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瞭望智库:逆袭的郑州!|2019-05-09

“请喊我特大城市!”

最近的郑州,光环璀璨: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人,经济总量突破一万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成为北方第四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一时间,郑州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县城”逆袭成特大城市,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2019年1月14日的《郑州晚报》头版

文 | 赵治国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决策杂志”(ID:juecezazhi),首发于2019年5月8日,原标题为《逆袭的郑州!》,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时间回到8年前,2010年,笔者第一次踏上郑州的土地,接站的老同学就带着我去了郑东新区。这位落户河南的山东人,对郑东新区的开发历程如数家珍。而之前的郑东新区,在媒体的舆论中还深陷“亚洲最大鬼城”的误解漩涡

郑州市 郑东新区

如果从经济的角度看河南,这个中部大省尚属欠发达省份,而省会城市郑州,也不过才有50年历史。1954年之前,这里还仅仅是一个县城——郑县。历史上的河南政治和经济中心,是郑县周边的洛阳与开封。后两者的世界知名度远高于郑州

洛阳、郑州、开封区位图

正如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在《纽约时报》评论版里写到的那样,11世纪的开封是宋朝的首都,人口超过百万,而当时伦敦的人口只有15000人左右。但今天的开封已不是省会,甚至连机场也没有,“这种破落相更让我们看清楚了财富聚散的无常”。

时光之轴摇移到2018年。八年后再次驻足郑州,它已成为北方第四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而昔日的国都洛阳与开封两城,经济体量均不足郑州的二分之一。

郑州的崛起,可以理解为财富聚散的无常,但更多的却是历史在大演进过程中的重新选择

1

造 城


2007年,是著名的国际建筑大师黑川纪章人生的最后一个年头,但是在中国,他一手规划建设的郑州郑东新区,正在崛起为中原大地上的明星新城。

早在2001年8月,郑州市规划局便向黑川纪章发出跨国邀请,请他参与郑东新区的规划概念设计。经过竞标,黑川纪章设计的规划概念方案在9万名郑州市民的参与投票中脱颖而出,超过90%的人力挺“黑川方案”。后来,这项规划方案又罕见地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逐层报批,直至报国务院备案

资料图:郑东新区规划模型(人民网)

流水的官员,铁打的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就这样以立法的形式得到了贯彻落实。据说当年首倡郑东新区开发的领导,阔别多年后回到郑州,看到眼前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新城,和当年的规划方案一模一样

2012年10月18日,黑川纪章逝世五年后,他设计的城市水景得意之作之一的龙湖,成功完成了蓄水。这个号称郑东新区的“收官之作”,曾经和现在的网红地如意湖、龙子湖一样,备受舆论争议。政府为了研究龙湖的水质,就出了9本书。

郑东新区成为中原崛起的破题之作,这个面积达150平方公里的中原热土,不仅成为黑川纪章一生中难得的设计作品,更成为引领郑州崛起的龙头和中原经济区的桥头堡。

官方口径显示,2018年,郑东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全口径财政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继续位居河南省各县(市)区、开发区第一位。

其中,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6.2%;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38亿元,同比增长8.4%;

辖区新增市场主体3.3万家,增速连续6年位居全市第一位,总量12万家跃居全市第二位;

税收超亿元楼宇达到40栋,单年净增5栋,一栋楼的收入就超过了一个县。

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持牌金融机构达到312家,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全部集聚郑州,甲骨文、华为、浪潮等102家大数据企业和70多家基金机构相继入驻,国家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日益凸显

在郑州挺进万亿元俱乐部的征程中,郑东新区的贡献度可谓亮眼。《南方都市报》曾撰文评价说,郑东新区的发展,赶上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最好的十年。“这里的房价,是郑州商品房均价的三到四倍;这里的每亩地平均创造5万元的利税;这里的路很少堵,绿地和水面更大;连这里的地下管道,都比老城区的粗了二分之一”。

