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天瑞》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这便是“杞人忧天”的故事,传之后世,亦与庸人自扰之意相近,是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只是…真的是这样吗?于闲暇之时遍阅古籍,发现问题并不简单…
要真正解释清楚“杞人忧天”的故事,就要从杞人所在的杞国来说起。杞国是一个小国,史书上罕有记载,《史记》中虽有《陈杞世家》记载陈国、杞国两国的历史,但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到:“杞国微小,其事迹不值得记载。”但小归小,杞国的来历可不简单,根据史料记载,杞国是自夏朝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长达1500多年,国君为姒姓,而且是大禹的直系后裔,早在夏朝时期,杞国就已存在,与同为姒姓封国的缯国为邻。根据《大戴礼记·少间篇》的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娄姓的一些遗族迁到杞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一带,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这在当时也是常事,因为在先秦时期,一个朝代取代另一个朝代的时候,经常会将原先朝代的后人分封为诸侯国,比如西周灭亡商朝后,就将商朝王室的后人分封为宋国,所以史书上才会各种调侃宋国,各种去黑宋人,原因就在这里。
杞国的存在,目前已经得到商代甲骨文的证实,根据甲骨文上的记载,商王武丁曾娶了一位杞国的女子为妃,是其六十多个后妃之一。当时,杞国的爵位是伯,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伯是一个中等的爵位,在伯之上,是公和侯,而在伯之下,则是子和男。周武王灭亡商朝后,寻找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东楼公,便将他封到杞地,延续杞国的国祚,主管对夏朝先王们的祭祀。因此,在西周建立之初,杞国的疆域,依然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一带。不过,在周王室日渐衰落的历史背景下,杞国因其所在的中原之地面临着诸侯争霸的局面,就导致弱小的杞国只能选择迁移自己的疆域,于是杞国就迁移到了今天山东省滕州市附近的邾国避难,而后又迁移到新泰市一带。到了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再把杞国迁到淳于,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杞城村附近,在这里杞国得以暂时喘息,可是没过多少年,杞国再次生变,而这一回,问题则是出在了内部。
公元前506年,杞悼公去世,其子杞隐公即位,但仅过数月,杞隐公就遭其弟杞釐公弑杀。好景不长,杞釐公死后,将国君之位传给儿子杞湣公,杞湣公在位16年后,于公元前471年亦遭其弟杞哀公弑杀。杞国频频爆发的内乱,不仅削弱了杞国自身的实力,也让周边的大国觉得有机可趁,而楚国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一举消灭杞国的机会。公元前445年,杞国在楚惠王的进攻之下灭国,杞简公成为杞国末代君主。杞国的历史就是这样,但“杞人忧天”的故事却并非杜撰…因为在杞国东迁之后,特别是迁至新泰市附近的时候,正好赶上了陨星之灾,还连着赶上了两回…2004年,有关专家对泰安市宁阳县传说中的一处巨型陨石堆进行了实地科学考察,初步断定此处的巨石确为陨石。这一巨型陨石堆,当地人俗称其为“星星山”,位于堽城镇南落星村的村北,在方圆几十米的范围内,突兀地堆砌着这些重达数百吨的几十块大型巨石,在地面少有起伏的泰汶平原上显得格外醒目。
据当地人讲,附近的南落星村、北落星村,都是因天上落下了星而得名,另据史料记载,泰安地区历史上曾有两次陨石降落,其中一处是公元前516年至公元前477年降落在肥城县南之铸乡,已得到确认,而另一处却一直是一个谜,相关专家认为,此处正是史料记载中另一处的陨石降落地。 是的,这个位置和时间,正好是当年杞国的所在地…试问,短短的几十年里,杞国的百姓连着两回被“陨星如雨”给砸过,他们能不忧天么?而且砸下来的还不是普通大小的陨星,是几十吨、上百吨乃至数百吨的大玩意儿,这家伙漫天呼啸的砸下来,哪个不害怕?谁又不担忧?另外,我看相关的研究资料,砸下来的那些大陨石经过研究发现还有一定的辐射,这都两千多年过去了,辐射竟然还存在,不仅有物理攻击,还附带魔法毁灭…不敢想象当年砸下来的时候,杞人得有多恐惧…当然了,现在这些陨石已经被圈起来保护了,但这毫无争议的是杞人当年被砸过的最直接证据。
所以,大家认为“杞人忧天”是比喻句?大错特错,人家就是形容词…其实啊,先秦时期的很多典故都是如此,除了“杞人忧天”之外,比如说“叶公好龙”,安知叶公当年所见,非真龙是也?好了,就聊这么多吧,如果大家还是不信,那么,去趟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堽城镇,看看依旧矗立在那的“星星山”,便什么都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