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战役失败后,国军大部队全部撤离上海,留下了420人的孤军坚守四行仓库。 非常英勇,堪称军人的楷模,中华民族就是他们这样的人给撑起来的,给他们再多的溢美之词都不嫌多。 为壮声势,指挥官谢晋元对记者谎称自己有800人,留下了“八佰勇士”的传说。 但哪怕是八百人,数量还是太少,不会引起日军太多的注意,要知道淞沪战役的参战日军数量高达25万人。 坚守在四行仓库既不可能迟滞数十万日军的战略行动,也不可能打疼日军。 唯一的目的就是向国际社会证明我们还有人在战斗,战争还没有结束。 但无论证明的效果如何,这420人的孤军都不可能回去了,国民政府没有能力把他们接走,近乎必死之局。 八佰勇士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这条绝路,但这一切本是可以避免的。 淞沪战役,是一个纯军事家完全无法理解的古怪战役。 首先这场战役的规模之大,对中国军队而言堪称全军出击,终极决战。 据抗日战史记载,1937年7月初,国军共有海陆空军202万人,其中中央军40余万人,另有160万人归属于地方实力派。 但是在淞沪战役中,国军投入了75万精锐部队,飞机、坦克、重炮、德械师几乎全部调了上去。 中央军的精华几乎全部上了,地方实力派的精华也全部上了,白崇禧的广西军总共带了6个师参战,一天就报销了4个旅,四天被打垮了6个师。 3名师长阵亡,3名师长重伤,不得不全军退出战斗。 中央军和地方军,把自己最强的部队全派上去了,没有人藏私,都怕被全国人民戳脊梁骨。 这是国军方面空前绝后的一次齐心协力,互相提防的各路军阀,在民族存亡的大义下彻底的凝聚在了一起。 而日本方面,派出了8个师团和2个旅团近25万部队参与此战,中日双方投入的兵力合计超过百万。 激战3个月后,中国军队死伤30多万人,日军死伤4万余人。 战后中国军队彻底溃败,首都南京门户洞开,长三角一带的富饶土地全部归日军所有。 这个战损比并不丢人,整个抗日战争中,双方的平均战损交换比就是1比10,杂牌部队甚至能打出1比20的交换比出来。 打不过,那更正常了。 淞沪战役开始时,日本方面有448万正规军,装备标准比中国最精锐的部队还要强。 就算你打赢了这25万日军,后面还有423万日军,日本再派个百来万部队过来参战毫不困难。 日军有强大的军事工业系统,可以源源不断的制造武器并从国内征兵,423万生力军远不是日军的极限。 反观当时的中国,军事工业严重匮乏,大量的武器装备依赖进口,连新兵训练的子弹都舍不得用。 德械师确实是很精锐,能勉强和日本正规军正面较量一番,但打没了就真的没了,补充恢复极度困难,新兵连人手一把汉阳造都很难保证。 和日军相比,当时的国军更像是一次性军队,和今天的万国牌印度军差不多。 战争潜力低,实力弱,但令人莫名其妙的是,蒋介石居然选择了上海作为决战之地。 上海是什么地方? 国际化大都市,长江入海口,水陆交通都极为便利,无天险可守。 在这里,日本的海陆空三军可以轻易的形成合力,甚至连军舰都可以用重炮支援地面部队。 日军也就是没重视国军的战斗力,不然国内的航空母舰能分分钟开过来助战。 而75万国军密集的缩在一个小小的城市里,空军刚出场没几天就被打的全军覆没,最后只能天天挨炸。 在如此恶劣的战场条件下,牺牲10个人换掉1个日军,而且还打了3个月,我觉得真的已经很英勇了。 在上海和日军决战必输无疑,这是任何军事指挥官都能轻易得出的结论。 那为什么,国军方面还要投入如此之多的精锐部队去发动这场必输之战? 蒋介石的战略目的 任何一场战役都是有目的的,淞沪战役还是中国方面主动发起的战役。 从军事上怎么看淞沪战役都是必输的,即便如此国军还要主动发起,那肯定是有更大的战略目的在里面。 如果战略目的能够达成,那即便局部战场输了,也是值得的。 很多人说,淞沪战役的战略目的是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口号。 这是淞沪战役的成果和意义,但绝对不是发动这场战役的战略目的。 如果真心要阻击日军,选择的战场一定是在机械化部队无法展开的山岭地带,而不是在上海这里消耗掉自己全部的精华。 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后,南京直接就没了,长江流域也没了,最后还是缩在大西南的山区里固守。 如果当初没有在上海损失那么多精锐部队,后面的8年抗战会好打很多。 一辆孤零零的国军坦克向日军阵地发起了自杀式冲锋 《申报》在战后3个月时发文评价淞沪战役: “在战术上是硬拼主义,在战斗上则是轻生主义。淞沪会战告诉全世界说中国军人不怕死,但同时也告诉人家中国军队是不会打胜仗的。” 更离谱的是,淞沪战役用的是添油战术。 表面上,是中国方面主动发起了这次战役,但实际上中国军队并不是一开始就压上去,用数量的绝对优势来欺负日军。 战斗刚开始的时候日军在上海的驻军很少,只有3000多人,紧急从日侨中动员退役军人,也不过4000人,而且缺少重武器。 但国军方面一开始投入的军力就有5万余人,且有2个德式重炮团。 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都对当时的日军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 彻底清除这4000日军很容易,还能彻底消灭日本在上海的立足点,让其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登陆。 但事实上,在日军被迫困守最后几个孤立据点即将全军覆没时,蒋介石三次下令停止进攻,致使日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增援。 而日本援兵越多,国军这边投入的军力也就越多,一直到日本总兵力达到了国军可以承受的上限,蒋介石才最终下令撤出战场。 从军事上,没有人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 但如果你理解了蒋介石的战略意图,那这种行为就很好理解了。 蒋介石自始至终都没有指望过从军事上击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