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1字3图,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文章首发于猫哥的视界(maogeshijue),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最近网上有句话很流行——为人抱薪救火者,不可使之冻毙于风雪之中!这句话非常好。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就是这么讽刺,真正抱薪救火者,恰恰会被大众口诛笔伐——千夫所指,声名狼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
因为群众就是群氓,键盘侠是无法理解做事的人难处的。
1 二选一
不相信?
我来讲一个故事。
按: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联想影射。
某地突然爆发病毒疫情,无数患者或者疑似患者因为恐慌涌入当地的医院。现在面临这样的局面——患者数量可能高达3000人以上,但是当地的资源只能收治部分患者,现在有两个方案:
方案一:可以收治1000人。
方案二:可以收治1500人。
按:以上数据纯属我瞎编,大家别较真。
假如你是决策者,你会选择哪个方案?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决策很简单,当然是选择方案二啊!明显这个方案可以收治救助更多的人。
道理是没错,但是假如我告诉你——方案二会面临极大的舆论风险,而方案一却基本没啥舆论风险,你又会作何选择?
你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明明可以收治更多的患者,怎么可能反倒要面临舆论风险?
现实就是如此无奈!
我们回到之前的假设,看看这两个不同的方案真要落地会是什么情况。
某地爆发病毒疫情,感染者以成年人为主,年龄越大越容易感染。现在问题来了,假如收治年龄偏大的患者——特别是因为患病而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患者,就会挤占更多的医疗资源!
比如收治生活可以自理的患者,10个患者只需要配置1个医护人员,而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10个患者就要3个以上的医护人员照顾。
面临的疫情是通过呼吸传播,这个照顾患者还不能通过招收志愿者来解决,只能通过医护人员自己来照顾。
在医护人员有限的情况下,收治年龄偏大的患者越多,整体收治的数量就越低。
按:很多人对收治能力的理解就是以为有足够的床位就行,其实医护人员的数量才是关键。
甚至在收治之后,肺炎病情主要靠自身的免疫力来抵抗病毒;这个时期医护人员及时的照顾与心理疏导对于治疗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给三个数据。截止到2月8日,武汉确诊患者死亡率是4.01%,湖北是2.8%,湖北以外的省份确诊患者死亡率是0.24%。
现在对应前述的两个方案真要落地就是这样的情况:
收治1000患者的方案:只要确诊患者一律收治,直到不能收治为止(数量达到1000人)。
收治1500患者的方案:只要超过某个年龄(或者低于某个年龄)的患者一律不收治!(我们假设这个收治年龄标准是15—65岁),最后可以收治1500人。
2 舆论风险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两个方案面临的舆论风险。
方案一,虽然收治人数少,但是前期患者都能收治,后期人员满了不能收治谁也挑不出毛病。
方案二,虽然总体上收治的人数更高,但是一定有一批年龄较大(或者较小)的患者在医院还有床位时被拒绝。嗯,很残酷,相当于被剥夺了求医的权利,猜猜这部分人会怎么看待这个决策?
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啊!
假如方案二中被排斥的那批年龄较大的患者在网上发声寻求救助——是不是很容易获得公众极大的同情?
比如一家人都被集体感染,年轻人被收治了,年龄偏大的反而被拒之门外,本来生活自理就很困难,现在患病之后无人照顾更是处于绝望等死的状态,这样信息爆出来——铁石心肠的人看了也会流泪啊。
决策是数字,落地后都是无数鲜活的家庭与个人!
大众感同身受,只会怨恨决策的残酷无情,根本不会有人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限制性的收治决策!
一旦舆论风潮卷起,
决策者就是千夫所指!
明明这个方案拯救了更多的人好不好?
对不起,多救的500人是不会出声的;
对不起,舆论的同情都在被剥夺了就医权利的老年患者中!
现在你知道决策有多难了吗?
选方案一,良心上过不去;选方案二,舆论压力受不了。
假如你是决策者,你会怎么选?
按:为了防止某些喷子说我是为某地官员洗地,这里就多说几句。
首先列举一组时间线。
1月18日,钟南山接到紧急通知,当日下午去了武汉;
1月19日,上午钟南山去了金银潭医院,下午开会,晚上飞北京;连夜北京开会,直到凌晨;
1月20日,钟南山参加记者招待会;
1月21日,科技攻关小组成立,李兰娟等14个专家出席会议;
1月23日,财政部专款下拨武汉;
1月23日,武汉封城;
1月24日,解放军医疗队到达武汉。
从上述时间线中,能感受到背后的总指挥是谁吗?嗯,反正肯定不是湖北与武汉的官员!
