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诟病哪儿哪儿都不行的古装偶像剧,可能有救了。
最近网上意外地火了一支古装武打视频。片中两位衣袂飘飘的主角在林中对打,身手利落、画面唯美,比现在流行的慢放武打戏看着爽快许多。
……结果,它居然是一家汉服服装店自己拍摄的广告片。
这强烈的反差,难怪会引得网友疯狂吐槽:这年头,怎么人家卖衣服的都比你正经拍电视剧的努力?
其实,“汉服广告比电视剧还好看”或许只是近几年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缩影。
现在人们可能会明显地感觉到,许多跟“古香古意”能沾上边的事物逐渐开始成为视线的焦点,甚至在舆论场中变得强势。
比如,年轻人中对民族传统服饰的爱好蔚然成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也被定为“中国华服日”。
传统文化类综艺大获成功,从《中国诗词大会》到《国家宝藏》,永远不愁没有题材做下去。
短视频APP上,火的不止有妆容精致面容姣好的小姐姐,还有那些不抛头露面、却靠传统手艺惊艳四方的民间高手。
绘制漆器
大众也越来越对这些只闻其名、不闻其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到好奇,那些精妙的传统工艺获得一百多万个点赞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烧制景泰蓝过程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开始变得愈发有存在感,而它的分支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饱受争议。
国风选秀节目被批只是披着国风的壳子哗众取宠,许多古风音乐被指制作粗糙、水平不足,汉服圈不管是圈内还是圈外,每天为了正统之争、形制之争等话题有吵不完的架……
但这种变化中有一点至少是值得庆幸的:有些传统文化能回到大家的视野中,本身也是一件好事。
说来惭愧,这一代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四个字的理解和认知,可能只是来源于自己收藏的“必看纪录片”列表。
除此之外,就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它的存在感,总觉得那些来自遥远古代的东西只适合在一本正经的纪录片里呆着。
不过,最近这部新作或许会扭转这样的印象——
已经拍到同系列第四季的《了不起的匠人2019》,小众到在豆瓣都还没能拥有打分。
尽管关于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纪录片有很多,但看了第一集还是会有种惊喜。
它会让你突然察觉到,它们还活得好好的,还在以不同的方式与我们的生活发生碰撞。
已经深深刻在几代人童年回忆里的《葫芦兄弟》,其实就来源于一种非常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传统艺术:剪纸。
《了不起的匠人2019》中,它的导演之一周克勤重现了一部纯手工时代的剪纸动画是如何做成的。
原来我们熟悉的葫芦娃们,他们不同的表情、不同的肢体动作,都是通过剪纸一步步成型的。
1秒有24格画面,动作和背景层的每次变化都是由不同的剪纸拼贴而成,再微小的变化都要做好标记,稍有差池就要重新来过。
以传统艺术的形式为表,以制作艺术品的匠人精神为里,《葫芦兄弟》赢得了无数中国孩子的心,也成了文化自信最好的示范。
而我们却很少意识到,原来传统的艺术形式竟能这么有力地影响着几百年后新作品的样子。
这一集的另一位主角——陕西老人郭佩珍,同样是一位剪纸大神。
但剪纸对这样一位老奶奶来说,是用来盛放她个人灵感的日记本。
她说自己只是农村的粗人,没什么技术,只要出去转一圈,脑子里就有了可以做成剪纸的画面。然后再用她苍老却依然灵活的手操纵剪刀,将它们这些画面变成活灵活现的剪纸画。
最有趣的是,郭佩珍老人用剪纸记录的,全是自己的生活日常。
乡亲们聊天的样子,劳作的样子,乃至所有她经历过的愉快的不愉快的人生,全都被她剪成了一片红红火火、栩栩如生。
现在的年轻人用手机拍自己的点点滴滴做成vlog,透着经营生活的认真;老人又何尝不是把传统艺术融进了自己的人生事业中?
