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似乎一直想找到大船左舷后部的第三部大电梯,想尽一切可能的线索来证实自己的猜测。不过实际上并没有任何真实可信的证据。因为上面的甲板是实打实的整体一块,并没有明显的梯形或者矩形的大开口。而且左舷后部可能有大电梯的位置,看不出任何开缝的迹象。而上面却可以看到有大量规则排列的小点。这些小点不是别的,就是未来飞行甲板上的消防喷淋和三防消洗得出水矩阵口,同时也是未来飞行甲板表面上飞机的系留孔。通过铁链连接机身包括起落架和甲板牢固的捆绑。这样飞机停在甲板上,即使大幅度的侧倾和遇到大风大浪,也不会出现滑动和坠海。这种喷淋兼系留孔,在甲板还是纯钢板状态的时候,就已经都做好了。而未来甲板上虽然还有一层8到10厘米厚度的特殊涂层,但是这层涂层并不覆盖已经做好的规则孔洞阵。
而反过来说,如果在某层新安装的甲板上看到大量的排列规则的这类小孔洞,那么也就意味着大船某部位的的施工,已经到了飞行甲板表面本身;上面除了未来的特殊涂层,已经不会有其他的可再覆盖到上面的金属结构。除了在左舷后侧的外飘位置有明显的这类孔洞外,其实仔细看主船体的表面,其实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大量的小孔,只不过没有刚刚安装的左舷后侧外飘段那么明显而已。这说明右后侧外飘已经和主体飞行甲板平齐,如果该位置看不到第三部大电梯,就应该认为确实没有。当然有喷淋和系留孔的甲板,不仅仅是最上层的飞行甲板表面。包括机库地面甲板也是有类似装置的。但是机库的甲板在结构内部,而且是随着巨型模块整体吊装的。因此大部分人不会和飞行甲板弄混。至于昨天瀚海狼山(匈奴狼山)专门提到的,在原本期望的左舷后部大电梯的位置,突出的两个耳台。
也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就是两个延伸到大约5米开外的不算厚的耳台。估计作为卫通天线安装平台的概率最大。而就在2个耳台的前面,又有人看到了明显是通往大船主体内部的比较大的所谓“缺口”。于是就说“第三部大电梯真的找到了”。其实不要着急。因为如果左舷外飘结构上表面看不到开口。那么这些外飘甲板下面和侧面看到的大开口,还真未必就是大电梯在三角支撑结构处的门洞。因为这类开口除了作为大电梯进出口外,还可以作为物资补给开口、油料加注通道,还有救生小艇和警戒艇的收放开口。类似的斜撑结构上的大型开口,其实在16和17号船的左舷也大量存在。而谁都知道这2艘大船,其左舷是不存在大型电梯的。实际上到了现阶段,认识到大船只有右舷有两部大型电梯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因为大船的颜值其实已经足够高。而且不论外飘宽度还是长度,都有越来越超出预期的迹象。
大船两舷的模块都加上去之后,特别是从尾部看,整体宽度非常的惊人!以前只有在超级大国的尼米兹级和福特级上有这种震撼感。而大船完整成型后,宽度绝对不会比以上两者逊色,甚至可能还要更宽大一些。而大船的总长度似乎也越来越长。原本以为和小鹰级的325米差不多,而现在看很可能达到或超过330米!越来越有占满整个船坞的迹象。也就是说,狼山原先预测的大船的满排是8.8万吨到9.3万吨之间,现在看来到9万吨级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那么为何9万吨的大家伙才只有双大电梯?其实大船走的还是偏向苏式重装甲防御的路线!也就是其防雷舱、装甲带和机库侧壁甚至顶棚装甲的厚度,都要比美式载机大舰防护力更强大。2升的防护也比半开放式的4到3升强大的多。一定程度上,二战后的美式大舰几乎从来没有在船本身上亲眼看到过激烈的海空大战。而实际上在导弹时代。一旦有大的实战。
任何载机大舰的攻防都是极端激烈和残酷的,装甲薄弱的一方,根本撑不过第一轮导弹饱和攻击。这就像在古代,重甲骑兵从来是大范围攻防的核心。而重甲骑兵集团,却不是每个朝代都装备得起。打造一把锋利的百炼钢宝刀可能只需要3个铁匠忙碌几天。但是制造一套合格的明光重铠,却需要3个铠甲匠人持续工作几个月。因此重装骑兵的造价从来都是极高的。但是一旦不惜代价装备,则作战威力也是极其强大的。自从国力爆棚的大唐帝国之后,就已经很少装备得起大规模的重甲突击军团。而大船极有可能是千年之后,重甲铁骑在大洋上的再现。不但大船本身重装重甲,就是其上面未来配备的有人和无人作战飞机,也是全球绝对一流的重型机!一旦成型,谁与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