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温伯陵:2022年,我们怎样和毛泽东一样分析问题?|2022-01-05

1


新年要有新气象,开年的第一篇文章就聊如何分析问题吧,或者说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的时候,有什么可操作的方法论。


正好新年假期又读了一遍《论持久战》,有一些新的体会,我们就以毛泽东的文章做模板,来拆解他是如何分析问题的。


希望能对大家有用。


《论持久战》的原文很长,总共占了76页的篇幅,相当于一本薄书了。


文章的逻辑其实有十八层,从内到外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步分析,把抗日战争分析的明明白白。


我们学习分析问题,《论持久战》是标准教科书。



2



毛泽东在文章开篇就说:


“全世界人民都关心抗日战争,中国人也渴望战争的胜利,但战争过程究竟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


“这些问题,不是每个人都能解决的,甚至是大多数人至今都没有解决的。”


这段话相当于破题,明确告诉大家,抗战初期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论持久战》的第一层逻辑,便是发现时代的痛点,确定要研究的方向。


写文章也好,研究问题也罢,一定要和现实世界挂钩,只有研究并解决现实的痛点,才能造福大多数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也就是说,解决现实世界的痛点才有意义。


那些在抗战年代依然皓首穷经的大师,即便研究出花来,对于中国人民的困难,又有什么意义?到头来无非是身名俱灭罢了。


发现了时代的痛点,确定了研究方向,那么接下来的第二层逻辑,便是研究问题的方法要科学,不能主观片面。


例如很多人都说,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起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毛泽东说这句话是枯燥的公式。


虽然结论正确,但没有推理过程,就显得非常苍白无力,属于正确的废话。


正确的废话没有任何用处,也不可能解决问题,必须用科学的方法,给出“为什么是这样”的推理过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而“实事求是”就是科学的研究问题方法。


有了要研究的问题和方法,毛泽东终于开始进入主题了,于是第三层逻辑是从抗日战争的根本原因着手,分析中日两国的国情和诉求。


这也是毛泽东的习惯,总喜欢从本源开始说起,把事情的起源、过程和可能的走向,掰开揉碎的给你讲清楚。


而抗日战争的根本原因,便是帝国主义的日本,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决死战争。


日本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都是一流的,远远超过中国。但日本是小国,先天资源不足,经不起长期消耗战争,所以日本为夺取资源发动的战争,最后会把原有的资源也消耗殆尽。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属于世界上最差劲的弱国之一,但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于是毛泽东断定,中日两国的国情和诉求,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只要中国坚持耗下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纲举则目张。


从本源处着手研究问题,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明白事情的大致走向。如果出发点错了,那么后续的一系列研究都是错的。


而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进行接下来的分析判断。


第四层是上一层逻辑的延申,用更多的论据补充对本源的分析,说明中国为什么不会亡国。


这层的目的是反驳亡国论者。


毛泽东专门举了两个例子。


其一是中国有国际援助。因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也在面临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于是中国和其他面临侵略的国家,便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统战合作的基础。


这些国家,一定会给中国援助。


其二是阿比西尼亚灭亡,并不能说明中国也会灭亡。因为阿比西尼亚被侵略的时候,没有国际援助,属于孤军奋战的国家。而且这个国家的面积小,没有战略纵深,一次战败就没有翻盘的余地。


而现在中国有战略纵深,又有国际援助,只要中国不放弃,坚持下去就能胜利。


第五层和第四层互为表里,都是第三层逻辑的延申,分析了抗战的大局下,中国到底会不会向日本投降。


这层回答了爱国者的疑问,也是解决时代痛点。


毛泽东把这个问题细分成日本、中国、国际三个板块来分析。


日本侵华一定会奴役中国人,同时诱降某些中国高层人士,但由于日本的奴役手段非常酷烈,便会出现高层投降、底层抗战的局面。


中国是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组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互相牵制,谁要是敢投降,就是人人得而诛之的汉奸。


国际方面可以联苏抗日,总体来说问题不大。


综合以上三个细分板块的分析毛泽东说,妥协危机是存在的,但一定可以克服。


这三层逻辑推导下来,整个抗战的前景逐步明朗,大家终于不用担心亡国灭种,接下来就是努力奋斗了。


身处抗战最绝望时期的人们,读到《论持久战以后,恐怕都会感觉天高云阔,未来可期吧。


于是毛泽东在反驳速胜论的篇目里,推导出第六层逻辑,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立足现实,一步一步的做下去,直到胜利的一天。


类似于朱元璋北伐蒙古一样,不求一次性做票大的,但求步步为营,今天封一个藩王镇守边疆,明天设一个卫所控制草原,终有一天能制服蒙古。


这就是从本源着手分析问题的好处了。


只有找对方向,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能逐步推导出问题的分层逻辑,真正向解决现实问题的目标靠近。


这才是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啊。



3


有些人分析问题,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已经告诉你们胜利可期,努力去做就完事了。


他们基本都成了“听懂掌声”的成功学大师。


毛泽东不一样,如果只推断出胜利的光明前程,却没有操作方法的话,那就是无政府主义似的空中楼阁,还是没什么用。


于是推导出中日持久战的结论以后,他判断目前日本的资源没有消耗殆尽,中国地大物博的特点没有显露,所以持久战的量变尚未达到质变。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努力奋斗,促进质变的到来。


