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栩然:1991年苏联解体的秘密,隐藏在了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一段谈话中......|2024-05-27

1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标志着苏联正式解体
图片
消息一出,举世震惊!
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战胜了纳粹德国的战斗民族,这个一度与美国并称“世界两极”的庞大联盟,在全世界人民的一片惊叹声中轰然倒塌,自此扫入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这一天,正是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诞辰98周年的日子。
当然,毛主席已在15年前的1976年逝世,“毛泽东时代”已经远去,苏联解体的事件貌似与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关系。
只是,真的没关系吗?
很少有人注意到,早在1958年7月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时,他与毛主席的一段谈话,就隐藏了未来苏联解体的秘密……
图片
按理说,中苏两国最高领导人会晤,他们的谈话内容会吸引全世界的关注,可为什么这段隐藏了未来苏联解体秘密的谈话,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呢?
第一个原因,是这段对话在当时看来,更像是一次没啥亮点的闲聊。
这就好比路边一棵普普通通的小草,就那么平淡无奇的生长在那里,来来往往的路人谁会去看?
第二个原因,是人们把注意力焦点放在了其他方面。
正是这一次会晤,毛主席和赫鲁晓夫之间在“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方面产生了重大分歧,甚至产生了激烈的争吵,它成为了中苏关系恶化的转折点。
图片
正是因为这次重大分歧过于抓人眼球,所以二人的其他谈话内容反而容易让人忽略。
这就好比小草旁边有一朵娇艳无比的鲜花,小草不是反而更加被忽略了吗?
幸运的是,这段被绝大多数人忽略的重要谈话,在党史文献中有过记载。如此以来,我们才能去探寻隐藏在历史细节里的秘密。
当时,毛主席是这么对赫鲁晓夫说的:
“中共中央现在要求干部参加体力劳动,并规定中央委员每年要有4个月到各地搞调查研究。”
毛主席所言非虚,从井冈山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形成了“干部参加体力劳动”的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至建国之后。
为了发挥表率作用,包括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刘少奇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在内的所有领导干部,都会遵守规定,带头参加体力劳动。
图片
对此,赫鲁晓夫很不以为然:
“我们苏联不会这么干。”
随后,赫鲁晓夫举了例子:
“拿我们费德林来说吧,他是外交部副部长,他每天需要了解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如果让他脱离外交部的工作,让他下放劳动半年,他回来后就会感到落后了,因此需要拿出相当长的时间来补课。”
此时的赫鲁晓夫,如果知道中国民间有句歇后语叫“张飞绣花”的话,估计真会说出这句话了。
张飞是战场上的猛将,他真正该做的是“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打仗时就该派他上。
若是不打仗,那就让他歇着呗,还逼着张飞绣什么花啊?
直到20世纪60年代,爱说闲话的赫鲁晓夫还在阿尔巴尼亚领导人谢胡面前说:
“中国人当干部,把时间浪费在体力劳动里,得不偿失啊。”
你看,毛主席和赫鲁晓夫这段“干部是否参加体力劳动”的谈话,看起来确实平平无奇,相比起二人关于“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的争吵来说,实在是不起眼,没啥猛料可挖,可为啥说这段对话里隐藏了未来苏联解体的秘密呢?
就因为中国有句成语叫“见微知著”,意思就是通过事物冒出来的一点点细微苗头,就能料到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2