我们现在是打一场与超级病毒对抗的全民战争;一般战争的指挥构架是这种模式——有一个总指挥部,负责全局的指挥,在关键战场还有一个前线指挥部(简称前指)。
那么武汉这个关键战场我个人猜测也会有一个“前指”。
那么,这个“前指”的总指挥是湖北官员负责吗?
这个问题我可不敢乱猜,更不敢乱说。
以下新闻与文章无关,纯属灌水。
(来源:新华网)
插入以上文字的意思就是——武汉封城之后不管是总指挥还是前指都不大可能是当地官员。
3 可以两全其美吗?
继续我们关于决策的理论探讨话题。
可能有人已经在思考有没有两全齐美的办法——这个思考方向是错的!原因很简单,任何决策都是在资源与需求之间寻求平衡,而资源永远小于需求!
好的决策不是去追求完美,而是在这个资源与需求之间找一个最好的平衡点。
所以,任何决策都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是如此——即使是企业给全员涨工资,也不会是所有人都满意。
只不过在日常生活中,决策的不满意最多只是利益受损,在特殊时期,付出的就可能是生命的代价。
泰坦尼克号沉没前,船长做出一个决定——妇女与儿童优先上救生艇,剥夺了大多数男性求生的权利。
这个决策对于男性而言既残酷又不公平。在被剥夺了求生权利的男性中不乏科学家、工程师、优秀的金融家等等人类社会的精英。理论上讲,这些男性精英留下来一定相比普通女人能给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但是特殊时期的决策哪能做到如此面面俱到?
特殊时期以有限的资源去救助更多的患者只能是最简单的标准——或者性别,或者…年龄。
我们有些年轻人满腔热血,总是带着理想主义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只要有一点瑕疵就全盘否定一杆子打死。其实,从来都没有完美的事物,更没有完美的决策。
做事的人很难,做得多错的多,要挑点毛病太容易了。
决策的人更难,在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需求之中总得要做出权衡与选择,总得要选择牺牲与放弃。
在这个特殊时期,所有还在工作的人,没有谁是容易的。
4 两则新闻的因果关系
最后放两条新闻大家自行体会。
(来源:新浪网)
看到这则新闻可能有人会骂娘,为什么现在才确保所有的患者得到收治?早干什么去了?
这种情绪我能理解。
请看看第二条新闻。
(来源:新浪网)
因为有了第二条新闻,才有第一条新闻,在此之前,资源与需求是严重不匹配的。
明白了吗?
可能还有人会质疑——为啥一开始不在武汉投入更多的医护人员?还是那句话,不做事的人永远理解不了做事的难处。
动员更多的资源与人力并且组织起来投向灾区,需要时间懂吗?键盘侠永远以为,只要敲击键盘,资源与人力就会自动空降到灾区,只要敲击键盘,床位就会自动蹦出来对所有患者应收尽收,只要敲击键盘,医护人员和物资就会一键到位为患者服务。
以上案例分析纯属虚构。
5 写在文章的后面
疫情之后很多人带着情绪,很多人甚至直接留言指责我为什么不骂政府?各种污言烂语不堪入耳。
希望某些人在极端的情绪宣泄完了之后,还能有些独立的思考。14亿人的管理,全国性的公共防疫绝对不是靠傻白甜维持的。在灾难面前,没有谁能做到完美无瑕,总会有遗憾与牺牲。
目前我们需要的是推动防疫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需要更多的努力去救治更多的人。从理想主义的角度去批判一线拼命的人,去批判殚精竭虑抱薪救火的决策者,说实话,那是不负责任的。
因为,很多人并不具备分析公共决策的能力。
可能你觉得,大众的批评即使不靠谱也是必须的。
可是你可能忽略了,我们现在处于战时状态——任何国家在战时状态都不可能放任无序的“言论自由”!因为在战时状态,铺天盖地的批评声音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是添乱!
别忘了,现在看戏可不止善良的“群众”!
我们身边还有群狼环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