从这个立足点出发,就能推导出中日持久战的第七层逻辑——把整个持久战细分成三个阶段,并且详细分析论证。


第一个阶段是日本气势凶猛的进攻,中国抵抗不住,后退防御。


等到日本的后劲不足,攻击势头就要停顿下来,驻防在大城市里巩固战果,那么中国就能开辟敌后根据地,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这是第二个阶段。


当中国人民动员起来,并且收复农村和物资以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便完成了,于是可以开启第三阶段,中国战略反攻,日本战略撤退。


至此,整个持久战的逻辑链进一步完善。


我们从这里也能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看起来特别不靠谱的事,一旦细分成不同的小阶段和小领域,就更容易找到解决的办法。


毕竟大事都是小事组成的,解决了各种小事,大事自然水到渠成。


毛泽东把三个阶段进一步细分,分析判断了每个阶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事情,并且提出解决应对的方案。


所以第八层的逻辑是上一层的细分补充。


比如第一阶段的时候,日本重点进攻广州、武汉和兰州,中国便以此为基础,用运动战为主、游击战和阵地战为辅助,做持久的战争。随着中国军民奋起抗争,日本的财政经济会逐渐枯竭,士兵开始厌战


而在第二阶段,中国军民大量进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侵华日军进行一城一池的争夺。


这个阶段的牺牲很大,过程也很痛苦,但能拖住几十个师团的侵华日军。


所以毛泽东判断,大量侵华日军被困在中国城市,日本为了挽救危机,可能出现两种动向。


其一是破坏中国的统一战线,收买大量汉奸组成政府,其二是向西伯利亚或者南洋突进,获取资源继续投入战争。


短短3年以后,汪伪政府成立,日军偷袭珍珠港和侵略东南亚。


事实证明,毛泽东的判断太准确了。


持久战的第二阶段发展到极致,抗战便进入战略反攻的第三阶段,中国军民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力量,直接A过去就是了。


第九层又是对上一层的补充和延申。


因为之前只分析了每个阶段内,可能出现的战争走向,以及战争引起的连锁反应,并没有谈每个阶段会出现的结果,那么这层就是谈各阶段的结果,也就是敌我力量的变化。


比如第一阶段中,日本消耗大量资源,但也占领中国大量土地和资源,收支暂时平衡。而中国消耗了土地和军政力量,但经过战争锻炼,培养出新的进步力量,相当于收支平衡。


不过这都是暂时的。


经过第二阶段的消耗和积累,此消彼长之下,中国一定能完成劣势—平衡—优势的转变,日本也一定会从优势转化成劣势。


所以毛泽东分析完这层逻辑,又重复了开篇说过的结论: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


而且他自问自答说,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


他用事实分析出来的结论,当然是自信的。


预判了抗日持久战的三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变化和结果以后,毛泽东就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推导指挥战争的战略,这是第十层逻辑。


比如主力军在内线、游击队在外线夹击日军,有后方作战和无后方作战,前线军队的包围和反包围、根据地和城市的包围与反包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的包围与反包围等等。


行文过半,他才开始涉及到军事问题,但却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现在宏观层面的推导结束,抗日持久战的前景基本明朗,于是毛泽东要给这场战争加一个精神buff,也就是赋予战争崇高的使命和意义。


所以第十一层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打造企业文化。


人愿意长时间做一件事,一定需要某种驱动力,要么是兴趣,要么是钱。


但厌恶工作是人的本能,当兴趣变成工作,那就不是兴趣了,而人有钱到一定程度也会麻木,所以兴趣和钱都不是长久的驱动力。


世界上唯一持久的驱动力,只有信仰和使命感。


因为每个人都有做英雄的梦想,平时做不成英雄是没机会,一旦有了这个机会,恐怕谁都想试试。


超级英雄的电影和金庸武侠,能够火遍全世界,其实就是契合了人们想做英雄的本能。


于是毛泽东在文中讲,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而且是为世界永久和平而战,只要打赢抗日战争,以后便是天下太平的大同世界。


这个精神buff,把惨烈的抗日战争直接拔高到拯救世界,厉不厉害?


其实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给自己找一个坚持做下去的理由,不仅用来说服自己,还可以说服别人一起做。




4



从第十二层开始,《论持久战》开始进入战争的具体细节,也就是教员说的怎么做和不这么做。


之所以到这里才说战争细节,原因还是之前说的,纲举目张。


他把大方向分析明白了,战争细节便有迹可循,要是一开始就从战术着手,大概率是丢了西瓜捡芝麻,不知道重点是什么。


而在第十二层,毛泽东依然是从战争本源着手,层层向下推导。


精神层面的本源是主观能动性,号召各级指战员提高觉悟,并且学习指挥战争的战略战术。


现实层面的本源,则是政治和战争的关系。


即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当政治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也不能前进的时候,便爆发了战争,用战争来扫除政治障碍。


这就是战争的本源,所有战争都和政治强相关。


从战争的的本源做出发点,再结合前文说的,抗日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决战,又是持久战争,那么便能推导出第十三层逻辑,要进行持久战争以及改造中日两国,必须进行全国层面的政治动员。


只有在战争中动员人民,并且用战争教育人民,才能依靠人民赢得战争,同时为改造国家打下基础。


看起来有些残酷是吧?