一年后,这点细微的苗头就逐渐扩大了。
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邀请访美。
在访问期间,赫鲁晓夫特地参观了加斯特农场,在目睹了这里玉米丰收的景象之后,他的心中发出了一连串的疑问:
咦?这是个什么东东,吃起来还挺美味?
我在苏联咋没见过?若是在苏联种植这个东东,那该多好啊?
然后,赫鲁晓夫一拍脑门,决定学习美国,在苏联大面积种植玉米。在想到这个点子之后,他不禁洋洋得意,心想着“我可真是个大聪明啊”!
于是,在赫鲁晓夫的发起下,苏联开启了浩浩荡荡的“玉米运动”
谁知,“玉米运动”在苏联普及了几年之后就宣告失败,不仅很多种植玉米的地区颗粒无收,而且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为啥“玉米运动”会失败呢?
其实原因也不难找,苏联绝大部分国土都处于严寒地区,没有充足的气温和光照,玉米来到这里根本就水土不服,这也就解释了为啥赫鲁晓夫过去没在苏联见过玉米。
在苏联大面积种植玉米?你咋不去火炉里大批量制作冰块呢?亏你想得出来,还真是个“大聪明”啊!
这个常识并不难懂,那些天天下地干活的农民都知道。
按理说,如此荒谬、低级的错误不应该犯啊,可为啥偏偏酿成了一个超级大国的悲剧?
答案就在一年前,赫鲁晓夫与毛主席的谈话中:“我们苏联的干部不会去干体力劳动。”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一个人把时间花在哪里,他的认知就在哪里。
我曾看过《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之类的影视剧,发现和珅的生活可真是排场:吃饭不用拿筷子,仆人会喂饭吃;起床不用穿衣服,仆人会给他穿;甚至连上厕所都不用自己动手,仆人会给他擦XX。
久而久之,和大人简直成了“生活不能自理”。
有次他跟着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身边没带仆人,一觉醒来拿着衣服比划了半天,硬是穿不进去。
当然,影视剧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它反映了一个现实:
那些基层劳动人民司空见惯的事,也许高层官僚压根就没见过。
正是因为苏联的干部都不去干体力劳动,所以不只是赫鲁晓夫,而是整个干部集体都不懂玉米的种植条件,于是就大量出现了“外行指导内行”的事儿。
有些现象看起来很可笑,但仔细想想,它并不可笑。
若换成是毛主席,他绝不可能犯“玉米运动”这样的错误。因为毛主席从小都在跟土地打交道,又花过很长时间去做农村调查,他非常熟悉农活。
毛主席不仅要求老一辈共产党人要干体力劳动,他更是要求新一辈共产党人也要干体力劳动。
1946年,24岁的毛岸英从苏联回到中国延安后,毛主席就曾考过儿子两个问题:
“陕北的一亩地,一年能打多少小米?”
“一头猪崽多重算是出栏?喂到出栏需要多长时间?”
见毛岸英无法回答后,毛主席就决定把儿子送到“农民大学”当农民。
他对儿子的要求是:皮肤就要像农民一样黑,手上要有农民手上一样的老茧,如果学不成,就不能回延安。
试问,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干部集体,怎么可能犯“玉米运动”这样的常识性错误?
一个领导干部,若不深入一线切身实践,不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门”,那么拍出来的政策怎么可能符合实际呢?
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就算赫鲁晓夫不懂玉米的生长条件,那苏联广大的基层农民还不懂吗?他们为啥不提建议、做反馈呢?
因为,这是现实版“皇帝的新衣”
小时候我们看这个童话故事时,觉得特别好笑:皇帝明明没穿衣服,就这么赤裸裸的在大街上举行游行大典,其实街上的平民都知道,可为啥没人说真话呢?
长大后,才明白:不能说,不能说,真的不能说!
在当时苏联的特权制度下,谁又敢去阻拦赫鲁晓夫的决策呢?在各级官员看来,玉米是否适合在苏联种植并不重要,赫鲁晓夫是不是“大聪明”才真正重要。
甚至,每当赫鲁晓夫到各地视察时,当地官员们都会花重金从国外购进“大棒子”来展示“大丰收”,那段时期甚至还有很多宣传画,都展现出了玉米种植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权在握的官员不懂现实情况,懂现实情况的劳动人民没有对话的渠道,更没有决策的空间,这就是当时苏联的病态现象,特权阶层已经完全脱离了劳动人民!
当然,并不是说“玉米运动”就导致了后来的苏联解体。
但刚才不是说“见微知著”了吗?通过一件事,我们看到苏联当时的社会百态,并预料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3