2

拐 点


在郑州西郊,有条路叫“棉纺路”,见证着郑州“轻纺城”的辉煌过去;在郑州市中心,昔日火极全国的亚细亚商场如今已黯淡失色;还有创造家电销售奇迹的郑百文,在股市大潮的沉浮中留下了无数商战传奇。

但这些辉煌的产业与原来的煤炭、水泥、电解铝等重工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及随后而来的产能过剩经济大潮面前,一度与郑州这座城市一起归于“沉寂”。

郑州逆袭的拐点被公认为是2011年

这一年,富士康建成投产,进而彻底改变了郑州。

郑州富士康科技园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手机组装工厂,大量的原料部件从世界各地进口到郑州的富士康工厂,然后组成成品手机出口到世界各地。全球一半的苹果手机产自郑州,平均1分钟组装350部手机,每天产量约50万部

郑州富士康工厂

河南和郑州对富士康的倚重,与富士康对经济的回报一样成正比。当年为了留住富士康这个代工巨头,河南省花费上亿元财政补贴来解决用工荒问题。如今的回报证实,这笔财政补贴物超所值。

一个企业带动一座城市在郑州得到了生动演绎,富士康落地后,郑州各类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爆发式增长。2018年,富士康在豫企业进出口3389.1亿元,占全省比重61.5%。2018年,郑州的进出口总额占据了河南省全省总额的70%以上,继续位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第一位,在全国所有省会城市中排名第四

富士康还带动了代工产业集群和智能手机制造集群的发展。目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入驻终端智能制造企业约208家,2017年手机产量达2.9亿多部,全球每7部手机中就有1部来自郑州。当苹果手机销量与产量下滑时,国内华为手机的代工生产实现了挽救式产能承接。

从产业的标签上看,“手机之都”、“汽车城”、“速冻食品之都”……七大产业主导下的郑州,已与原来的中原重工业城市迥然不同,气质完成了蜕变。

3

招 贤


2017年11月23日,郑州市会展中心轩辕堂,郑州举行“智汇郑州”人才政策发布会,面向全球发布“招贤令”。这个号称“史上最强招贤令”的出台,加速了郑州迈向千万量级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的步伐。

“郑州史上最强抢人政策”

从郑州版的人才吸引优惠政策看,郑州不仅对高端人才充满了诚意,国家级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博士后等均有实惠满满的住房、现金等奖励政策;对普通的技能人才和劳动力也是门槛较低,专科以上毕业生、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持毕业证即可在郑州落户。

这样一个囊括高中低端的人才吸引政策,无疑更符合郑州的发展战略。郑东新区以发展金融业、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吸引的正是大批高端人才。郑州经开区以及航空港区则以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工人是人才刚需。

从历史上看,河南作为一个拥有1亿人口的中部大省,郑州历来是河南人就业的首选城市。而随着富士康为代表的七大龙头产业落户,郑州可提供就业的岗位大幅增加,因此吸引了省内外务工人员的集聚。

2009年,郑州常住人口只有752万人,但到了2018年末,常住人口数量已达到1012万人,9年时间,郑州常住人口数量增加了260万,年均净流入人口超过28万。

如今,郑州拿到“人口千万级”与“经济总量万亿级”两个特大城市的入场券,已经在中部六省的区域竞争中拔得头筹。

属于郑州的时代正在开启。

如果说郑州还有一丝隐忧的话,那就是应该逐步摆脱对富士康等龙头企业的产业依赖

以富士康为例,其在郑州的三个厂区员工总数超过25万人,高峰时期接近30万,加上配套企业和产业链条上的对应人员,富士康给郑州带来的人口增量至少在百万人以上。如果富士康撤离,影响的不仅是人口规模,也包括整个河南的外贸进出口水平,结局将会怎样,可想而知

4

乘 势


郑州在历史上能够取代开封和洛阳成为河南省的省会,凭借的正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演进中的必然选择。

1899年,晚清名臣张之洞上奏,“上谕赞许修筑卢汉铁路计划”成为郑州崛起的一个支点。1908年,卢汉、汴洛两大铁路完工并交会于郑州。此后,京广与陇海铁路的交汇点依然是郑州,中原交通枢纽的地位已是牢不可破

