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2016年2月作者在德国外交部的演讲,文章有删减,原文标题为《“一带一路”圆梦欧亚互联互通》 请用三分钟介绍一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这是笔者常常遇到的挑战,甚至常有老外要求用一句话给“一带一路”下定义。 2018年4月12日,奥地利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左五)出席中欧班列(蓉欧快铁)成都至维也纳货运列 2016年2月2日下午,笔者应德国外交部邀请在“盘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内部研讨会上,本来要求十分钟介绍“一带一路”进展与中欧互联互通平台时,又遇到了这种情形。德国外交国务秘书和大使在开幕式致辞时抛出一系列问题:“一带一路”到底想干什么?是否意味着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回归?如何处理与欧盟睦邻政策、中亚政策的关系?与欧盟、欧安组织的互联互通计划如何对接……笔者发言时先得占用正式发言的三分钟做出简洁回应。当晚,应我国驻德国大使馆邀请,在“全球之桥”(global bridge)晚宴上,又用三分钟向在座的德国联邦议员、企业家和美国前驻德国大使、记者阐述“一带一路”。 伦敦邦德街头,红色双层巴士上印有伊利牛奶的广告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一带一路”,就是互联互通,实现包容性全球化。 为什么说全球化不够包容?自从古丝绸之路中断后,欧洲人走向海洋,通过地理大发现殖民世界,开启所谓的全球化。然而,这是真正的全球化吗?打开“夜晚的世界图”可以发现,只有日本、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的沿海地区灯火辉煌,证明实现了现代化, 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卫星上看不到灯光,依然生活在“贫困的黑暗” 之中。按照世界银行数据,当今世界产出的80%来自于沿海地区一百公里的地带,因为地球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90%的贸易通过海洋进行。这种西方中心的海洋型“全球化”其实是“部分全球化”(partial globalization),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互联互通,帮助内陆地区寻找海洋,帮助南南国家实现工业化,助推人类文明的共同复兴,打造更包容的全球化(inclusive globalization)。 黄昏的欧洲小镇 比利时根特岗货运场站中欧班列沃尔沃汽车专列的专用停车场 如何实现欧亚互联互通?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切断了延续两千年的古丝绸之路,欧洲人被迫走向海洋,导致欧亚大陆文明的衰落。重振丝绸之路成为丝绸之路沿线许多国家的共同梦想。然而自古以来,打通欧亚大陆靠的是战争、征服,从大流士、亚历山大、恺撒、奥斯曼、成吉思汗到近代的西方殖民战争。人类步入铁路时代,欧亚铁路计划为实现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百年梦想提供支撑。于是有了德国一战前的柏林一巴格达铁路规划,有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欧亚大陆桥设想。在人类从传统铁路迈入高速铁路的进程中,中国实现了弯道超车,在短短10年时间修建了2万公里的高铁(占世界的3/4以上),一跃成为高铁大国、高铁强国。这就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底气。而中国充足的外汇储备和强大的建造能力,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资本。 匈塞铁路项目塞尔维亚境内段举行启动仪式 “一带一路”提出实现“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这就从时间上超越欧洲一体化的商品、劳动力、服务及货币的四大自由流通;空间上实现陆海联通,东西呼应,产生规模、系统效应,才能彻底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内陆地区的比较竞争力,让欧亚大陆互联互通计划获得可持续发展,超越了古丝绸之路与传统全球化。 联合国总部大楼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圆梦欧亚大陆互联互通的百年憧憬,携手开创全球化3.0版,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 如果我们把作为古代东西方贸易与文明交流之路的丝绸之路称为全球化1.0时代:其单元是文明,载体是欧亚大陆,动力是贸易+文化,遵循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把近代西方开创的全球化称为全球化2.0时代:以民族国家为单元,通过海洋实现全球贸易+投资扩张,确立西方中心世界;那么,“一带一路”是21世纪的跨洲际合作倡议,不只是打通历史上中断的丝绸之路,而是借助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念,开创创新型全球化——全球化3.0时代:秉承“万物互联”(ANT all things connected),运用3D打印机、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推动E-WTO进程,开发和应用包容性技术——改变传统技术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状态,创新和实施包容性制度安排——推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更加公正、合理、包容,开创包容性全球化——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千年梦想。 2019年3月,中国与意大利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