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中东战争,苏联很实在地对埃及大使说,苏联无法提供什么直接援助。
苏穗宗感觉很愧疚,美国抛售英镑,我也没啥能干的,那我就扔个原子弹吧!
中东战争看起来同欧美苏联距离甚远,但其实从上面的例子就能看出各大国家都牵涉其中,
今天来聊聊这几次重要的中东战争,就从主角之一埃及说起。
一个 1948 年,正在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激烈交换意见的以色列军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在跟他们对线的埃及军队中,有一个青年军官经常穿越火线跑到自己这边来,不过他既不是为了投诚,也不是为了谈判,他只有一个很朴实的目的——聊天。
古话说得好,两军交战,不斩过来聊天的埃及军官。
对于这个军官的需求,犹太人也没有拒绝,他们发现这个军官跟他们聊的只有一个话题——你们在巴勒斯坦,是怎么把英国人赶走的?
以色列人知道,大英在埃及一直是太上皇的地位,这位军官想必是非常讨厌英国人。所以犹太军官们跟这个人讲了不少赶走大英的小妙招,包括但不限于《我的父亲美利坚》《我与慈父的二三事》等等。
当时的以色列人,没人拿这个埃及军官当回事。但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多年以后,他们会永远地记住这个人的名字,他叫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
干饭王朝
埃及,地球文明曾经的扛把子,秦始皇出生前的两千多年,埃及就修成了第一个金字塔。
但是,辉煌时刻谁都有,别拿一刻当永久。
从公元前 11 世纪开始,埃及就成了亚欧强权的打卡点。
什么亚述波斯巴比伦,东西罗马马其顿,但凡有点实力的政权都会来埃及发展业务。
公元 1882 年,大英征服了埃及,从此开始了数十年的殖民统治。
1922 年,由于埃及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英国被迫在名义上承认了埃及独立,转而扶持一个君主立宪的傀儡政权。
第一次中东战争时,埃及正处于法鲁克王朝的统治下。
那么,如何形容这个法鲁克王朝呢?
一句话总结就是——大清朝跟它一比,都算是个进步政权!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埃及的社会不说是繁荣稳定吧,至少也可以说是民不聊生。
在农村,一万一千名地主和二百六十万小农拥有的土地一样多。
而小农尚属过得不错的,埃及农村有四成的人处于完全的赤贫状态,他们的生活条件战俘看了都说违反日内瓦条约。
埃及农村的大多数穷人只能栖息在树下,血吸虫感染率占农民的 80%。
城市的情况也没有比农村强到哪去。
大英对埃及的定位就是棉花种植园,只要能种棉花,其他的事情都很多余!
在带英的挤压下,埃及的民族工业微不足道,城市失业率超过一半,全国 80% 的青年是文盲,每 4000 人只有一名医生。
但如果你以为埃及只有穷人的话,那你就错了。
事实上,埃及和很多非洲国家一样,都是旱的旱死,lord 涝死。
1936 年,16 岁的法鲁克国王继位,在当年他就继承了一亿美元的财产,200 辆汽车和 45 万亩土地,以及近百万头牲畜。
那么,作为埃及的君主,法鲁克国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作为一位品学兼忧,嗅外秽中的君主,法鲁克充分证明了一个脱离了高级趣味的人是什么样的,诺列加跟他一比,都显得如此可爱。
在古代君主中,有怪癖的君主不少,有爱做木匠的,爱做锁匠的,而法鲁克国王也是这样一位手艺人。
他在继位后,专门在监狱里找一些江洋大盗学习偷技,每天对手下大臣们进行摸索。
由于国王的这种小癖好,埃及大臣在进宫时个个都捂紧口袋,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东西就被顺走。
法鲁克国王不仅偷大臣,还偷外宾。
丘吉尔访问埃及时,他就偷走了丘吉尔随身携带多年的一个怀表,导致了严重的外交事故。
伊朗国王的丧葬队路过埃及,国王陛下猥自枉屈,深夜潜入灵堂,偷走了死人身上的佩剑和饰品,是远近闻名的进狱系国王。
除了偷东西外,法鲁克国王最有名的爱好是干饭,报仇雪恨般的干饭。
据记载,法鲁克国王每顿饭要持续四到六小时,每天的菜谱都不一样,但雷打不动的节目是早餐 12 个鸡蛋,午餐 40 个鹌鹑和每天 30 瓶啤酒。
在没事的时候,他最主要的娱乐是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狂吃巧克力,食欲强到恨不得泔水车路过门口,都得上去尝尝咸淡。
难得的是,虽然每天可持续性的暴饮暴食,但法鲁克国王的体重只有区区两百七十斤。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他的自信,他依然热衷于追求各路美女,一生情人无数,三十多岁时还曾经逼迫一位已经订婚的十九岁少女嫁给他。