郑州站

受益于现代铁路,位于中国地理中心的郑州一度被誉为“火车上拉来的城市”,郑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移民潮主要人群就是铁路工人与纺织工人。一直以来,郑州都可谓中国铁路网络的“心脏”。而随着高铁的到来,这个“心脏”跳动得更加有力了

按照国家高铁规划,郑州将架构“米字形”高铁格局,分别从郑州向中国的四面八方延伸。郑州已经开通京广、郑西和郑徐高铁,京广将中国南北串联,郑徐高铁将中原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打通,郑西加强与西部联系。

“米字形”高铁网络的建成将使郑州到合肥、济南、太原、重庆等城市的时间缩短至2小时以内。可以预见,未来以郑州为中心的高铁3小时经济圈将覆盖方圆1000公里城市,近7.9亿人口

早在2016年,国家批复的《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要把郑州打造成“国际性枢纽城市”,这个城市群的规划辐射半径正是米字形高铁网络所能触达的区域,不仅包括了河南省的18市,还把山西省的长治、晋城、运城,河北省的邢台、邯郸,山东省的聊城、菏泽,安徽省的淮北、蚌埠、宿州、阜阳、亳州等4省12座地级市划到马下,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这个以郑州为龙头的中原城市群一度引起周边省会城市济南的警觉

郑州将交通的优势挖掘得可谓淋漓尽致,近年来紧抓“一带一路”的有利时机,分别了构建空中、陆路和网上三条“新丝路”,逐步向国际性综合枢纽升级。

作为亚欧大通道的重要枢纽,郑欧班列、新郑机场的全货机航线使郑州成为亚欧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实现了陆海相通,网络遍布欧盟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24个国家的126个城市。

交通优势还带来的另一个反哺效应,助推了郑州商贸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8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2733.47万人次,同比增长12.49%;货邮吞吐量51.49万吨,同比增长2.43%;起降架次20.89万架次,同比增长7.09%;分别位居中国第12位、第7位、第12位,客货运规模坐实中部地区双第一

新郑国际机场

“网上丝路”跨境电商通关能力实现50单/秒,日峰值处理能力可达500万单。2018年,郑州海关共监管跨境电商进出口清单9507.3万票,进出口商品总值120.4亿元。

郑州媒体津津乐道的一个例子就是,当智利的车厘子还未褪去南美炽热的阳光,它就已经坐着包机,横跨太平洋,28小时后就出现在国人的餐桌上。一颗车厘子的“跨洋之旅”,正是郑州“买全球、卖全球”与三条丝路叠加的缩影。

天时地利,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让郑州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而晋升为第8个国家中心城市,郑州更是迎来了空前的历史发展机遇。

按照《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的规划,在2035年,郑州GDP总量达到3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2万元,人口规模达到1350万人,城镇人口比例达到90%,城镇人口比2016年增加约550万人。

从百亿到千亿,郑州用了13年的时间。而从千亿到万亿,郑州则用了14年的时间。从一个小县城到省会再到国家中心城市,60多年的时间,郑州成功完成了逆袭

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郑州实现今日的城市地位,恰恰契合了当下城市洗牌竞争的趋势。

这一轮竞争比拼的是中心城市、都市圈与城市群战略资源的整合与倾斜力度。从这个角度上也就不难理解,以郑州、武汉、成都、西安、济南、合肥为代表的省会城市,未来无疑会获得更大的资源倾斜。

乘势而上的“郑中心”,还将有更多的故事在上演。

延伸阅读:

“着急”的西安,“慌张”的郑州,谁更牛?

