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85字10图,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欢迎朋友圈与微信群转发,平台转载请查看主页“联系我们”。
今天来讲一讲平津战役,这也是我写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篇。
平津战役最大的看点不是战场上的两军厮杀,而是在战场之外的两军统帅的心理博弈,我甚至认为,平津战役是我军战史上最精彩也是最经典的一场心理战。
这场战役也是将毛泽东雄才大略的指挥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精彩之作。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平津战役的过程。
1 匪夷所思的一字长蛇阵
1948年11月,国民党政权正处于摇摇欲坠的垮台边缘,其面临的形势十分不妙——
在东北,国民党卫立煌集团已经全军覆没;
在中原淮海战场,黄百韬兵团陷入华野的重围,徐州剿总的后路宿县也被中野攻占,徐州剿总国民党重兵集团态势十分不利;
在山西,阎锡山连战连败,只能困守最后的太原孤城。
华北剿总傅作义所控制的平津地区,虽然还暂时维持着平静的状态,但这也只是暴风雨前夕的平静而已。
最不可思议的是华北国民党军队的部署——
60万华北剿总所部国民党军队沿着绥远、张家口、北平(北京)、天津、津沽等城市摆下一个长达500公里的长蛇阵。
华北剿总国民党军队的部署
当时的形势是这样的——
在这条长蛇阵的北面,是东野百万大军随时可能入关(山海关、长城);
在这条长蛇阵的南面,有华北野战军两个兵团20万兵力(主要集中在石家庄)随时可能袭击其腹背。
从军事层面上看,华北剿总摆下的这个长蛇阵是一个最糟糕的阵线——
国民党重兵都集中在几个孤立的城市,不但阵线没有纵深配置,而且相互联系的交通线随时可能被解放军切断。
也就是说,一旦东野汇合华北野对长蛇阵展开攻击,届时华北国民党所部将很容易陷入被各个击破的状态。
现在问题来了。
为什么华北国民党军队会摆下如此差劲的阵线?
是华北剿总统帅的无能吗?
恰恰相反!
当时的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是国民党军队系统内战区级别军事素养最高、战绩也最好的将领!
在1946年蒋介石发起内战之初,傅作义统辖的十三战区不过拥有绥远地区一块巴掌大的地盘,为啥到1948年傅作义能成为统辖整个华北地区国民党军队的最高将领?
靠战绩!
傅作义是靠着实打实的战绩才一步步爬上华北剿总总司令的宝座的。
1946年,在大同集宁战役与张家口战役中,傅作义靠着高超的指挥艺术以及优秀的战场调度能力,竟然以少胜多,以区区几万傅系部队,在部分国民党中央军的配合下,击败了华北20万解放军,不但重创我军,还攻占张家口,把华北解放区割裂成态势恶劣的两块。
后来,在傅作义担任华北剿总司令期间,傅作义所部与我军作战依然是胜多败少,是各个战区中战绩最好的将领。
华北野战军在华北地区两次较大胜利——一次是清风店战役,一次是解放石家庄战役,对阵的都不是傅系军队,也不是傅作义指挥。
直到1948年11月,全国解放战争形势已经逆转的情况下,各个地区解放军都纷纷发起反攻作战,连陕北的西北野战军也收复了延安,将胡宗南所部基本赶出陕北解放区。
但是全国只有华北地区是个例外——
当时华北野战军不但无力在华北核心地区发起反攻,甚至如果华北剿总国民党军队南撤,华北野战军也没有实力去阻止。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既然傅作义是一位军事素养极高的将领,那么他为啥在平津战役前却摆下了一个几乎必败的一字长蛇阵呢?
