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作的《师说》有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而孔子在《论语》中曾讲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身处凤阳中都遗址,想谈一谈为人师,以为师之道。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群里给大家讲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讲的故事多了,时间讲的久了,大家也都习惯尊称我为故事兔老师。但平心而论,何为人师?正是《师说》中的那句话,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自我反思,传道授业解惑,我到底为大家做到多少?传道?其悟为道,不悟则不为道。授业?所授何业?不过历史故事而已…解惑?多少会有些吧,然人之自明,其惑自解,不明者不足以解惑也。想来想去,感到自己仍是深愧人师之名。倒不是妄自菲薄、自轻自贱,而是自视有度、自知深浅,或言不时偶尔是可为师,但所谓长时之师,确实难当其任。
若在古时,或许我之所位,仅是一说书先生尔。但细细想来,言称“先生”都些有不称,以说书人为名,方是名副其实。何为说书人?古时说书人,就是给大家讲故事,博览群书也好,走山过海也罢,或许于书山之中遨游得果,亦或许于人海之间耳闻诸事,而后重编细排,以成故事,以闻他人。说的通俗一点,作为说书人,其实也不过是多读了几本孤卷杂本,多去了几个生城僻地,算是见多识广吧,但也仅是为谋生活,不得已而为之。可由此来看,或许我连说书人的行当都入不得里,毕竟说书人以此为业、专且精之,我却不过是于闲暇之时多读了几本闲书,并非以此为业…
故而我将为何,自己倒先糊涂了,反而是大家不啻微末,以师称之,属实抬举过甚…只是,以此之事,也让我有所反思,且有两点。一点反思是今时今人,释书久矣…是的,释书,而非嗜书,所谓释者,放下也,许是网络时代消息漫天飞舞,每天都有各种新的消息不同故事充斥于大家耳目之间,且因谋生所需,时间甚迫,乃使书疏久矣,释书亦久矣。其实很多故事、许多典故,但凡拾起书卷,答案自在其中,包括不少常见问题、日常疑惑,书中自有真意,并不难求所得。然而…世之易也,也算是时代的特点吧。毕竟有了网络,仍沉湎于书卷之中,多少且显得…不那么合时宜了。
而另一点反思则是个人之思,许多时候,既在大家听故事不知觉的时候,讲着讲着,我也会感到所学匮乏、难融贯通。只不过历之多矣,便能逢场饰过,或是言转它意,并没有当众出丑…由此,个人业余所学,确实也是有限。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虽以有涯随无涯终则殆已,但若是不求而自负自傲,讲故事胡编乱造,那不仅难承厚爱,更是难就师名了。是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自己亦要时刻自醒、加强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尽可能的严谨细致,想办法去周密筹谋,为大家讲述最接近真实历史的故事,并还原诸多历史中有名或无名的人物。以史为镜,可知得失,愿以所学,助君知史…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立足凤阳中都遗址,更感历史萧瑟厚重,只要大家还愿意看、还愿意听,我便愿尽所能,踏遍山河、尽览典籍,为诸君成道为学路上脚下一砖石,以不负错爱称师之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