在2018年,各个城市都开足马力,在城市规划、经济产业、市容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频频出手、各显神通,共同撑起了中国经济实力。

直线相距仅400多公里的西安与郑州,经常“结伴出现”:

2017年1月和2018年2月,郑州和西安先后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其所在的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

这表明,中西部大城市,与直辖市、一线城市一样,被国家赋予了高度期待。

2018年11月,国务院发文支持郑州机场、西安机场利用第五航权,进一步提升了两者的枢纽地位。

2018年底,各城市常住人口抽样调查完成,最后的详细数据还在汇总之中,但已初步得出结论:郑州、西安常住人口有望超过千万,加入“千万俱乐部”。

这不是简单的巧合,一种系统性的力量在支撑两个城市的崛起。

那么,进入到2019年,西安和郑州能否成为未来城市格局中的耀眼明星?谁又能更胜一筹?

文 | 李浩然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曾经的“贵族兄弟”成了“难兄难弟”


在中国星罗棋布的城市“大家族”中,直线距离仅400多公里的郑州和西安算是闪耀在中西部的两颗明星:一个稳居中原,背靠河南这个人口近亿的超强腹地;另一个雄居西北,地处肥沃的关中平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两座城市所属的城市群联系紧密,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大部分默契地把都城选在了关中城市群(西安、咸阳等)与中原城市群(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这两个板块:

商朝频繁迁都后,最终定都在今天的河南安阳殷墟;

周朝灭商后以丰镐(今西安)为都城;

秦国灭掉六国,将首都定在关中的咸阳;

西汉把都城定在长安(今西安),东汉又建都洛阳——洛阳上位,长安从A面变成了B面;

隋唐时期,长安与洛阳仍然是A、B面互换,隋炀帝即位后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武则天也是如此;

北宋定都河南开封……

由此可见,从商朝至北宋,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王朝的都城都在关中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

不同的是,在关中城市群中的选择主要集中在西安这一地,而中原城市群则是散布在整个面。

元代前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路上丝绸之路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两大城市群一起衰败,逐渐风光不再。

后来,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西安与郑州及其所代表的城市群虽然在发展中也有一些亮点,比如,郑州逐渐成为全国性的交通枢纽,西安在建国后就被作为重工业城市加以建设,发展成了国内很有分量的工业重镇和高等教育基地,但是,与很多势头迅猛、大踏步前进的城市相比,西安与郑州优势并不突出,甚至还有点落后了。

先来说郑州。

近几年,虽然郑州的GDP总量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合肥、太原、郑州、武汉、南昌、长沙)中一直紧跟武汉、长沙,不算太差,但压力还是很大的。

因为中部崛起靠创新,中部创新之争必然愈发激烈,而郑州的先进制造业不仅与冲在最前面的武汉、长沙有很大差距,在很多领域也不如“中部黑马”合肥。

根据2017年的相关数据,在鄂豫湘皖四省会城市中,郑州无论是研发投入及其占GDP比重、还是高新企业数量等,都不及其他三者。

 

(根据各地公开资料整理)

再来看西安。

2017年西安市的GDP只有7469亿元,不要说与东部一线城市比,就是与中西部其他几个省会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在“西部三雄”中,无论城市规模、人口、经济规模还是产业发展,成都、重庆都将西安远远甩开。

西安上一次入围全国城市GDP20强榜单还是在1980年,当时,深圳还只是个小渔村,沈阳、大连、哈尔滨还遥遥领先,沧海桑田,潮起潮落,时间已过去了近40年。

不只是GDP的差距,库叔随手找了一份陕西省统计局2016年的调查数据,以实际利用外资为例,2016年西安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2个,比成都少196个。

很明显,历史上命运休戚与共的“城市贵族”郑州与西安,成了一对“难兄难弟”。

标兵在前,追兵将至,这让两兄弟感到了紧张与焦虑。

2

西安“着急”了!然后开始赶超


跟人一样,城市发展也讲究天道酬勤。

近几年,郑州和西安认识到差距后,都拿出了赶超的架势,在城市规划、经济产业、市容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频频出手,后发优势非常明显,其媒体存在感、人才吸引力、产业高级感等也陡然上升。

2016年底,西安进行了“三大革命”——烟头革命、厕所革命和行政效能革命。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是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外国游客去得最多的城市,有希望扮演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之都”的角色,城市环境当然是这座城市的“脸面”。

(图为西安古城)