但从现在来看,中国从封建社会进入现代,并且形成中华民族的共识,其中的关键转折点,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亡国危机,让全国人民都出现“保家卫国”的意识,催化了全国各阶层的国家民族观念。


而且毛泽东把政治动员的问题,再次细分成几个部分:


1、把战争的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

2、说清楚达到目的的具体步骤。
3、用口说、传单、报纸等方式做动员。
4、要联系实际经常动员。


简直是苦口婆心,生怕各级干部的动员工作做不好,影响战争的进程。


人民动员起来,首要任务是打仗,所以《论持久战》的第十四层,就是说清楚“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战争目的,这也是持久战的总体战略。


毛泽东就说:


“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只有大量消灭敌人,才能有效的保存自己。”


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不是硬打硬拼,更不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必须讲究正确的战术。


什么战术呢?


争取每战都能取得不同程度的胜利,解除敌人一部分武装,损伤敌人一部分人马,把无数小胜利加起来,就是抗日战争的大胜利。


基于这样的战争要求,研究战术的第十五层,也就顺理成章的推导出来了,那就是外线速决进攻战,和内线持久防御战,同时在作战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这里就不贴原文了,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看,非常精彩的。


毛泽东甚至举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例子,教各级指战员,如何做到这种兵家不传的长胜秘籍。


要知道800年前的岳飞,就是因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才得到老帅宗泽的赏识,并且以此为最高标准,成长为一代名将的。


毛泽东是要在抗日战场,培养无数个岳飞啊。


《论持久战》的第十六层,是对具体战术的进一步延申阐述,也就是不论进攻或者防御,都要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和阵地战为辅。


这是除了军事理论以外,手把手教各级指战员如何打仗了,告诉他们怎么打才能赢,怎么打一定要输。


蒋介石撤退到台湾经常说,将领不听他的命令才导致战败,其实他是夸大了自己的作用,正因为将领们听了他的话,才输了战争。


毛泽东经过实事求是的分析论证,才有资格说,抗日战场不听他的话要输,听他的话才能走向胜利。


错位人生啊。


至于第十七层,是对前两层的补充。


因为前两层讲的是战役战术,那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就是必须说清楚的问题,总不能运动战和游击战混在一起,没头没脑的乱打一顿。


于是第十七层的逻辑,便是必须达到歼灭战和消耗战的效果,相当于毛泽东给指战员规定了KPI。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持久战的目的是消耗日本资源,而最容易消耗日本的方式,必然是歼灭战。


战役的歼灭战,就是战略的消耗战,这样才能达到积小胜为大胜的目的。


所以毛泽东告诉他们,尽量打歼灭战。


言外之意就是,没打成歼灭战就不算完成任务,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至此,整个抗日战争的推导就结束了,有中日力量的对比,有国内走向的判断,有世界环境的推演,有具体战术的安排,方方面面都想到了。


剧本已经写好,各位演员请就位吧。


但我觉得还有第十八层推导逻辑——决心。


这些内容穿插在《论持久战》的字里行间,看起来不重要,却特别考验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心理素质。


战场上经常丧师失地,中国军人一片一片的牺牲,更不用说日军经常屠城屠村,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伤害。


于是难免有人说,死的人已经够多了,能不能不打仗了,让更多的人活下来,给中国留些种子吧。


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不在少数。


但是毛泽东说,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新中国的前景,目前大量牺牲是必要的,避免任何牺牲是懦夫和恐日病患者的观点,必须坚决反对。


想做成事情就会有牺牲,而牺牲别人的前提,是自己也准备好牺牲。


这种不死不休的精神意志,才是贯穿《论持久战》的文气,也是毛泽东和同志们带领新中国昂扬向上的底色。



5


毛泽东后来和同志们说过:


“问题暴露再去解决问题的,不是好领导,问题出现征兆但没有完全暴露出来,能够指出问题并且提出解决办法的,才是领导的工作。”


虽然他在《论持久战》里说,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只能描画战争的轮廓,但后续的战争走向,和他写的完全一致。


这才是有能力的领导,毛泽东太谦虚了。


而文章里随处可见“人民”二字,尤其是最后那句,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读起来特别提气。


毛泽东是真心相信人民的力量。


于是《论持久战》以时代痛点开篇,以人民的力量结尾,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


我写这篇文章只是管中窥豹,聊一下毛泽东分析问题的方法罢了,要深层次的研究,大家还得去读原文。


毕竟《毛选》是屠龙术,得到一些皮毛,足够普通人受用一生了。


毛泽东说,军队和人民打成一片便天下无敌,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其实能领悟屠龙术的皮毛,挣个小目标也是可能的。


2022年,希望大家都能得偿所愿。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温伯陵:2022年,我们怎样和毛泽东一样分析问题?|2022-01-0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