除了偷东西,干饭,抢抢民女外,法鲁克还热衷于飙车,凭借一己之力造成了开罗的大多数交通事故,谁敢超他的车抬手就是一枪。
总之,一本刑法里,他除了封皮以外基本都犯过。
而纳赛尔,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诞生的。
纳赛尔
1918 年,纳赛尔出生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父亲是一名小公务员。
在王国时代的埃及,政府相当混乱,太平天国跟他一比,都算组织架构明晰的。
虽然纳赛尔的父亲职位不高,但是却在全国各地被征来调去。
跟着父亲,少年的纳赛尔走遍了整个埃及,据他自己回忆,年幼的他所见的全是惨状,在贫穷的农村,人人衣衫褴褛,个个食不果腹。
在开罗,英军的汽车横冲直撞,碾死无辜的路人和儿童。
和开罗大多数的家庭一样,纳赛尔全家十几口挤在二三十平的出租屋里,而国王和贵族们的宅邸大得可以飙车。
抚养纳赛尔的叔叔曾经是埃及的革命党,在家庭教育和耳濡目染下,纳赛尔很小的时候就坚定了信念,永远不要忘了大英和国王的大缺大德。
因此,纳赛尔从小就热衷于革命理论,在中学时,他就因博览群书而在学校中闻名。
1937 年,纳赛尔考上了军校。
在军校中的他几乎没有个人娱乐可言,而是继续争分夺秒地读书。
后来人们曾经在他的读书笔记里找到年轻时的纳赛尔重点标记的句子——埃及人需要一个领袖,来统一他们的队伍,为民族解放和复兴而斗争。
从军校毕业后,纳赛尔和另外两位军校同学——萨达特和毛希宁在一座山上相会,发誓改变腐朽不堪的埃及社会。
很快,不断有人加入他们。
然而随着二战爆发,纳赛尔不得不和英军合作,来共同抵抗法西斯。
直到二战结束后没多久,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了。
第一次中东战争震撼了纳赛尔,所谓年少万兜鍪,巴勒斯坦送人头。
腐朽的埃及政权根本不具备参战的条件,据纳赛尔的回忆,埃及的士兵和下级军官很勇猛,但全是文盲的士兵们极度缺乏训练,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后方脑满肠肥的将军们对战场情况一无所知,而后勤部门腐败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士兵们被配给的手雷大多数是 1912 年生产的,有些部队甚至配备了燧发枪,连湘军都比他们火力猛。
虽然部队水平很差,但纳赛尔在作战中依然十分勇猛,经常带着敢死队搞突击。
战争结束后,虽然埃及政府极其腐败,但也无法无视这位像吃了恐龙鞭一样的猛男,纳赛尔被荣升为少将,进入了权贵阶级。
但功成名就的纳赛尔回国后几乎没有犹豫,立刻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军官,成立了著名的「自由军官组织」,立誓推翻法鲁克王朝。
纳赛尔一生都对意识形态兴趣不大,只注重实用主义。
自由军官组织成立后,很快确立了六项原则——消灭殖民主义、消灭封建主义、消灭垄断资本主义、杜绝资本干政、实现社会公正、建立爱国军队。
有趣的是,法鲁克国王其实知道有一群军官要搞事,但感觉自己也没啥办法,只能提前把国库里的黄金转移到瑞士,以便自己将来去海外继续干饭。
1952 年 7 月 23 日,自由军官组织感到时机成熟,在当日凌晨在开罗起兵举事。
这场政变其实不比后来的卡扎菲难多少,纳赛尔等人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开罗的大小要地。
开罗百姓听说有人要推翻国王,纷纷上街表示支持。
在亚历山大的法鲁克国王听说革命消息后惊恐万分,向各国求救却毫无结果。
两天以后,大势已去的法鲁克国王在退位诏书颤抖着签下了名字,带着 38 箱珠宝逃往意大利。
1965 年 3 月 18 日,在一顿饭吃下了 12 只大龙虾,10 颗牡蛎,8 条鱼,5 大碗炒饭和无数的水果大饼后,45 岁的末代国王法鲁克死在了沙发上。
但就这么个死法,后世很多人居然说法鲁克的死是纳赛尔派人刺杀的。
法鲁克王朝垮台后,自由军官组织成了埃及的掌控者。
而纳赛尔等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英国人滚出埃及。
穗宗出场
在王国时代,英国在埃及驻扎了八万英军。
对于这种允许外国驻军的行为,法鲁克认为是大局观,纳赛尔认为是脑血栓。
在革命成功后,新的埃及政府立刻要求英军全部撤出埃及,并且声明,旧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一切协议作废。新埃及政府不与英国缔结任何军事同盟。
在埃及的要求下,英埃两国开始了撤军谈判,但自从英国征服埃及以来,大英还没见过这么刚的埃及人。
面对埃及的逐客令,英国的态度非常明确——王八缩手,死活不走。
纳赛尔等人对大英不见棺材不撒鹰的态度早有预感,于是埃及新政府开始大量组织敢死队,每天与运河区的英军进行铳实交流。
同时,打出明确口号——撤军或是灭亡,滚出我国!
