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曾是广东农家少年,15岁前穷的没有鞋穿,但在47岁的时候,他竟能创建中华民国并出任临时大总统,成为举世瞩目的显赫人物。
一直以来,我们熟知孙中山的种种革命故事,却对他的成长历程一笔带过。但恰恰是这三十余年的人生成长历程,对孙中山以及民国的命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866年,孙中山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翠亨村,家里穷的叮当响,为补贴家用,孙中山自7岁便开始务农、砍柴、除草、放牛,忙完就和小伙伴们放风筝、掏鸟蛋、扔石头,以至于乡里人称他为“石头仔。”
宋庆龄后来回忆说:“孙中山很穷,到15岁才有鞋穿……他幼年没有米饭吃,因为米饭太贵了,他主要的食物是白薯。”
孙中山的故乡位于珠江口一带,各国来华商船都要在那里停泊,外国公司和银行要建立中国分部,首选地址也是毗邻珠江口的广州。
可以说,珠江口就是清朝最繁华、中外交流最频繁的地方。
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中山的兄长孙眉,很早就离开故乡,通过珠江口到了檀香山(美国夏威夷)做华工。经过短短数年苦心经营,孙眉便凭借积攒的资本,租下6000英亩土地,雇佣百余人,饲养数万头牛、马、猪等牲畜,成为牧场主,实现了他的美国梦。
1876年,孙眉开始寄钱回家,孙中山的处境逐渐好转。
再过三年,孙眉直接把孙中山和母亲接到檀香山,并安排孙中山到英国的教会学校读书,在全英文的课堂上,学习英语、历史、代数、几何等科目。毕业以后,孙中山又转入美国教会学校,学习基础医学和法律。
在兄长的资助下出国读书,是孙中山改变命运的第一步,但常年在国外的代价就是,孙中山逐渐遗忘了中国民间风俗,精神世界基本倒向西方。
在美国教会读书的时候,孙中山开始信仰基督教,还经常跑到工地上,劝檀香山的华工们不要拜关帝神像,要拜耶稣。
可能孙中山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此举确实触犯了华工的底线,孙眉为保护孙中山,同时也保护自己的产业,便切断孙中山的资金,把他送回广东故乡。
结果,孙中山回到广东故乡,就和同村青年陆皓东结成好友,并相约捣毁翠亨村的玄武大帝神像,不出意外的激起众怒,俩人随即逃往香港。
正是在香港,孙中山接受美国公理会传教士的洗礼,成功入教。
但,孙中山的精神世界倒向西方,不是没有好处,在清朝那种封闭年代,甚至可以说是利大于弊。
因为孙中山没有在最有可塑性的人生阶段,接受《四书五经》等传统教育,那么忠君、伦理、纲常等封建教条,就不可能成为他的精神烙印。而他在国外接受了西方教育,精神世界倒向西方,就意味着他的价值观必然和清朝不同。
这样一来,孙中山便和清朝割裂开来,相当于在封建教条之外另起炉灶,以后不论孙中山有什么样的理想抱负,他都可以甩开包袱轻装上阵。
在清朝统治中国的年代,出现孙中山这样的人,岂不是利大于弊?
事实上,孙中山自香港返回广州,并在1886年进入博济医院附设医科学校学医以后,就诞生了“革命”思想。
他不仅以洪秀全自诩,号召同学们“勿敬朝廷”,还常常站在中国地图前,感慨“如此江山,付之非人”,和同校好友郑士良交往时,聊的也是江湖、会党、反清之类的敏感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