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国际论坛上,贾樟柯在谈及"好莱坞大片不香了"时表示,“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市场的吸引力降低了,就是说当我们的文化市场不能够接受更多元的、更国际化的影视产品的时候,我们的市场的性能是不是逐渐会丧失,我们的文化影响力是不是逐渐在丧失。”
贾导的话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因为他的逻辑非常混乱。
说了近三十年的商业电影“市场逻辑”不见了,听他的意思仿佛中国还得专门为好莱坞电影制定一项保护政策。
好莱坞电影是什么?
好莱坞是美国工业代表之一,本质上跟波音、苹果并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电影是一种特殊商品,除了赚钱之外,还有两项主要功能:
一、在全球树立“美国形象”:富裕、包容、美好、勇敢、救世主。
二、向全球推广美国价值观,影响对方国家的意识形态。
电影片商最初的动机就是赚钱,但随着电影的普及,各国政府都发现了电影承载的宣传功能。
于是就有了美国电影、苏联电影、欧洲电影、纳粹德国电影、日本军国主义电影……中国电影起步较晚,城市里放映的主要是好莱坞电影。
二战之后,被誉“世界影都”的好莱坞在国内外市场都不景气,1960年美国影院比1955年减少2000多家,每年影片产量从500多部下降到200部左右。
美国大制片人马克.罗布逊在欧洲和东南亚考察后表示:好莱坞已无号召力,欧洲甚至在排斥美国电影。
这时,美国政府介入电影市场,白宫看到了美国在全球文化扩张道路上的危机。
1961年10月,肯尼迪总统向好莱坞发出一份措辞严厉的《备忘录》,批评好莱坞没能帮助美国树立国际形象。
11月4日,美国《综艺》杂志公开了这份《备忘录》,认为好莱坞将面临风暴。
11月5日,美国新闻署 (U.S. Information Agency-USIA)署长爱德华.莫罗召集好莱坞68位电影制片人开会,莫罗告诉他们:你们向世界散播了一个毫无生气,令人生厌的美国形象。
他提出一个著名比喻—哈哈镜。电影既可以丑化美国,也可以美化美国,关键在于电影人怎么做?
肯尼迪要求好莱坞各大片商必须聘请官员为新闻署顾问,管住电影的灵魂–剧本。
莫罗最主要任务是:让美国电影重新走出去。
随后,莫罗在接受《新闻周刊》时亮出底牌:电影作为一种工具,唯一有效的宣传是建立在政策上面的宣传。
简单说,美国将好莱坞推上了冷战轨道,为其文化侵略政策服务。
为了配合白宫,傲慢的好莱坞一改常态,一年之内连续参加了17个国际电影节,连展演都不放过。
在美国政府帮助下,好莱坞电影很快就杀回了西方世界。
你要国内市场?政府扶持你;你要国际市场?政府帮你开路。好莱坞与美国政府出现了双赢局面。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好莱坞电影就是为“冷战”服务的主要工具。
好莱坞到中国
1949年之后,好莱坞影片从中国影院绝迹。
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恢复文化交流,5月,美国电影协会主席杰克.瓦伦汀到中国访问。
瓦伦汀对中方提出了一个方案:
一、由美国出资在北京、上海、广州建立现代化电影院;
二、影片由中方挑选,但这些新电影院必须全年播放美国影片。
三、票房按比例分账。
美国的思路很清晰:出资建立影院→控制院线→票房分账→播放美国电影→养成青年人对美国影片的迷恋→文化输出和利润双丰收。
当然,这个方案被中国拒绝了。
1981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中美电影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西安为五个放映点,中方挑选的电影为《雨中曲》、《荒野奇侠》、《猜猜谁来吃晚餐?》、《黑驹》及动画片《白雪公主》,属于纯粹的文化交流。
1985年,派拉蒙、米高梅、环球三家好莱坞公司在中国得到了电影发行权,史泰龙的《第一滴血》在一些城市获得了上映机会,一炮而红。
1986年1月13日,《超人》在中国上映,观者如潮。
《北京晚报》在1月17日指出《超人》宣扬美国人是救世主的观念,美国代表了正义和真理,是麻醉剂。
文章发表后,虽然《超人》在北方热度有所下降,但在南方仍然火爆异常。
1987年,中国从派拉蒙引进了三部电影《罗马假日》、《爱情故事》、《斯巴达克斯》,吸引了不少观众。
但从社会反响来看,这些好莱坞电影加起来的影响力还不如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
此时美国还处于对中国市场的摸索阶段。