两个原因。
一个是对东野入关的时间与实力出现了误判;
一个是自己心态也出了问题。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2 蒋介石与傅作义的误判
1948年11月初,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国民党军队全军覆灭。
那么,东野百万大军何时入关就成为决定华北国民党军队命运的关键。
11月4日,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讨华北作战方针(必须注意到,这时徐州一带的国民党军已处于极其不利的战场态势,为此搞得蒋介石焦头烂额)。
经过一番密谋与分析,蒋介石与傅作义对东野入关做出这样的判断——
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至少要经过3个月至半年的休整才能恢复战力,“目前华北不至受到威胁”。
东野即使入关,前期也最多只能出动50—60万军队。
后来的历史证明,蒋介石与傅作义的这两个判断都出现了重大误判。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蒋介石与傅作义的分析与判断究竟在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3 逆天的动员能力
第一个就是东野需要3—6个月修整。
正常情况下,这个判断不算离谱。
打仗就是打后勤。
在辽沈战役中,东野动员了百万大军参战,前后作战近2个月,消耗的物资是非常惊人的。
也就是说,东野如果要继续集结主力南下攻击华北的话,就必须再动员筹措一批巨大的粮食、弹药等各种物资。
按照蒋介石与傅作义的推算,东野要动员筹措能够支撑几十万大军在华北打一场大战役的物资,至少也需要3—6个月的时间。
但是,蒋介石与傅作义还是低估了中共在紧急状态下的动员潜力。
1948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给东野的电文中提出——
辽沈战役结束之后,东野修整1—1.5月,大致在1949年1—2月南下华北,协同华北野战军歼灭华北剿总的国民党军队。
但是半个月之后,由于全国形势的剧烈变化——包括国民党金圆券币制改革失败,国统区经济崩溃;在淮海战场我军也胜利在望。
在这种情况下,华北国民党军队南逃可能性大增。
所以,11月18日,毛泽东就果断改变主意,明确电令林罗刘——
“望你们立即令各纵以一两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前进。”
毛泽东下个命令就要求东野在几乎没有修整的情况下提前入关,那么后勤与物资筹措怎么办?
虽然时间紧迫,但是中共基层组织在这个关头表现出了惊人的动员能力。
首先是在华北解放区进行紧急动员筹措物资,从1948年10月—12月,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华北解放区包括冀东、冀中、北岳等各区筹措了数量惊人的物资。
以冀东为例,虽然当时该地区遭遇天灾而歉收,但是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
冀东人民筹集军粮1.3亿斤、豆油40万公斤、食盐50 万公斤,猪2万头,马料2500万公斤,马草3000万公斤,有力保障了前线的供给。
也就是说,在华北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下,东野根本就不需要在东北筹措粮食物资,然后千里迢迢运到华北,部队只需要轻装南下,到华北就可以解决粮食与物资供应。
华北解放区可以供应粮食物资,但是却无法供应可以支撑东野百万大军作战的军火,军火还得从东北运输到华北。
但是东野与其他地区解放军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有一只特殊建制的部队——铁道兵纵队。
铁道兵纵队的主要工作就是架桥修路(铁路),用铁路线为东野提供强大的后勤支援。
有铁路线保障比起动用原始的人力运输,其效率不知道要高多少倍!
为了保障平津战役的作战需要,东野铁道兵纵队奉命抢修了被国民党军队破坏的北宁铁路线,以及沿途的桥梁,得到沿途民众得到大力支持(共有3.1万人次支援东野铁道兵纵队,运送物资900多车)。
到1949年1月3日,连山海关到河北滦县的100多公里的铁路线也实现了全线通车,平津战役期间,铁路线为前线运送了24万吨军火物资,有力保障了前线军火供应。
在铁路线没有覆盖(或者暂时没有通车)的地区就动员民众运输——
东野南下入关动员15万民夫随行运送物资,到了华北后,华北解放区又动员了15万民夫随军运输,整个平津战役期间为解放军提供后勤保障的民工达到130万人次。
按:以上数据来源于解放军运输工程学院张艳萍文章《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保障》
所以,东野为啥能在几乎不修整的情况下迅速提前入关呢?
说白一点就是粮食物资靠华北解放区供给,军火靠铁路线+民夫运输。
能做到这两点,都是靠着中共基层组织的强大动员能力与组织能力。
按:我们的对手在关键时刻总是低估中共基层组织强大的组织能力与动员能力,在平津战役前是如此,在武汉爆发新冠疫情之后也是如此。
当时武汉1000万人口因为春节因素有500万人扩散到全国各地,所以当时全世界都认为新冠疫情在中国全面爆发已经不可避免。
结果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基层组织全面动员,十四亿国民如臂使指,在西方媒体冷嘲热讽幸灾乐祸的声音中我们只用了一个月就扑灭了疫情。
4 做俘虏的思想工作
下面,我们来看看蒋介石与傅作义的第二个判断——
东野即使入关,前期也最多只能出动50—60万军队。
这个判断在正常情况下也不算有错。
东野号称百万大军,其实野战军主力只有70万,其余30万都是地方部队——地方部队是很难离开本乡本土到外地去作战的。
辽沈战役歼灭东北国民党军队50万,东野自身作战伤亡有8万,考虑到还有大量非战斗减员(各种伤病),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后,东野野战军主力其实已经不足60万。
虽然,理论上东野抓了30万东北国民党军队俘虏,但是在正常情况下,要将俘虏转化为解放军战士还需要时间来消化。
仓促之间直接将俘虏编入部队是不可能形成战斗力的,历朝历代军队都是这个规律。
这就是蒋介石与傅作义判断东野即使入关,前期也最多只能出动50—60万军队的依据。
但是中共却是最善于完成不可能任务的魔术师!