其实苏联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特权阶层的,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它在成立初期一直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保卫这个新生政权,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并号召所有苏共党员参加,包括列宁自己也参加了劳动。
在列宁看来,既然这个新生政权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那么任何党员干部都不能脱离体力劳动,否则就会脱离群众,成为新贵、新的剥削者。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掌握了苏联的最高权力。
为了迅速壮大苏联的实力,实施大规模的经济计划,斯大林意识到必须要加强对国家资源的集中控制。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获得广大干部的支持。
为此,斯大林首创了“官僚等级名录制”,自此苏联的特权阶层开始成型。让我们看看都有啥:
一、宅地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干部均有一处和几处别墅,在风景区、旅游区、海滨和避暑胜地都有一套或几套房子,这些房产的建立都不用自己掏腰包,都是国家免费供给。
二、特供权。从中央到地方,按官职大小均有特供商店,官员手拿“特供券”就可以享受最廉价的商品,有的几乎低于成本价,差价由国家给予补贴,而广大老百姓只能望“券”兴叹。
三、特教权凡是官员的儿女,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均有特教学校,而军人的子女直接可以升入军事院校学习
四、特卫权花在高级干部身上的费用,比如警卫、保姆以及其他服务费用多达几十万卢布,有的甚至高达几百万卢布
五、特支权。这些大大小小的官员在国家银行可以开列户头,可以任意提取其中的现金而不受限制。
这些干部绝大多数都是贫苦出身,曾几何时,他们都怀着一份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为底层人民发声。
只是后来,这份初心越来越少,他们摇身一变成了特权阶层,打着“人民公仆”的旗号,却拥有了没有人民监督的权力。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一段往事。
1935年6月,他应苏联作家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在到了高尔基的住所之后,他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罗曼·罗兰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
“他的家就像一座宫殿,有40多个只为他服务的专属仆人,一张11米长的大餐桌,一个食品加工厂大小的厨房,高贵的待遇和一间华丽的卧室。”
高尔基出身贫困,有着艰苦的生活经历,在亲眼目睹了无产阶级的困境和剥削之后,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
曾几何时,高尔基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刻画工人和贫民的生活,揭示工人阶级的命运和挣扎,号召人们推翻这个不公的世界。
高尔基创作过一首著名散文诗《海燕》,里面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每当劳动人民处于革命的黑暗之中时,这句话总能为他们注入无尽的精神力量!
图片
在无产阶级文学界,高尔基享有着崇高的声望和影响力,于是就成为了斯大林的文化顾问和形象代言人。
在高尔基完成了多部赞美斯大林和苏联的作品之后,斯大林也给予了他一系列回报。
从此,这个曾经为穷苦人民发声的人摇身一变,成了特权阶层中的一员。
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他也曾着手打击苏联的特权腐败现象。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引发了特权阶层的抱团抵抗,赫鲁晓夫不但没有实现预期的改革效果,反而被灰溜溜的赶下了台。
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到达了巅峰状态,这些人不但可以大肆敛财、极致享受,拥有着普通人民无法想象的奢华生活,而且可以通过“干部终身制”合法化、制度化的享受特权,彻底把“公有制”变成了“官有制”。
换句话说,只要干部不犯大错,就可以在位置上一直坐下去。
不但是干部这一辈,而且他们的子女可以相互联姻、相互扶持,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继续享受着国家资源和权力垄断。
如此以来,苏联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阶层固化,普通劳动人民无论怎么奋斗都只能停留在社会底层,政府只会为特权阶层歌功颂德,不会为底层人民的利益发声,一系列现实导致了人们的不满、无奈和抵触。
既然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生活,那么人民渐渐的不愿再奋斗。
在苏联后期,整个社会的生产力降到了冰点,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当一个社会不能再代表人民的利益,不再相信“共产主义”信仰时,当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性质,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正当性产生怀疑时,这个国家还能存在多久呢?

