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讲,华北大演习是对七十年代北方防御作战做了一次“成果验收”。1985年,在对外部环境做彻底重新评估后,军委下令不再准备应对跟苏联的大规模战争……
虽然有些时候不愿意承认,但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其实都对扩展中国的战略空间、增大海外影响力充满兴趣。
因为地理意义上的“战略空间”与“国际政治权力”存在着一种本能联系,正如我们很难想象日本、韩国之类的国家能够成长为超级大国一样——除非对外扩张。
在美俄即将发起停战谈判、国际格局暗流涌动的当下,本篇参考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NBR)首席研究员Nadège Rolland主持撰写的一份报告,谈谈中国对于自身战略空间的认识。
作为“陆海复合型大国”,1949年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地缘处境十分糟糕——同陆地强权苏联之间没有任何缓冲国与自然地理障碍,同海洋强权美国在东南沿海直接对垒。
在度过短暂的“中苏蜜月期”之后,这种战略空间的脆弱性迅速凸显出来。
有战略学者这样描述冷战中期我国的地缘环境:美国在海上努力实施对华封锁政策,试图建立新月形军事包围圈,与此同时,陆地上苏联的威胁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挂在中国人民的头顶……
自1960年代末《全面战备》以来,中国领导层事实上将海洋利益置于次要地位,转而专注于应对来自北方边境的苏联大规模军事入侵。
尼克松和基辛格敏锐察觉到了中方的这一战略变化,经过七十年代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形成了华盛顿梦寐以求的对苏“环形包围圈”,如下图所示。
至此,苏联的战略空间被极大压缩,最终走向不堪重负和分崩离析之路。
基于北极视角下的对苏“环形包围圈”,依次为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1979年之后既不亲美也不亲苏)、土耳其、西欧。
1991年苏联解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战略空间格局,也间接影响到中方的“世界观”,并为中美潜在冲突埋下伏笔。
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变化:汉风网网站提示:
(不建议在百度app和苹果自带浏览器上进行购买和阅览,百度app不支持汉风网相关功能。请在手机自带浏览器上进行阅览。)
请您放心购买,如果您支付打不开的话,请联系我们微信客服,(微信号:hanfengkefu007 免验证),五分钟内发您全文。
联系客服办法请点击网站地址:http://hanfeng1918.com/baijia/92855.html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客服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