在解放战争后期,首先是西野发明了一种“诉苦运动”,这种诉苦以及三查运动被毛泽东亲自命名为新式整军运动,并且将这个新式整军运动推广到全军。
这个诉苦运动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
它可以在一夜之间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迅速转化为坚定的解放军战士!
所谓的诉苦运动大致就是这样的模式——
首先安排一个战士在俘虏中讲解自己的遭遇,旧社会被地主被乡绅剥削与压迫,各种悲惨的生活,然后就是人民解放军来了,分田分地土改,自己的家人生活出现翻天覆地变化。
这种诉苦会效果极佳。
在民国时期,老百姓的苦难是一种普遍现象,台上有人讲自己过去的悲惨生活,下面的俘虏就能迅速引起广泛的共鸣。
一场诉苦会最初是党组织安排人上去讲,后面就是俘虏们自发上去讲,讲的人泪流满面,下面听的人哭成一片。
一场诉求会下来,俘虏们的思想都出现翻天覆地的转变,每个人都坚定地认同了解放军就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解放军就是为穷苦人打天下。
然后这些战技娴熟的俘虏加入解放军之后效果极好,连新兵军事训练都省下了,立刻就成为了坚定的解放军战士。
在解放战争以及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很多我军响当当的战斗英雄其实就是国民党俘虏出身。
比如邱少云烈士在成为解放军战士之前就是国民党军的一个士兵,后来在解放军这个大熔炉下,邱少云成为了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英雄典范,成为了我军特等功获得者,也是感动中国100人之一。
所以,在辽沈战役之后,东野主力虽然锐减为60万以下,但是不到一个月之后,通过大量转化国民党军俘虏,秘密入关时却奇迹般的变成了80余万大军!当真是兵强马壮锐不可当!
以上就是蒋介石与傅作义对东野误判的分析,如果要较真说蒋、傅分析能力太差也有点冤枉。
其实就是中共组织的动员能力太逆天了,已经超越了正常思维能够理解的范畴。
当然,东野紧急动员以及提前入关也给自身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这些麻烦对后续的战役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个问题我们后面来谈。
5 首鼠两端的傅作义
下面再说说傅作义的心态。
辽沈战役结束之后,站在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的立场,遇到了一个最为糟糕的战略局面——
东北已经全部丢掉,东野随时可能入关;
在中原,淮海战役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黄维兵团被围,徐州剿总虽然还有3个兵团,但是已经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总而言之,华北剿总南北两个方向的军事形势都非常不利。
所以,华北国军最好的策略就是撤退。
但是,傅作义很不甘心。
自己从绥远起家,靠着战功一步步坐上华北剿总司令长官的位置,对阵华北野战军战绩不凡,基本把华北野战军驱逐出平津地区,只能在山西、察南、绥东等偏远地带活动。
虽说形势逼人,但是一枪不放就放弃富庶的平津地区实在是难以甘心。
另外,撤退也有个方向问题。
向南撤是蒋介石的愿望——
不管是加入淮海战场或是直接海运到江南,国民党都将增加一只可靠的精锐力量。
但是丢弃地盘到江南去仰人鼻息,与待在华北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甚至傅作义怀疑自己的部队到了南方,很可能会被蒋一口吞掉。
这条路不到万不得已,傅作义是不会走的。
由于这种两难的复杂心态,加上对东野入关时间与实力的误判,傅作义最后还是说服了蒋介石留在平津地区观望形势。
于是,蒋介石与傅作义对于华北地区国民党军队制定了16字方针——
“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
蒋介石将东北被我军歼灭的6个军番号全给了傅作义,让傅作义在华北扩充实力,这让傅作义又有了侥幸心理。