4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全世界的媒体都在播放着一段视频:
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印有镰刀和铁锤图案的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无数次的量变不断积累,最终汇聚成了一次无可阻挡的巨大质变时,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一夜之间,苏联没了,那个曾经让无数无产者为之奋斗的红色帝国倒下了,就像他就没有来过一样,只留下了一堆曾经追随过他的人在原地怅然神伤。
苏联的国家格言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它确实也曾经做到过,它让全世界的劳动者看到了希望,给了工人最大的尊严。
然而,屠龙少年终成恶龙,曾经被歌颂为英雄的人在战胜了恶龙之后,又在欲望的驱使下成了新的恶龙,成了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官僚。
在那一刻,老一代人又想起了列宁的一句警示名言:
“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然而,新一代人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悄然变化,他们开始质疑历史,根治在人民心中的信仰体系已经崩塌。与苏联一起消失的,是到处拆除的列宁像,到处都是废墟!
图片
苏联在不公的社会环境下诞生,又在不公的社会环境下落幕,历史仿佛陷入了一种无可奈何的“虚无”之中……
既然起点和终点都一样,那么奋斗的意义是什么?
那些为了保卫苏联而不畏艰难的英雄们,难道是白白流血牺牲了?
就在苏联解体前夕,元帅阿赫罗梅耶夫因对时局深感失望,这位从18岁开始就与德国法西斯战斗的民族英雄见证了苏联的辉煌,也在苏联消失时选择了自尽。
在阿赫罗梅耶夫的便条上,他如此写道:“祖国毁灭,我和战友们奋斗一生的意义荡然无存……”
图片
阿赫罗梅耶夫的这种孤独,《让子弹飞》里的张麻子也能感受的到:鹅城解放了,群众战胜黄四郎了,可曾经的兄弟们都离开了他。
夕阳之下,他看着老三、老四、老五、老七带着花姐在火车上欢声笑语,不断呼喊着:“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
那一刻,张麻子真的是前所未有的孤独!
黄四郎一直以为张麻子想先成为他,然后拥有钱,但张麻子曾对他说:“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那么,如何让世界上没有黄四郎呢?
就在“苏联解体”的消息传遍世界时,已经八十多岁的王震将军一连几天吃不下饭,他反复感叹的一句话就是“毛主席比我们早看了50年啊!”
事实上,毛主席早在几十年前就对苏联未来的结局有所预见。
若是把毛主席对苏联一系列的评价、行为串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主线,你就会惊讶于这位历史巨人穿越时空的洞察力!

5

新中国成立后刚刚2个月,毛主席第一个出访的国家便是苏联,直到1950年2月下旬才动身回国。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在访苏期间,毛主席有什么内心活动,但我们可以看看之后发生的事。
1950年2月27日,毛主席访苏归来途径哈尔滨,并来到这里视察。在发现招待的宴席过于丰盛之后,毛主席非常不高兴,私下批评时任哈尔滨市长饶斌:
“我们国家还很穷,不能浪费,不能搞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吃米饭就可以了。”
当天晚上,应中共松江省委(1954年6月松江省撤销建制,合并为黑龙江省)负责人的请求,毛主席为松江省委进行了题词,其中一条就是“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
2月28日中午,毛主席一行人到达长春。
在和周总理等人视察长春市区时,毛主席发现大街小巷都不见行人,于是就问当地一位负责人“这是为什么”
在弄清楚当地是在“搞戒严”后,毛主席非常不悦,批评说:
“搞戒严,不让老百姓出来,这样太脱离群众了。”
随后,吉林省和长春市的负责人随即解除了戒严。
3月1日,当毛主席一行人到达沈阳时,怒不可遏的他终于发了脾气:“我在哈尔滨提过不要大吃大喝,到沈阳一看比哈尔滨还厉害。”
说着把吸完的烟头往烟罐里一捻,愤愤地说:
“你们要做刘宗敏,我可不想当李自成啊!中央三令五申,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艰苦奋斗,你们应做表率!”
为什么毛主席在访苏归来之后,连续在哈尔滨、长春和沈阳强调“不要浪费”、“不要搞官僚主义”、“不要脱离群众”呢?当我们把这些事件串联起来时,才能发现在苏联的所见所闻实在太刺激他了!
1957年正是苏联处于鼎盛状态的时期,正是这一年的10月4日,由赫鲁晓夫执政的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一成就让苏联坐稳了世界超级大国的位置。
消息传来之时,毛主席非常淡然,他说了一句预见了未来的话:“卫星上天,红旗落地。”
正是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路线,变成了“修正主义”。
毛主席认为“修正主义”危害极大,真实的苏联社会已经特权阶层横行,他们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号,却任由着资本主义复辟,这是最坏的资本主义,是大国沙文主义。
还记得文章开头,毛主席和赫鲁晓夫关于“干部是否参加体力劳动”的谈话吗?赫鲁晓夫认为这是“张飞绣花”,得不偿失,而毛主席的深意何止如此?

赞(36)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栩然:1991年苏联解体的秘密,隐藏在了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一段谈话中......|2024-05-2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