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印闲生:消失的野心 |2024-06-06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一些智库学者频繁抛出“重新思考中东战略”的观点。
比如前文提到,有学者表示“中东石油是中国的经济命脉,对美国则可有可无”,暗示美国没有必要在中东消耗太多资源,应该让中国在红海、加沙等危机事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再比如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华盛顿命运多舛的中东野心”,文中这样写道:
“自冷战结束以来,历经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大规模战争和激烈的中东剧变,美国一直将中东视作支撑其全球霸权的关键基石,对该地区倾注了大量资源和心血。
但事实证明,这种‘霸权迷思’彻底失败了,美国既无能力也无意愿重塑中东秩序。
在这一大背景下,美国不得不开始新一轮战略收缩,一定程度上回到对中东‘离岸平衡’的常态,保持‘总体收缩、有限介入’的战略基调。”
以此为引子,开启本篇的讨论。
图片
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巴格达国际机场审视被推翻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画像,2003年4月。
二战结束以来,美国以大规模热战形式投入兵力、并长期维系军事存在的地区总共只有两个:东南亚和中东。
其中,美国在中东地区主要是继承了英国的影响力。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埃及、伊拉克、阿联酋等国家都是英国殖民地,那时的英军像今天的美军一样,在这些地方拥有广泛的军事存在。
像位于巴林贾法勒的美海军第五舰队基地,最早便是英国海军建设的,在二战后英美霸权和平移交的过程中由美军接管。
与中东类似,在东南亚地区美国主要是继承了另一个西方列强——法国的影响力。
从1862年染指越南开始,法国逐步蚕食了位于中南半岛上的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还同当时的大清打过一场中法战争,一度占领中国台湾地区的基隆和澎湖。
二战结束后,法国原本想着卷土重来,结果遭到了胡志明越共的强势阻击。
凭借着来自中国的帮助,越共于1954年在《奠边府战役》中重创法军精锐,迫使其签订《日内瓦协定》。
自此之后,法国方面对维系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不再上心,逐渐由美国全盘接手了过来。
1961年1月,美国新任总统肯尼迪正式发起针对越共的“特种作战”,就跟普京的“特别军事行动”一样,“特种作战”越搞越大,到了1964年就升级为几十万军队介入的大规模战争。
1961~1975年间,美军共有271万人次在东南亚地区服役,其中峰值的1969年4月有54.3万人常驻该地区。
图片
除越南、柬埔寨和老挝作为战区外,泰国和菲律宾也曾是美国的重要驻军国。
1969年7月25日,面对美国国内愈演愈烈的反战浪潮,尼克松总统举行了一场记者会,重点阐释即将发生的重大外交政策转变。
尼克松强调:
“美国将会协助盟友的国防安全与经济建设,但不会承担世界上所有自由国家的防卫任务。”
“我们会在盟友、或是那些对我国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受到威胁时,为其张开核保护伞,但在其他类型的冲突中,我们将依据条约内的承诺,为其提供军事或经济支援。”
这一立场后来被称为“尼克松主义”,即除核保护伞外,美国要求盟友们均须各自负担起自己国家的防卫责任。
作为第一个试验品,美国在1970年前后加速训练南越军队,使南越政府尽可能承担战斗责任,最终为美军完全撤出越南做铺垫。
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1975年4月30日,南越首都西贡(今胡志明市)陷落,随后美泰关系也迅速恶化,美国于1976年底撤出了驻泰国的最后一批27000名军人。
自此之后,美国基本放弃了中南半岛,只在菲律宾继续驻扎过一段时间,1990年代完全撤出。
图片
尼克松访问菲律宾期间与时任菲国总统的费迪南德·马科斯和其妻伊美黛·马科斯合影。尼克松搂住的小男孩小马科斯,就是今天的菲律宾总统。
许多西方及中东战略学者认为,未来若干年里,美国很可能在中东地区重演“东南亚式的撤退”。
即使不像南越撤军那般绝情,但终究会一步步退出,从而结束长达数十年的昂贵军事介入。
比如:拜登在加沙危机中的暧昧态度在一些中东国家眼中就是美国人要走的迹象,因为拜登及其团队反复重申要“振兴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以便它能够管理加沙”,这不就是南越和阿富汗的翻版剧情吗?
实际上,要说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东南亚丝毫不亚于中东,后者唯一的优势就是能源。
然而随着页岩气革命后美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中东对于华盛顿来说早已不是那么不可或缺。
有些人甚至认为,中东地区一定程度的混乱可以扰乱国际能源市场、重创中国经济,美方内心深处或许还会窃喜。

赞(8)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印闲生:消失的野心 |2024-06-0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