东野即使入关,据傅判断大致在50万—60万左右,华北解放军大约有20万,这样解放军实力大致就是80万。
华北剿总正规军加地方部队大约有60万,虽然兵力略少,但是依托北平、天津、塘沽等几个重要大城市,以及内线作战的便利,加上扩充的后备兵源支撑,只要华野不北上,傅作义颇有信心在平津地区与解放军打一场攻防战。
但是傅作义也清楚,即使平津打成胶着,只要华野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北上参战是肯定的。
所以,准备打一打的同时,傅作义又不得不做好撤退的准备。
大军作战最忌统帅首鼠两端,这样简单的道理傅不会不明白。
但是,由于南北两方的军事压力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复杂因素让傅作义摆下了一个军事上最不利的阵型。
如果要打——
国军就应该围绕平津地区构筑环形防御圈,部队梯次布防,外线以少数部队坚守若干要点,主力集结于内线,以内线防御态势抗击解放军的攻击并伺机反击。
如果要撤——
就应该明确撤退方向。
比如,向南撤——就应该以天津港为核心,构造环形防御圈,掩护部队、机关、物资从天津逐步撤走;
比如,向西撤——就应该放弃平津,部队向西收缩,部队逐次抵抗以空间换时间,拉长解放军的补给线,寻机反击。
不管打还是撤,大军统帅至少要有个基本目标方向,部队才能按照这个方向设计防御或者作战计划。
而傅作义既想打又想撤,撤还要分成2个方向——傅系向西撤(绥远方向),蒋系向东撤(天津港方向)。
为了照顾这三个,你没看错,是三个目标!华北剿总最后就摆出了一个长蛇阵——
以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共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线;
以傅系的1个兵团4个军共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张北一线。
整个战线长达500公里,而且没有任何纵深!
这样一个长蛇阵除了被动挨打,简直没有第二个作用。
国军最善战最有头脑的将领,摆出了最不利于作战最容易崩溃的阵型——除了国民党气数已尽,找不到第二个理由来解释。
傅作义这种犹豫不定的心态,毛泽东自然是洞若观火,整个平津战役其实就是毛泽东抓住傅作义这种心态做的一篇大文章。
整个平津战役从心理战的角度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让傅作义“留”(不能跑);
第二个阶段就是让傅作义“降”(减少我军以及北平城市的损失)。
这两个阶段都非常精彩,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6 让傅作义“留下来”
让傅作义留在平津地区观望,给东野入关争取时间。
首先从战略层面就要给傅作义制造一个暂时“安全”的错觉,为此毛泽东进行大手笔布局。
——命令山西徐向前所部暂时不攻打太原,为国民党在山西“保留”一个城市据点。
——命令淮海战场华野包围杜聿明所部之后,围而不打,让傅作义放心华野至少短期之内还无力北上。
——命令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撤销对绥远的攻击计划,这是傅作义的老巢,如果华北野战军端掉傅作义这个后路,傅作义就会将平张线傅系兵力向平津地区收缩,甚至可能作出南撤的决定。
这一番战略布局效果极佳,让傅作义如同温水煮青蛙的那只青蛙,安心的待在北平里,主要精力都花在如何迅速扩军的工作上。
毛泽东在这番战略布局之后曾经有个判断——
“蒋、傅对我军积极性总是估计不足”。
这个判断很快就得到印证。
11月23日,东野开始从冷口、喜峰口及山海关北部的山区隐蔽入关。
但百万大军过境,长时间保密谈何容易!果然,九纵在经过冷口时遭到敌机轰炸,大军进关已无密可保。
驻山海关和秦皇岛的敌人吓坏了,来不及抵抗,当日便乘船逃往天津。
11月27日,中共秦榆工委的工作人员迅速接收了山海关和秦皇岛,29日,驻滦县的国民党军队炸毁滦河新旧两座大桥后仓皇弃城西撤。
作为国民党华北方面最高军事长官,傅作义对以上情况不会没有掌握,但事实是他根本就没有重视。
然后就是平津战役最精彩的布局——
引君入瓮!
这个“君”就是傅作义嫡系中的嫡系国民党第35军。
35军是傅作义的起家部队,是他的心尖子,只要抓住了35军,让傅作义“留下来”的战略才算是一锤定音!