“三大革命”拉开了西安变革的大幕,此后一系列浩浩荡荡的“战役”相继打响,库叔细数了下,挑选出其中最亮眼的三件:

一是扩大城市规模,也就是“拉伸骨架”。

很多城市研究者都认为,限制西安做大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是城市规模。

环顾西安周边的其他省会城市,都在城市规模上有所作为:

重庆合并了原万县、涪陵市和黔江地区;

成都通过不断撤县设区,16年来城区版图扩张了近三倍;

武汉原本就包括武昌、汉口、汉阳三镇。

这些城市都比西安大,有规模、有人口,吸引力就强,招商引资事半功倍。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2017年初,陕西省委决定将原本涵盖西安和咸阳两市区域的西咸新区,交由西安代管。

此举意味着,西安在短期内一次性增加了上百万人口,总面积也一举超过了1万平方公里。

(图为西咸新区)

二是加强了对城市的营销宣传,让西安“名声在外”。

西安拥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但给人的感觉一直不温不火,存在感不高。这主要还是城市营销做的不到位。

这两年,西安也加强了对自身的宣传力度,悄然变得“时髦”了:

西安已有70多个市政府机构开通了官方抖音号;

过去两年,跟西安有关的新媒体内容经常刷爆朋友圈,比如“5·18国际博物馆日”,陕西历史博物馆制作的视频“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文物陶塑人头像开口说话;

西安政府部门也非常重视新媒体,市委书记王永康就经常批示新媒体稿件……

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传播效率,人们知道了西安有堪比苏州的精致园林,有能够挑战上海的朋克摇滚,有可叫板北京的古色古香,有不输成都的遍地美食……

西安这座城市逐渐从灰墙土瓦的原始印象中剥离出来,成了新晋“网红城市”。

三是狠抓产业布局,也就是“填充肌肉”。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法宝,有了骨架的西安要想壮大,需要先进制造业来填充。

这两年,西安明确提出将汽车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已形成拥有陕汽、西安金龙、比亚迪、吉利、开沃、宝能等汽车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机器人产业、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电子、大数据与云计算、卫星应用、新材料等“硬科技”也在慢慢铺开。

一系列大动作,足以显示西安不可小觑的雄心和强大的后发优势。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西安在发展中还存在很多短板。

在2017年8月的西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市委将西安的众多问题归为工业短板,如军转民、民参军短板、文旅产业短板等。

综合来看,最大的症结是西安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不足。比如旅游业,外界都知道西安是著名旅游城市,但行业对西安的旅游评价却并不高,说西安是“世界级的景点,乡镇级的管理”,这反映出西安乃至陕西的资源优势亟待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其他行业发展也存在这一问题。

“着急”的西安能承认自己的问题,就意味着要解决问题,这两年也确实拿出了行动!

 

3

郑州很“慌张”!后来想明白了


多年来,郑州发展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区位+交通”:

上世纪初,郑州就是铁路枢纽;

在高速公路时代,是高速公路枢纽;

2010后,郑州是国内最活跃的国际航空枢纽;

现在,高铁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时候,郑州又成为在建的密集型高铁枢纽,到2020年,郑州的“米字型”高铁将基本成型,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米字型”的城市。

(图为河南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络)

但是,郑州还是很“慌张”。正如前述,先进制造业是其短板,背后暴露出的是科创实力的相对薄弱,这一度让郑州陷入了迷茫: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有人说要发展先进制造业,有人说要继续坚持物流方面的突出优势,还有人说应该打造中国金融中心……

毫无疑问,这些方面都应该得到发展,但哪个才是最优先发展领域呢?

近年来,郑州终于想明白了,逐渐明晰了构建空中、陆路、网上三条“新丝路”,逐步向国际性综合枢纽升级的发展方向。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送来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

这种政策叠加优势在全国城市中屈指可数。

借助这股“东风”,再加上先期在物流方面的强大基础,郑州把物流做向了国际:

*郑州到卢森堡的“空中丝绸之路”,货航由2014年刚开航时的每周2班加密到现在的每周18班,基本形成横跨欧亚美大陆、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航线网络;

*郑州始发的中欧班列沿着一条铁轨铺就的新丝绸之路,把货物运送到欧盟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24个国家126个城市,货值近80亿美元;

*2017年郑州国际货运量已紧跟北上广跃居全国第四,货运总量跻身全球前五十……

郑州的国际物流有多快?

