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美国设想中,“中国”应该是什么样子?
据观察者网6月25日报道,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在当日(24日)与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的交流中公开声称:
美国应欢迎更多来自中国的学生,但他们应该来学习人文学科而不是科学
其后,库尔特·坎贝尔再次强调:
美国需要中国留学生学习人文学科,需要印度留学生学习科学
对于此番呼吁,白宫方面的解释是“出于安全考虑,美国大学应该限制中国留学生接触敏感技术”…
但是让人玩味的是,对于中国百般设防的美国,对于同样被认(自)为(封)是发展中国家领袖的印度,为何没有“出于安全考虑”?
三个字:
瞧不起
在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诗,叫“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只要能够提供优渥的条件和施展空间,那么人才自然就会源源而来…
曾经,因为严重匮乏的物质条件和工业科技基础,我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的“人才需求”满足,只得寄希望于极少部分热血报国、不顾一切的海归人才以及“借鸡生蛋”政策下,依托海量财政教育投入而耗费数十年才艰辛培育出的本土人才队伍。
然而,人不是机器人,人是有自己思想的,并且这种思想往往又是卑微、怯懦且自私的。
当国门外的封锁被一朝解除,当更加诱惑的国外条件摆在“人生选择”上时,戎评不知道有多少经中国培养、由中国踏出,本该为中国的发展添砖加瓦的中国人,宁愿留在美国洗盘子,宁愿留在英国开超市,都不愿意再次回到生养自己的祖国,不愿意为了对其寄予厚望的祖国回望哪怕一眼….
这怪他们吗?
我们或许可以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去谴责这群人,指责他们“忘恩负义”、指责他们“怯懦自私”,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冷静的带入角色,立场转换呢?
我是一个从小山村里走出来的贫寒学子。
我的父母虽然斗大字不识几个,但受惠于国家的“义务教育”政策,我获得了读书的机会….
因为远离自己所在的山村,每一次的“赴学”我都需要带足一周的粮米和咸菜,然后在父母的殷殷嘱托下,在天还未亮时就要翻山越岭。
小山村的学校十分破烂,几块条石与门板垒起来的平台,就是我们的课桌,台上满口乡音的中年人,就是我们的老师、校长以及炊事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