但是,这个张网捕捉35军的过程却充满了曲折与悬念。
7 充满曲折与悬念的新保安战役
1948年11月26日凌晨,毛泽东给正在河北省曲阳一带的华北野战军二兵团发去了一封电报。
电报命令:“杨罗耿率二兵团于今26日由曲阳出动,以5日至6日行程进至涿县、涞水以西地区待命。”
27日午夜, 毛泽东又来电命令二兵团:“12月1日集中于易县西北紫荆关地区荫蔽待命。”
这两封电报就是让二兵团悄悄潜伏在平张线附近隐蔽待机。
与此同时,毛泽东又令杨成武率三兵团于29日完成了对张家口敌11兵团的包围,但“围而不打”。
至此,华北野战军布下了一个口袋阵,就等着傅作义上钩。
在北平的傅作义得知张家口被围,大惊失色,他担心张家口一旦失陷将来就断了返回绥远后路,而且判断这只是华北野战军的一次独立行动(当时傅作义对东野入关还是缺乏警惕性),所以急令其“王牌”35军,从北京丰台火速西援张家口。
于是全美械装备(拥有400多辆汽车)的35军于11月30日下午出发,并于12月1日赶到张家口。
眼看着35军掉入圈套,毛泽东立刻发布命令。
——命令东野先遣部队即程黄兵团(有10万大军)迅即超越密云、怀柔、顺义线上之敌,赶到怀来,切断张家口和南口、怀来傅军的联系。
——命令华北野战军2兵团立即出动,在12月5日之前赶到宣化、下花园一带,切断平张线。
按照毛泽东的计划,我军为傅作义35军整整布下了三道大网。
——第一道网是包围张家口的3兵团,务必要缠住35军,不得让其逃脱;
——第二道网是2兵团,要求其赶到宣化、下花园一带,切断平张线。
——第三道网是东野先遣部队即程黄兵团,要求其赶到怀来,切断平张线。
这三道大网密不透风,按道理35军应该插翅难逃,但是战场上总是充满了变数,这三道大网偏偏都同时出了问题!
第一个出问题是程黄兵团。
毛泽东给程黄兵团的命令是绕开沿途国民党军队驻扎的城市据点,其中特别交代要“迅即超越密云、怀柔、顺义线上之敌”,也就是尽量不要惊动这些沿线城市国民党军队,直扑怀来。
但是程黄兵团是东野提前入关的先遣部队,由于时间仓促,后勤保障很不充分,随身携带的补给奇缺,所以不但沿途行军非常疲劳,也有部分新兵掉队逃散。
在这种情况下,程黄兵团非常渴望能打下一个国民党城市据点,获得补给,于是12月3日,程黄兵团违背了毛泽东命令,发起了对密云县城的攻击,一夜之间攻占密云,歼敌一个师。
密云距离北平(北京)只有73公里,对于北平而言属于重要的北面屏障,这样重兵把守的城市突然丢掉,终于引起了傅作义的警觉——这是东野要大规模南下了!
东野主力南下,傅作义判断是要攻击北平,这个错误的判断让傅作义反而作出一个正确的决策——将王牌35军尽快调回北平。
于是12月4日,傅作义坐飞机赶到张家口,下令35军立刻回师北平。
在这个决定35军命运的关键时刻,国共双方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
首先是35军耽误了出动时间。
傅作义规定35军出发的时间是5日拂晓,但是35军在张家口有修械所,还有大量35军军官的私人财物,为了装载这些坛坛罐罐以及张家口一些国民党官员眷属与私人财产,35军最后出发时间是12月6日。
35军拖拖拉拉,我军布下的口袋也出了问题。
首先是华北野3兵团这时误判了形势,认为张家口守军“向西逃的可能性增大”,未遵照毛泽东指示,将重兵屯于张家口、宣化一带。
结果第35军东撤时几乎一冲而过,第一道包围网没能兜住35军。
然后是2兵团在开进过程中,由于部队多为山地行军,道路崎岖,河流阻隔及电台通信困难,加之对张家口国民党军东逃估计不足等原因,12月5日,该兵团主力才赶到大洋河以南地区,距预定到达平张线的下花园、新保安一带尚有两天路程。
按照时间计算,2兵团要赶到预定的下花园大概是12月7日,而这个时候,按照测算拥有400辆汽车的35军早已回到北平。
所以,第二道包围网可能也兜不住35军。
最后是程黄部因为攻打密云,客观上耽误了一天的时间,已不可能按预定时间前赶到怀来切断35军的归路。
12月6日毛泽东汇集各方情报之后才发现,他所预想围困第35军的三道防线每一道都出了纰漏,顿时心急如焚!
