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行业发起“301调查”。
按照美方冠冕堂皇的讲法,调查是在审查了五个全国性工会的申请书后,才决定按《贸易法》发起的,这是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以来首次对中国具体行业采取“301调查”。
所谓“301调查”源自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是指美国政府为平衡进出口贸易的顺逆差,透过美国国会立法授权总统实施保护措施,以避免国内产业遭受国外竞争压力影响,其方法包括设定高关税、限定或减少进口配额等。
历史上,美国政府曾多次援引相关条文发起对竞争对手的贸易调查。
1976至1989年间,日本共遭受过美国发起的20次“301调查”,是接受调查案最多的国家。
1990~2010年间,欧盟又成为美国的重点关照对象,搞到后来欧洲议会和欧洲理事会于2014年通过了相似类型的反制条款。
自2018年起,中国成为“301调查”的主要受害者,特朗普政府的贸易谈判代表莱特希泽曾发起过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调查,对中国总计超30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高达25%的关税。
中美贸易战谈判期间的莱特希泽(中)与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右)(《美国的两种鹰派》)。
拜登政府的贸易代表戴琪是一位中国台湾裔美国人,与特朗普时期的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相比,她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小了很多。
时间来到拜登任内,谁也没想到,造船业竟“意外”成为美国投射战略焦虑的对象。
4月17日,拜登在匹兹堡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总部发表讲话,表示将“认真审视”中国提振其造船业的工业策略。
同日,美国贸易代表正式启动了一项301条款调查,称中方“涉嫌利用非市场做法破坏全球造船业的竞争”,“外国资本和技术正在流入中国军民两用造船厂”云云。
一时间,造船业成为中美之间日益加剧摩擦的最新爆发点。
说来有趣,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产业政策在美欧等发达经济体被视为禁忌。
可随着中国企业逐步向高端产业链进军,西方政界、学界习惯于将这种成功解读为产业政策的作用,即企业拿了政府的补贴,或政府规划了行业的发展。
我们不排除类似解读是某些西方企业刻意引导形成的,以此来要求政府提供高额补贴,并掩盖自己创新生产能力的不足。
实际上,把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简单归因于政府补贴显然不合适,中国企业的成功往往是“自主创新+国内大市场”的结合,产业政策最多只是顺势而为,锦上添花。
但不管怎样,拜登政府很吃这一套理论,其任内推出了大量政府补贴产业的法案。
以大家熟悉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它将投入520多亿美元用于半导体行业补贴;法案规定,如果某家公司根据该法案获得补贴,十年内禁止在中国和俄罗斯设立高于28纳米制程的新设先进半导体工厂。
4月17日,拜登在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总部发表讲话。随着大选临近,各路工会成为拜登和特朗普争相拉拢的对象。
站在国家战略的角度,美国对中国造船业的焦虑和恐惧其实不无道理,因为蓬勃发展的造船业背后往往对应着一支强大的海军。
二战期间,美国曾在短短数年内建造了1500多艘各式舰艇,其中包括数十艘航空母舰、巡洋舰和数以百计的驱逐舰、护卫舰。
当德国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从报纸上看到美国造船厂的下水纪录后,他长叹道:
放眼今天,美国的造船能力主要集中在四大船厂——通用动力电船公司、巴斯钢铁造船厂、纽波特纽斯造船厂、英格尔斯造船厂,其他一些中小型船厂已经失去了新造船能力。
而在四大船厂的营收中,维持运转的订单高度集中于军船,其产品在民船领域完全没有竞争力。
众所周知,寓军于民、军民两用是一种相对经济合理的军工生产模式,像美国造船业这种完全依赖军品的做法,只能无限推高军舰建造的成本,且很难满足战时生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