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全国被划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大行政区的党务机构是XX局,行政机构是XX人民政府,编制为副国家级单位。
比如华东人民政府工业部部长,级别即对应中央政府的副部级。
五六十年代,大行政区的概念曾经历过两次建立与撤销——
六大局中相对特殊的是华北局,相对于驻武汉的中南局、驻上海的华东局、驻西安的西北局、驻重庆的西南局和驻沈阳的东北局,华北局早在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后不久即迁入京城。
政务院在初创之时基本依托了华北人民政府的机构,正因如此,1952~1953年间大局领导人上调入京才被称为“五马进京”。
简单介绍完背景,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华东局身上。
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局的一把手是饶漱石(书记),二把手是陈毅(副书记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并未形成类似东北局林彪一肩挑的局面。
华东局统辖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的党政军工作,最关键的军事层面,在华东野战军合并之前,山东野战军的司令员是陈毅、政委为黎玉,华中野战军的司令员是粟裕、政委为谭震林。
作为新四军一脉的政工干部,饶漱石原本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
但因为皖南事变的爆发,项英(新四军政委)、袁国平(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等全部折了进去。
危急关头,饶不仅辅助叶挺指挥军事,还凭借流利的英语用华侨身份蒙混突围,之后他的地位便迅速凸显出来。
饶先是接替袁国平出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后于1942年升任新四军代政委。
抗战期间,新四军与八路军115、120、129三个师大致是平齐的关系,三个师和新四军的主要军政领导后来都成为大战区的主要负责人。
五十年代初曾一度被降为处长的黎玉。抗战期间统辖115师主力和山东纵队的山东分局由朱瑞、罗荣桓、黎玉、陈光四人组成,除罗帅外,其他三人均命途坎坷。
1946年初,他被调去北平参加军调部工作,后赴东北任沈阳军调代表——军调工作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头等大事,由大名鼎鼎的马歇尔亲自主导。
国共调停失败,马歇尔回国出任国务卿,转向欧洲方向搞起了“马歇尔计划”。
军调时期饶漱石尽管一直顶着华东局书记的帽子,但直到1947年初才返回山东工作。
之后两三年间,饶比较广为人知的事迹是鼓励粟裕向延安“斗胆直呈”,即解放战争中期粟裕强烈建议更改南线作战方案、改为长江以北决战的事件。
他不仅斗倒了原山东解放区的代表人物黎玉,边缘化了华东局副书记兼山东省委书记鲁赤水先生,还与搭档陈毅搞得十分僵化。
与陈毅的角力中,饶几次想在军事领域借粟裕的名义对陈发难,以至于五十年代险些把粟裕给牵扯进来。
上海解放阅兵式。挥手致意的三人中饶居C位,左一是陈毅,左三是粟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饶以华东局第一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兼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
去过上海外滩的朋友都会有印象,外滩和平饭店正对的地方有一尊高大的陈毅雕像——建国后上海市首任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