所以,毛泽东勃然大怒,连续去电,对华北2、3兵团以及程黄兵团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其中对程黄兵团口气最为严厉——
“……你们自己则不以后卫打密云,而以先头军打密云,致耽搁时间。在这种情形下,可能你们尚未赶到,三十五军及怀来之敌即已一起东逃,你们到后毫无事做,空劳往返。虽然如此,但你们仍须星夜赶进……”
“……如该敌逃脱,你们应负完全责任!”
对于2兵团则连发三封电报催促,要求2兵团克服一切困难,以最快速度赶到宣化、下花园一线,坚决堵住35军退路。
但是2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接到毛泽东电报时,却同时听到一个噩耗——35军已经越过下花园,奔新保安了!
35军越过下花园,等于二兵团没有完成毛主席将敌阻击在宣化、下花园一线的任务。
35军一旦过了新保安在怀来与敌104军会合,等于我军的战略部署落空,35军就极有可能跑掉!这就为让傅作义“留下来”的战略平添更多变数!
而下花园离新保安又只有15公里,对于全部机械化的35军来说,易如反掌。
危急时刻,毛泽东又发来电报,这封电报口气空前严厉:
“现35军及宣化敌一部正向东逃跑。杨罗耿应遵军委多次电令,阻止敌人东逃。如果该敌由下花园、新保安向东逃掉 ,则由杨罗耿负责……”
在关键时刻,身经百战的杨得志将军反而冷静下来,他对眼下的情况做了客观地分析: “下花园到新保安中间还有个鸡鸣驿,新保安一带还有二兵团的12旅,这说明,挽回战机还有一线希望。”
于是,杨得志命令12旅不惜一切代价堵住35军;命令已经强行军5昼夜多的二兵团主力拼死赶往新保安。
2兵团战士们重装行军变成轻装;强行军变成了小跑;小跑又变成了大跑,争分夺秒,每秒必争。
与此同时,35军却麻痹大意了。
6日晚,在突破12旅第一道阻击线之后,居然连夜宿营,7日早上再慢腾腾继续攻击,冲破12旅阻击之后,当晚再次按部就班在新保安宿营。
第二日也就是12月8日,形势巨变!因为连续6昼夜拼死行军的2兵团主力已经赶到新保安!
虽然2兵团主力赶到新保安的时间比预定时间晚了一天,好歹总算是抓住了35军。
35军在新保安被围的消息对于傅作义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于是急令暂3军、104军和16军从怀来出兵,救援35军。
12月9日,35军与救援的暂3军、104军和16军东西对进,在新保安地区与2兵团激战,两只国民党军队炮火相连,一度让35军看到突围的希望。
但是正在拼命攻击的国民党救援部队突然听到一个噩耗——
东野程黄兵团已以霹雳万钧之势攻至康庄、怀来一带(毛泽东严厉的电报催促的结果),负责救援35军的第104军自己的后路也被断了。
于是救援部队扔下35军仓皇逃走,战至10日中午,第104军全军覆没,军长安春山只身逃脱。
至此,35军只能困守新保安等待最后覆灭的命运。
新保安战役,国共双方错进错出。
解放军三道包围网出了纰漏多少还是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情有可原。
但是国民党35军麻痹大意,白白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最后被2兵团抓住,实在是怨不得别人。
35军被围困在新保安,傅作义更下不了南撤的决心,这就为东野大部队入关并且对平津地区国民党军队穿插包围赢得了时间。
第一阶段,让傅作义留下来的战略大获成功。
7 第二阶段:促降傅作义
1948年12月下旬,东野大军入关之后迅速完成了对华北国民党军队的穿插包围,华北剿总所部被分割围困在北平、天津、津沽、新保安、张家口等几个大城市中。
可以说,战役发展到这个阶段胜利已经没有悬念。
但是为了减少我军伤亡,特别是要完整地保护好北平城(已经内定为新中国首都),这就需要傅作义配合,让他接受我党提出的和平解决方案。
其实与傅作义的谈判在平津战役发起前就开始了,不过前期傅作义缺乏诚意,把与我军的谈判视为拖延时间的手段,直到12月中下旬之后,双方谈判才算进入实质性阶段。
但是直到这个时候,傅作义也要价很高——
包括要求成立华北联合政府,自己加入这个“联合政府”担任要职,要求保留其麾下军队,麾下军队只听从华北“联合政府”指挥,其实就是听从自己指挥。
当时我党已经内定北平为新中国首都,在新中国首都所在地如果出现一个“联合政府”,还有一只不受控制的军队,这样的条件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
傅作义要价较高,主要是当时傅作义还有一个“五怕心理”——
怕得不到共产党谅解、怕和谈泄露被蒋介石处死、怕控制不住蒋系中央军、怕被人看做是不忠,怕对不起部属。
这五怕反应出傅作义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心态。
针对傅作义的心理,毛泽东又走出妙手!
