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之前,国内市场一度热议“房地产税”和“公积金改革”,不过,这俩议题在昨天的报告中一个都没出现,甚至连房地产“不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与“长效机制”等惯用话术也未被提起。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中央求“稳”。
而且,不要觉得这是临时起意,在两会前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就将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稳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悄悄的改成了“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汉语言博大精深,一字之差,大家就会明白,意思是再好好斟酌斟酌。
毕竟,随着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以及国际局势的动荡,我们国内外的主要矛盾都发生了激烈的变化,税收体制改革和房地产已经沦为了次要矛盾中还不起眼的那个。
如今我们的主线任务“留得青山,赢得未来”,房地产和税收这两条线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不要诱发系统性的风险,因此对于房价而言,就是要遏制住暴涨和暴跌,别给中央添乱。
尤其是现在的大背景之下,中央相对更担心的是暴跌。
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房地产税,就是原计划要做个肿瘤小手术,结果突然遭遇了车祸大出血,原计划的那个手术就只能保守治疗了。
毕竟,就像股市是给企业输血的,房地产是给地方政府输血的,不能关键时刻把输血的路子给断了。
因此,中央对于房地产的态度,跟股市很类似,主打“房住不炒”,不能让其过热,尤其对“无脑多头”坚决约谈。
同时,又要“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大盘每临技术性破位,有可能诱发恐慌的时候,国家队总会出手强拉一把。
说白了,昨天工作报告中明确的房市要地方政府“因城施策”,就是股市的“各金融机构要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
两者最好的结果,是市场对于涨跌有着巨大的不一致,也就形成了相互的制约,中央层面就不必为了急涨急跌而分心了。
同样,这个逻辑在其他领域也是说的通的。
譬如《证券日报》上个月力推的“T+0”,别管金融系统再怎么呼吁,到了中央也必然会被拍死,因为中央的思路是尽可能的烫平波动,而不是急涨急跌。
总结成一个字,就是“稳”。
不过,虽然这次国家可以说是很明确的给出了“因城施策”,由各地方政府来平稳房价,但可以预见的是,由于手牌的区别,会导致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譬如今年5月之前的饱和式救援,就让全国“新基建”集中的城市房价,跟“新基建”的股票一样出现了小阳春的逆势飞涨。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的地方财政预算额外增加的“两万亿”和专项债,将会成为一道分水岭,拿到较多的城市,可能重点偏防止房价上涨,拿到较少的地区,可能重点偏防止房价下跌。
对于个人和房企来说,这道分水岭的影响都会很深远。
而这个划分,就是看城市是否符合这次工作报告中“两新一重”的定义,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
而比之前的重点新基建,我们会发现这一轮多了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两项。
看文字就会明白,这意味着特大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这些能够通过市场化大规模解决新生代就业的城市,能够获得相对更多财政资金注入,也会在全国房价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相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