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想用超过100%的关税威胁我们,我们疼,但这也可以让我们进步。我们有一款新产品,和任何友商比都不逊色,原来计划售价1200美金的产品,那我们把售价提高到2000美金,我们1分也不少赚,美国政府加过来的关税,最终都会加到美国消费者自己身上。我们5月份还有很多款新品会批量出货,都很有竞争力,我们一直相信,中国人这么努力,中国商品的竞争力是非常强的,而且哪怕是加价后,我们也比美国本土产品更有质价比。”
面对特朗普政府来势汹汹的关税大棒,浙江企业家蒋一军(化名)对观察者网如是说。
蒋一军是一名制造业“老将”,他所在的设备公司,销售范围覆盖中国、欧美、东亚和中东多国,这家公司也是国内知名企业loT生态产品的供应商之一。每年都有百万台机械设备,从蒋一军公司的产线上出发,涌向各地消费者。近年来,伴随着出海热的兴起,海外市场也日益成为推动该公司增长的“第二曲线”。
在美国无理施加关税之际,蒋一军没有悲观,更多保持着一种乐观且积极的态度。
“说没有压力那肯定是假的,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去应对这个东西(加征关税),”在蒋一军看来,中国雄厚的供应链实力,多年的人才和技术积累,已经让一大批本土企业成长起来,有能力应对变化。此外,国家一系列积极政策,也进一步带动了企业信心。比如国补,它有利地刺激了国内市场,带动消费需求。
在蒋一军看来,美国的关税大棒,某种程度上也是行业洗牌。有技术、有人才、有优秀产能的企业,有机会在这轮风险中化险为夷,甚至焕发新生。
但是,关税风波同时也给很多不注重深层研发的中国企业提了一个醒:要客观对待自身的不足和差距,要选自己擅长和喜欢的领域,要长期甚至毕生专注一个事业,不断地外引内造人才,要不断地进步,创新产品、创新管理,甚至要重度拥抱、学习和使用Deepseek和各类强大的AI工具。
“商业成功的背后一定是人才。没有人才,生存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就拿应对美国关税来说,我们不仅要在美国市场围绕新品类、新工艺、新产品去做增量;在美区外,我们也有很多新品可以去做增量,我们还通过核心部件的自我研发迭代,不断去更新,实现类似丰田汽车那样既质量好又成本低的研发……这些竞争力,都是重视人才和长期主义的结果。”
“我们看人类历史,最终还是要讲实力。这个世界是以实力说话的,面对美国关税大棒,某些国家可能就投降了——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事情。但中国不会,中国进步了也富强了。面向未来,人才就是实力。有人才,我们才能不断搞出前沿的科技产品,才能拿到议价权,拿到主动权,否则一切都将是被动。”
这样的选择,是美国近期关税大棒之下中国企业求生、求变的一个缩影。
另据英媒路透社4月10日报道,面对特朗普关税乱拳的破坏,在亚马逊平台上销售商品的中国企业正准备提高在美国的售价,或是干脆退出美国市场,转而开拓其他新市场。在接受路透社采访的五名中国卖家中,三人表示将提高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价格,另两人则计划完全退出美国市场。
从和业界人士的访谈中我们发现,面对美国恶税,很多企业“涨价”的底气,都来自中国的产业链基础、技术积累和优质产能。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高科技、高产品力、高附加值,也在不断改变中国出海商品的面貌。中国企业竞争力与日俱增,并非简单的劳动力工厂。而庞大的国内市场,有力的国家政策,也增添了不少企业的信心。
今天(4月10日)15时,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有记者提问:特朗普宣布将对不采取报复性行动的国家实施90天的关税暂停,但是上调对华关税至125%,甚至可能到150%,中国是否会继续对美加征更高关税?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对于你提的假设性问题,目前我无法进行评论。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贸易战没有赢家,保护主义没有出路。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将奉陪到底,我们绝不接受美方的极限施压和霸凌行径,必将采取坚决有力措施捍卫自身正当权益。
4月10月,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强调,对美国严重侵犯中方企业正当权益,严重冲击全球经济秩序稳定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和反对,并表示已组织有关商协会、大型商超和流通企业座谈,研究更好发挥各自优势,帮助外贸企业扩宽内销渠道。
反观美国,情况或许没有美国政客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港媒《南华早报》10日报道指出,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将适得其反,因为关税不仅会对美国消费者,尤其是无力负担昂贵替代品的美国人造成最严重的打击,更不可能撼动中国作为最大日常商品生产国的地位。在美国家庭中,仍有三分之一的蒜、一半的低价家具,以及近80%的圣诞玩具是中国制造的。
“当特朗普4月2日签署行政令对全球发起关税战时,他手中的那支笔,都很可能是中国制造。”
除了价格上涨,美国消费者能选择的产品种类也会随之减少。据媒体报道,眼下“囤积潮”已初显端倪。路透社8日文章称,过去两周,好市多、沃尔玛等美国商场内,随处可见焦虑的美国消费者在“疯狂大采购”。美国政府的关税大棒,第一个伤害的一定是本国普通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