她花了六年时间,用剪纸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清明上河图》。这份热情和坚持已足以令人感动。
尽管纪录片这种形式让很多传统文化显得一板一眼,但我们依然得感谢它的包罗万象。
就比如剪纸这门艺术,如果不是镜头深入到千里之外那些非遗传人的家门,我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一张纸能被中国人玩出什么花样。
前几年央视的高分纪录片《留住手艺》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越看越让人感叹,我们其实对传统艺术的精妙一无所知。
许多人不知道,剪纸并非只有北方过年剪出来的窗花一种样子,从它还衍生出了许多分支的传统艺术。
浙江乐清的细纹刻纸就是其一。它从民间剪纸脱胎出来,“细”是它的灵魂。
干刻纸这门技术活,手艺人要用专用的、分类复杂的刀将纸刻出各种复杂的图案,不仅要精细,所有的环节之间都不能有断开之处,容不得一点差错。
不难想象,这份行当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干好。
乐清这个地方本是代代相传的细纹刻纸发源地,靠着子承父业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但在80年代改革开放全民下海的大潮中,温州人集体出动去做生意,诱惑得乐清的刻纸手艺人也丢下刻刀。
乐清的刻纸艺术一度跌到了低谷,差点后继无人。
这也是许多传统文化如今面临的一种尴尬:所有这些关于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纪录片里,出镜的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手艺人。
他们的皱纹里刻着无穷的智慧与经验,却也让人担心,曾延续了几百年的一门艺术,是否会在此后就难以为继。
好在,现在的大环境是国家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众也逐渐对非遗文化有了自发的关注。
细纹刻纸在艺术界、礼品界都开始得到重视,开始给乐清的传人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这就吸引到了不少年轻人重返这门传统手艺,为它注入了新的活力。
让人欣慰的是,我们也能从纪录片中看到,一些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有了专门的培训学校,年轻人从非遗传人那里接受训练,成为下一代的非遗传人。
不再是只有老手艺人的孩子凭借着从小耳濡目染的热爱,才愿意将当地的非遗文化继承下去。
传统文化有很多理由需要被继承下去,其中最朴素的一个是,它的诞生和多年来的存续,其实都蕴含着来源于人们生活的真实感情。
比如乐清刻纸艺术的起源,是因为14世纪乐清人民抗击倭寇成功,为了纪念胜利便制作龙船灯庆祝。由于龙船灯上需要用来装饰的剪纸越来越多,所以衍生出了制作效率更高、更细致的细纹刻纸艺术。
这项已经延续了几百年的传统,是为了庆祝人们重返美好安定生活的喜悦。
剪纸艺术从一开始的祭祀功能,演化到逢年过节的装饰功能,其实也是寄托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自古以来都没有变过。
每到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除夕,我们张贴红彤彤的剪纸画和窗花,因为上面的图案吉祥喜庆。
流传了几百上千年的剪纸图案,象征着中国人向来注重婚姻和繁衍,在这些事上寄托着理想的祝愿。
很多人小时候都亲手剪过的窗花,大多是简单的动物花草形象,其实也在默默表达着吉祥福寿的寓意。
这个文化绵延不断地传承下来,只为了只有中国人能懂的两个字:福气。
福气是中国人特有的玄学,但归根结底不过是关于人生最朴素的美好祝愿。
它听上去很简单,却韵味无穷。
就像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祈愿的“五福”——福、禄、寿、喜、财,其实代表中国人自古以来在一生中对置家、仕途、长寿、婚姻子女、财富等方面的美好寄托,覆盖了一个人最理想的一生。
所以不难理解,传统文化里的艺术形式就成了最合适的“福器”,用来抓住福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还有剪纸、石雕、木刻、陶瓷、漆器、刺绣、做风筝……等等,许多我们想到的、想不到的日常生活细节,其实都可能藏着传统文化艺术用“福”字元素寄托美好、传递祝愿的寓意。
从过去到现在,传统文化的手工艺一直在为中国人人生中每一个重要的时刻烘托吉祥与喜庆。
明嘉靖年间福纹青花盘
如今,中国人还在用更现代的方式盼望、收集和传递福气。
虽然大家总吐槽逢年过节的传统节日气氛没有以前浓,却依然延续了贴福字的传统,还开发了拿手机扫码集福的新“习俗”等等。
因为传统文化中的五福和它们背后的美好寓意,如今依然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人们也还是习惯于为自己的生活增添福气。
比如每逢人生的喜庆时刻,中国人喜欢举办热闹的宴会,背后的内涵都离不开“五福”的影响。
婚宴上,新人即将开始新的人生之路,在来宾的祝福声中,对未来人生寄托满满幸福心愿;
寿宴上,老人喜迎吉祥时刻,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欢声笑语,只为共同庆祝家人高寿的福气;
商宴上,觥筹交错、谈笑风生的氛围间,人们彼此祝贺,共同祈愿财气之福的保佑。
在更多象征着喜庆团圆的宴会上,一瓶好酒助兴也是再好不过的。
而拥有高颜值、高品质、高心意的水井坊·臻酿八号(禧庆版),一款集齐中国传统“五福”,成为了人生所有喜庆场合的上佳之选。
外表上,它标志性的传统红色象征着中国人最喜欢的喜庆好彩头,是宴会上最讨喜的颜值担当。
包装汲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灵感,以金蝠、神鹿、仙鹤、喜鹊和发财树五大艺术符号,分别对应着“福、禄、寿、喜、财”的五福寓意,将每个人都盼望的福气一瓶打尽。
品质上,臻酿八号·禧庆版沿袭水井坊600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甄选八号古窖臻稀菌种古法酿制,终成“陈香悠悠,甘怡圆满”的口感。
从内而外,臻酿八号·禧庆版都凝聚着中国人最珍视的福气文化。宴会上这样一瓶好酒不仅承载着相聚的欢乐,更蕴含着绵延不绝的福气。
无论是结婚喜宴、升职加薪、乔迁新居还是祝福拜寿……人生中的每一个充满福气的时刻,都值得被见证、被铭记、被庆祝。
这样一瓶福气满满的臻酿八号·禧庆版,是每一个喜庆时刻的上佳之选,让人“不福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