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分区并存有欧洲、中亚和中国三种战略力量。但历史表明,在欧亚大陆的主要区位即北纬30°至60°之间可容纳的战略力量只有2.5个;也就是说,在三种战略力量之间,必然有一个生存空间要受到其他两个的严重挤压并因此出现破碎地带。
比如上古时代[1]在欧亚大陆分区并存的是欧洲罗马帝国、中亚诸帝国[2]和中华帝国[3]。此间欧洲罗马帝国和中华秦汉帝国强大,中亚地区力量受到挤压并分出安息、贵霜诸帝国。此时欧洲、中亚和中国之间的力量比为1:0.5:1。
罗马帝国解体后欧洲中世纪陷入碎片化时代,这为中亚阿拉伯帝国继而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乃至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和大面积扩张腾出空间。此时中华帝国保存完好并转入隋、唐、宋、元、明的持续统一朝代。此时欧洲、中亚和中国之间的力量比就转为0.5:1:1。
进入工业革命后,欧洲又开始复兴和强大,中亚伊斯兰力量在欧洲、中国尤其俄罗斯的挤压下日渐式微,此时的欧洲、中亚和中国之间的力量比又恢复到1:0.5:1。
俄罗斯在北方崛起并南向强力插入中亚地区,取代了原来夹在欧洲和中国之间的伊斯兰力量及其比例。此后原来的欧洲、中亚伊斯兰和中国的三种战略力量并存的格局就为欧洲、俄罗斯-中亚伊斯兰诸国和中国(1:0.5/2:1)并存的格局所取代。
近代历史经验表明,在欧洲、俄罗斯、中国三者中很少有一支力量单独扩充到1.5的水平,即使有,比如唐帝国、蒙古帝国都勉强接近这个水平,英国、沙俄、苏联也都曾入侵阿富汗试图填充中亚,其结果也都是短命和失败的;但不管是欧洲还是中国,其中若有任何一方衰落——比如19世纪末的清王朝的衰落和20世纪上半叶欧洲的衰落及20世纪末的苏联解体——并由此造成的战略力量的收缩,都会引发中亚战略力量(主要是伊斯兰力量)在欧亚接合部即中亚地区的崛起和扩张。
————
[1]上古史在欧洲一般是指最早国家出现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这段历史。
[2]中亚帝国,比如古代的波斯帝国(公元前550~前330年)、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334~前323年,笔者认为,它本质上是欧洲人建立的中亚帝国,是希腊人对波斯帝国西扩的逆推和重演,这与后来的沙俄帝国是对蒙古人西扩的逆推和重演一样)、安息(公元前249~226年)、贵霜帝国(公元1世纪至5世纪)、阿拉伯帝国(公元7~11世纪)和蒙古帝国(12~13世纪)等。
[3]“中华帝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学者中比较流行的对东方中国的尊称,如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1694~1774年)就著有《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商务出版社1992年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刘易斯·A.马弗里克为这本书所作的序言中称此书是“崇尚中国运动的顶峰之作”。在这样语境中的“中华帝国”概念到近现代为中国学术界所延用,比如臻铭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研究》第七章第一节题目就是《中华帝国国体的特征》,他认为:“中华帝国开始于秦(公元前3世纪)结束于清,其按‘大一统’的朝代顺序均称为‘帝国’。”(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276页。)事实上,中国古典文献也是从文明的视角来定义“帝国”的。比如隋朝人王通在《文中子.卷五.问易》中就有“强国战兵,霸国战智,王国战义,帝国战德,皇国战无为”(王路曼,池桢注说:《文中子》,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08页))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帝国”的概念与列宁所说的处于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属于完全不同的范畴。“中华帝国开始于秦(公元前3世纪)结束于清,其按‘大一统’的朝代顺序均称为‘帝国’。”臻铭著:《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研究》第七章第一节《中华帝国国体的特征》,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276页。
以上观点摘自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