举个简单例子,西班牙服装品牌ZARA的包机第一天凌晨落地,第二天早晨就可以摆在全国店面的货架上。

单把物流做到极致,就会取得很不俗的成绩,位于美国中南部的孟菲斯,得益于联邦快递入驻和国际货运转运,一跃成为“世界航空都市”、世界物流中心。

现在,郑州正在对标孟菲斯。

在经济活动中,决定经济活力的有资金流、信息流、商务流、物流。除物流外,其他3个都可以跨越时空地进行,唯独物流不能,因为物流有天然垄断性的特征,这是由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决定的。

从这方面来看,郑州在全国城市中有不可代替性,北京、上海可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但是只能作为中国物流的终端城市,不可能成为中国的物流中心。

未来,作为河南省会的郑州,大致处于中国地理网络中心的位置,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全国内贸市场的物流中心。

如果郑州优先发展的物流产业发达了,会展产业就会来了,配送组装产业也会来,然后结算也会要求在这里进行,紧接着实体经济也肯定来了,因为这里物流成本低、效率高,这样金融产业也就来了,因为金融产业为实体经济服务。

(图为郑州郑东新区的灯光秀)

事实上,最近几年,郑州的金融产业也确实很有起色,在最具活力的发展板块郑东新区,持续推动了“引金入豫”,核心区持牌金融机构达到312家,金融机构总数超千家。

当然,郑州也在大力弥补先进制造业上的短板,推出了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1+N”政策体系,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其科教资源、制造业等的集中发力。

4

两城接连被“大礼”砸中


正当郑州和西安为了各自的发展忙得“热火朝天”之时,国家也从区域经济的整体规划来考虑,给两城接连送来大礼!

一是郑州、西安接连入选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中心城市代表了中国城镇化体系的最高级别,也被称为“塔尖城市”。

目前,除了西安和郑州,我国还有七座城市被明确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中心城市逐渐成为一个区域的“主心骨”,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大趋势。

但为什么郑州、西安能入选,而不是经济水平更高的深圳、杭州、南京等城市呢?

其实,对国家中心城市的选择不只考虑了经济实力,还综合考虑了行政级别、区位因素等多个指标。

比如,深圳、杭州的经济实力毋庸置疑,但所在区域分别有了广州和上海,就暂时无缘这个称号。

与众多高手相比,郑州、西安虽然经济实力不是很强,但因为地处中原和西北两大战略要冲,就占了区位的优势。

有了国家中心城市这块金字招牌,能够获得的红利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国家一些大的改革创新举措,以及具有战略意义和引领意义的先行先试部署上,国家中心城市都将会得到优先的考虑。

二是国务院发文支持郑州机场、西安机场利用第五航权。

什么是第五航权?

概念解释起来有点复杂,通俗来说就是,A国飞往C国的航班,可以经停B国,并且在此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

可以说,第五航权有一种特殊的能量,能让一座城市变成国际航线的中转站,客流在此交汇,货运在此集散,也因此被公认为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航权。任何一个定位为国际化交通枢纽的城市,都不会放弃第五航权的争夺。

在此之前,北京、上海、广州、烟台、武汉、厦门、海口、天津、南京、银川、哈尔滨、满洲里、鄂尔多斯等地均已开放第五航权,还有众多城市也在积极争取。

当然,郑州和西安能脱颖而出,也是情理之中。

郑州的交通地位不多说了,西安也不差,如果我们将两者放在一起分析会发现,他们都是为数不多的机场客运、货运吞吐量都居全国排名前列、增速达两位数的城市。

 

(图为2017年民航机场吞吐量排名 数据来源:中国民航局网站)