1948年12月,新华社发表毛泽东谈战争罪犯的新闻稿,公布蒋介石为首的43名战争罪犯,其中傅作义也名列其中!
正常情况下,要促进傅作义弃暗投明,应该是封官许诺各种优厚条件,但是毛泽东偏偏反其道而行,将正与我军秘密谈判的傅作义列为战犯!
其实这正是毛泽东针对傅作义复杂心态神来之笔!
我们分析傅作义“五怕心理”的主要焦点有两个——
一个是怕死,一个是怕个人声名留下污点。
毛泽东将傅作义列为战犯恰恰就是解决傅作义这两大顾虑的灵丹妙药。
顾虑个人声名?如果被中共列为战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就是一个个人巨大的历史污点,这个污点远远超过傅作义对蒋介石个人忠诚的分量。
所以,如果能通过反戈一击立功抹去历史污点,对傅作义也就有了巨大吸引力。
顾虑消息泄露被蒋介石处死?中共将傅作义公开列出战犯,这恰恰就是加强傅作义地位的最好方式。
所以,当时傅作义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一度非常沮丧,甚至打算中断谈判自己去南京向蒋介石请罪。
然后,毛泽东通过北平地下党向傅作义及时传递了自己将其列为战犯的考虑——
第一,这是加强傅作义在蒋介石心目中的地位;
第二,傅作义反共时间很久,中共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不能不把他列为战犯;
第三,如果和平谈判成功,北平和平交接给中共,这就是傅作义的立功表现,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赦免他的战犯,并且保存其部属。
这一番说辞合情合理,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傅作义五怕的心理障碍,让傅作义心悦诚服。
在与傅作义谈判的过程中,毛泽东不是一味抚慰其五怕心理,更为重要的是,还同时用凌厉的军事攻势对傅作义的心理施加了强大的压力。
12月21日,华北野战军2兵团向新保安发起全面攻击。
一日之后就攻占了新保安,35军19000余人被全歼,生俘敌少将副军长王雷震,军长郭景云自杀身亡。
然后攻占张家口,全歼国民党第11兵团5万余人,这就粉碎了傅作义西撤的绥远梦。
1949年1月14日,东野对天津发起攻击。
当时我军谈判代表对傅作义谈判代表宣布这个消息时,对方问:“贵军计划多久攻下天津?”我军代表回答:“3天!”,对方不屑一顾:“3天?你们30天也未必能拿下天津!”
但是发明了新型壕沟战术的东野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锐不可当,仅用29小时就攻克天津,全歼敌军13万,生俘天津城防司令陈长捷。
如此干净利落的胜利不但粉碎了傅作义的南逃幻想,还给与了傅作义极大的震撼——
即使重兵坚守的天津,也只能抵挡解放军29小时进攻!
天津攻克之后,傅作义心理防线彻底崩溃,1月17日与我军签订和平协议,22—31日,驻北平的国民党军撤出城外,进至解放军指定的地点听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北平和平解放!
6月8日,林彪、贺龙等前线将领与傅作义、邓宝珊签订《绥远和平协议》,绥远也和平解放。
8 攻心为上
总结一下。
平津战役与其说是一场大型战役决战,不如说是毛泽东与蒋介石、傅作义的一场精彩的心理战。
在这场战役中,毛泽东从头到尾都恰到好处地利用傅作义的心理作出了一篇精彩绝伦的文章。
孙子兵法云: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胜为上,兵胜为下。是故,圣人之饯国攻敌也,务在先服其心。
毛泽东在攻心为上方面确实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让整场战役傅作义的心理都随着毛泽东的行棋思路而起舞。
另外,平津战役还创造出了三种不同的战争模式——
天津模式:用武力直接解决;
北平模式:在武力威慑下和平解决;
绥远模式:在武力威慑下,暂时保留部分国民党军队,等待后期条件成熟之后来解决。
这三种模式以及在平津战役中成功的心理战经验对于未来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是有巨大的参考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