可以说,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都会是中国电动汽车商的天下。
再加上如果解决了低温下的电池问题,中国电动汽车商会更有竞争力。
事实上,续航700公里已经被克服了, 低温困难在众多南方国家并不是问题。此外,已经有消息中国汽车厂商在固态电池上获得突破,能够续航1000公里。低温问题也将克服。
攫取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动车市场后,中国车商也将连带推动传统燃油车的销售。当然,在附带传统燃油引擎方面,中国车商会着重于混合动力车的销售。
所以,如果美欧日韩不敢和中国电动汽车厂商直接的竞争,这是美欧日韩将全球市场送给中国,最终,美欧日韩也无法保住自己国内的电动汽车市场。
仅仅只有这样吗?当然不止。纯电动汽车的销售要连带充电桩的基础设施。这当然又会是中国厂商的市场,中国厂商可以和当地国家的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充电桩所需的基础设施,或提供技术服务。
充电桩需要电力建设,要有足够的电力,这自然又落到了中国厂商手里。
不要忘了,充电桩和电力基础设施,包括输电网等,都是长期合约,可能是2、30年以上的服务合约。
有了这些基础建设合约,中国和这些国家的经贸关系会更加紧密。
这是电力建设 + 充电桩 + 终端电动汽车的整体销售、合作关系,大家都有利可图,并且可以带动当地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这是双赢、互利的局面。
美国的设想是,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使得美欧等国家的高端产业不再能够高价销售,因而损伤美国企业的获利,影响美欧国家的高收入群体。
没办法,这是自然竞争法则下的结果。话虽如此,第三世界国家却是乐坏了,因为可以在平价价位享受高端产品和服务,何乐不为?
如果没有中国厂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够以平价价格享受高端产品和服务。
因此,美国有关中国产能过剩的诉求,除了一些欧洲国家和日本外,不会赢得其他国家的支持。最终只是突显自己的产业没有竞争力。
可能有人会说,美欧日等大厂,正企图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方向转向氢能源车,好让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雄心壮志走入穷途。
且不说,氢能源车未来的前景如何,是否能够成功商业化,解决安全性问题,就算美欧日汽车大厂想要走氢能源车的方向,就一定能够胜过中国吗?
之前我们提过一个概念,中国是个优异的学生,也是资优生。百多年前只是因为家里穷,没有学习、发展的环境,因而落后。
现在的中国有资金,有学习的环境,又有肯拼的精神,不管美西方用什么招数,何种路线,尽管放马过来,中国可以在对方设定的路线胜出。
凭什么?就凭中国人总是十八般武艺精通,不会孤注一掷于某一种武艺,某一种技术。
例如之前杨风曾经说过,美欧想要用新能源和碳金融来绑住发展中国家的手脚,中国无所谓,可以在此领域跟对方比拼。
而且事实证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节能减碳方面做得比美欧国家好。
如果美欧放弃新能源技术,放弃节能减碳、放下碳金融呢?中国照样可以在传统工业领域胜出,中国在传统工业领域不是已经赢了吗?中国是全球超级制造业大国,在全球的占比是35%,超过其后9个国家的总和。
所以,不论美西方要比哪一项,中国都奉陪。这才是高手风范!
说到高端产业,说到中国掀起反脱钩的大浪,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电池是第一波大浪,这也包括新能源领域的太阳能电池。
因为美欧想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电池产业动手。在太阳能电池产业方面,美国早已经动过手了,如今还想要再次限制中国太阳能电池在美国市场的销售。
在造船工业、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方面,由于美欧还没有对中国业者做出明显限制,我们就不算入反脱钩大浪。
不过,上个月传出消息,多个美国工会向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议,启动301调查,对中国制造的船舶停靠美国港口收费。
美国工会的目的是要采取保护主义,维护美国的造船业。这真的是天真想法,就算没有中国造船业进入美国市场,也会有韩国的造船业,日本的造船业,怎么算都没有美国造船业的份。
多年来,美国丢失不少在全球制造业的份额,但美国总是不思改进,没有去设想如何改进工会,改进自己的工业竞争力问题,只是一味地指责他国。这是没有出路的思维和做法。
有两个候选产业,一个是大飞机,另一个是芯片产业,这两个都有可能。不过,中国的芯片产业大浪可能会来得快些。
在此奉劝美西方一句,越是对中国打压,越是要和中国技术脱钩、经济脱钩,未来遭受中国的反脱钩浪潮只会更大。
美国对中国脱钩,目的是要窒息中国的科技发展,阻碍中国的经济增长。问题是,美国只能够阻碍一时,无法长久,不会对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然而,应对美国的科技封锁和制裁,中国相应而生的反脱钩,对美国的反噬却是长久的影响,美国将长远失去中国的市场。
因为,当中国发展出自己的科学技术,那便意味着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将无法再对中国销售,因为中国不再需要了。
当全球第一大市场不再需要这些科技产品,意味了什么呢?那意味了营收萎缩,获利下降。也意味了往后股价下跌。
美国当然也明白这一点,是以美国现在“拼命”鼓吹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继续在人工智能领域吹泡泡,吹股市和经济增长的泡泡。
去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龙头英伟达CEO黄仁勋,向各国大力提倡“主权AI”的论点,意欲各国把人工智能当成是主權领域的发展,就如同发展国防军备一样。
美国此一图谋能不能成功呢?能不能替代美国过去失去的全球制造业份额呢?我们以后再来拆解。
给作者打赏,选择打赏金额
¥1¥2¥5¥10¥20¥50¥100 自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