自身实力的提升和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加持,使得两城对人口的吸引力也大为提升,于是迎来了第三份“大礼”——常住人口有望破千万,加入“千万俱乐部”。

这也与两城在近几年的“抢人大战”中很拼有关。

(图为2017年至今新出台人才政策城市政策强度降序分布,图源:中国指数研究院)

在人口集聚的过程中,只要规划得当,就会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产出要远大于成本。

世界顶级理论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曾在《规模》一书中提到,城市也有类似生物体新陈代谢的规模缩放效应,比如城市规模越大,人均所需的加油站数量就越少,人口规模每增加一倍,城市只需要增加85%的加油站,而不是翻倍,其他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或多或少遵循同样的原则。

一般来说,城市人口规模扩大100倍,基础设施只需要扩大50倍左右,产出却能增加200倍左右!

此外,我们经常强调消费和第三产业,城市人口规模也是经济转型的基础,这和人口稀疏的地方外卖产业很难发展壮大是一个道理——市场容量不足,点对点的连接成本高。

可以说,当一个城市的体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其资源配置能力、人才聚集能力、话语权就会呈指数级增长。

考虑到人口是经济生产的基础要素,“千万俱乐部”将成为两座城市在区域竞争中的一个新筹码。

 

5

郑州和西安,谁更牛?


很多网友也经常拿郑州和西安作比较,想知道谁更牛。

其实目前来看,经济总量上郑州要强于西安,但是郑州的后劲欠缺,尤其是中原城市群涉及城市多,城市发展又相对均衡,郑州带动的能力有限,应该充分发挥洛阳、开封的作用,它们的工业、科研、文化相对较强,一起合力,背靠河南这个一亿人口的大腹地,才会有更大发展。

相比郑州,西安最大的优势是其高校资源,在校大学生近百万,高校中有“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学校7所,从而催生了其强大的综合科技实力和工业实力,而郑州目前仅有郑州大学1所“双一流”高校。如果西安能够将其科研、教育及文化转化为生产力,实力不可小觑。

所以说,孰优孰劣,只能看未来郑州与西安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充分挖掘潜力,增强后劲了。

很长时间以来,西安一直在对标成都,也积极向成渝城市群靠拢,但价值认同对提高区域凝聚力至关重要,能否实现区域内文化相通、人缘相亲,是决定一个经济区或城市群能否成功的基本条件。

西安所属的关中文化,与成渝文化差异较大,虽然西成高铁等铁路的开通促进了两地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物流等的快速流动,但是,它无法让不同的地域文化趋于统一。

除此之外,西安与成都、重庆在产业方面也有所趋同,比如,汽车、电子信息、航天军工等产业,都被西安和成都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所以竞争也较大。综上,西安与成渝城市群在合作上有较大困难。

但反观郑州与西安,天生就有种紧密联系,现在又都处于加速发展期,两者的合作空间也远远大于竞争——郑州与西安发展方向不同,西安主打“硬科技”和文化旅游,而郑州主打交通枢纽和工业制造,所以两者及其所属的关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更容易谋求合作。

(图为长江中游城市群)

近几年,中部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迅猛,综合实力强于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如果郑州和西安能够在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上,共同依托“一带一路”谋求更深层次的合作,可能就会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南北呼应,共同促进我国中西部的崛起。

参考资料:

[1] “中国孟菲斯”,郑州or西安?| 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2018.11;

[2] 河南物流中心优势重新崛起 | 《企业观察家》,2018.9;

[3] 中国为什么需要一个大西安?| 微信公众号“城市战争”,孙不熟,2018.8;

[4] 郑州如何建国家中心城市?权威报告来了!| 大河客户端,2019.1;

[5] 中部六省争夺先进制造业,郑州赢面有多大?| 大河客户端,2017.1;

[6] 西安:3+1万亿级产业发展 推动经济蝶变升级 | 西安日报,2019.1;

[7] 国家中心城市争夺:除了“面子” 更重要的是“里子”| 中国新闻周刊,2017.3.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瞭望智库:逆袭的郑州!|2019-05-0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