中国采取的是买断方式,《超人》也就是给1万美元左右。好莱坞片商比较悲观,感觉赚不到钱,但美国政府要愿意“亏本”,也要向中国输送影片(多好的人呐)
80年代,中国引进较多的是日本电影,还有就是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
到了1994年,国内才有了第一部好莱坞分账大片–《亡命天涯》(票房2500万,相当于国产影片前五名的票房总和)
1995年是动作大片《真实的谎言》,好莱坞终于在中国找到了真正的市场。
而《廊桥梦遗》这种低票房的出轨感情片,也能在中国培养一批忠实观众。
1998年《泰坦尼克号》横扫中国电影院,票房达到惊人的3.6亿人民币,而同年国产电影成绩最好的《甲方乙方》只有3300万人民币。
这种差距,令人绝望,但中国并没有因此对美国关闭电影市场大门。
因为中国知道,人民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一样,不是关起门来就能实现的,关键是如何面对、如何竞争?
2013年,中国总票房突破210亿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好莱坞也将海外市场重心移向中国。
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突破202亿元,首次超过北美,《头号玩家》等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的首日票房纪录也高于美国本土。
但就在此时,特朗普对中国挑起了贸易战。
美国片商计划与中国进行的新一轮谈判(进口片从每年从34部增加到50部),也因此落空。
接下来几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遇到了发展“瓶颈”:
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前10名有4部好莱坞电影
2019年,只有2部好莱坞电影
2020年,0
2021年,有2部好莱坞电影
2022年,有2部好莱坞电影
2023年,0
这期间有疫情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赢得了高票房。
比如2017年的《战狼2》 票房为56.8亿人民币、2018年的《红海行动》为36.2亿、2019年的《流浪地球》为46.8亿、《哪吒之魔童转世》为50.3亿、2021的《长津湖》为57.7亿等等。
有些人却接受不了这种变化,甚至出现了战狼PTSD患者,他们将美国影片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中国观众“品味低下”。
难道只有好莱坞电影才叫有品味?难道只有看好莱坞电影才显得有水准?难道为了安抚他们破碎的心,我们就得去买票?
好莱坞电影离中国观众越来越远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文化根基太浅,缺乏底蕴,再加上西方扭曲的“政治正确”私货,才令它走向没落。
《小美人鱼》票房2650万人民币,怪谁?
《夺宝奇兵5》、《变形金刚7》、《闪电侠》票房纷纷扑街,好莱坞影片坍塌是全面的,市场和口碑皆是如此。
2023年底,美国《综艺》周刊称“好莱坞在中国已经溃败”!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不再吃香,这并不仅仅是失去中国市场的问题,更是美国价值观输出能力下降的体现。
布热津斯基曾经说过,美国霸权有四个关键维度: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美国都占有绝对优势。
军事、经济、科技这三项都是硬实力,美国的优势大到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来制裁别国,迫使对方做出政治让步。
但有趣的是,你听说过美国动用文化优势来制裁别国吗?美国只会哭着喊着要把好莱坞大片卖给中国。
也就是说,美国对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使用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无论中美关系恶化到哪种程度,美国从来不会威胁说要禁止中国人观看好莱坞大片。
我倒是很希望看到美国国会那帮反华议员明天就出台一部《禁止向中国出口好莱坞影片法案》,让我们馋死。
但美国永远不会这么干,为什么?值得贾导们反思!
不必为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处境伤心,水在流,船在走,时代在进步,刻舟求剑者,只会变成时代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