终于,在 1954 年 10 月,英国终于无法忍受,滚就滚,我还怕你了?
英国正式宣布撤军,1956 年的 6 月 13 日,最后一名英军登上了轮船,英国对埃及七十多年的占领结束了。
但赶走英国的埃及并没有获得安全,因为以色列人来了。
自由军官组织上台后,以色列认为这个新政权软弱可欺,几个月后就发动了停战以来的最大规模袭击,摧毁了加沙地带的埃军的指挥所。
当纳赛尔接手政权时,埃及号称拥有十万大军。可是当他下去检查一圈以后才发现,以上部队纯属虚构。
埃及军队居然只有六架可以起飞的飞机,坦克弹药只能保证一小时的作战,步兵火力基本是一战水平,真跟以色列死磕的话,恐怕整个埃及都变成犹乐园了。
在以色列的压力下,埃及迫切地需要武器。
纳赛尔首先考虑的是美国,向美国提出了购买武器的需求。
美国倒是愿意出售武器给埃及,但遭到了英国和以色列的坚决反对。
思前想后之下,美国人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主意,美国出售武器给埃及,但是派一个顾问团监督武器的使用,不让他们用来打击英国和以色列。
纳赛尔觉得你这话说得跟说了话似的,我不打英国以色列我打谁?抗击三体人?
埃及转而询问法国,法国表示,军售可以,但你不能支持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
这等于让纳赛尔公然背叛阿拉伯民族,被纳赛尔断然拒绝。
美国法国都不行,1955 年,纳赛尔在印尼参加了万隆会议。
在和周总理的接触中,纳赛尔询问,埃及可不可以向中国购买武器?
当时的中埃两国尚未建交,但周总理非常体谅埃及的处境,只是遗憾地表示,当时中国的武器也主要靠苏联供应,没有多余的可供出售,建议埃及直接向苏联购买,中国愿意代为联系。
在此之前,纳赛尔一直没有与苏联有什么接触。
但在他回国后,苏联驻埃及大使立刻联系了纳赛尔,表达了来自苏穗宗(赫鲁晓夫)的态度——
苏联政府愿意为埃及提供任何数量的现代化武器,包括最先进的坦克和飞机,同时,埃及政府无须支付任何现金,可以用棉花和大米分期偿还。
而且,苏联政府愿意帮助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坝。
苏联对于埃及的态度让纳赛尔十分惊讶,对于埃及来说,这简直是始皇吃花椒——赢麻了啊!
纳赛尔赶上了一个好时候,1953 年苏慈祖去世,此时苏穗宗刚刚上台不久。
在这短短的几年里,苏联的外交政策有了巨大的变化。
斯大林的政策是——不是我的朋友,就是我的敌人。
而苏穗宗的政策是——不是我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
1955 年,在美国的主导下,埃及、土耳其、伊朗等国加入了「巴格达条约」组织。
这个组织被称为中东的北约,在中东形成了一张对苏联的包围圈。
面对这种态势,赫鲁晓夫心急如焚,活人不能让尿渴死,苏联在中东迫切地需要一个突破口。
而此时的埃及正好有这个需求,因此,苏穗宗迫切地想向纳赛尔表明——
AK 配上喀秋莎,不惧犹太和英法,龙争虎斗彼岸花,穗宗给你一个家。
在得到开罗的允许后,苏联通过捷克斯洛伐克,立刻将一批包括 200 架战斗机,24 架轰炸机,6 艘军舰,100 辆重型坦克和大量轻武器的军火交给了埃及。
这些武器都是苏军的现役装备,苏联的售价是 8000 万美元,相当于当时西方价格的十分之一。
靠着苏联给的军火,纳赛尔终于站稳了阵脚,可以解决一件他一直想解决的大事了。
但虽然苏联给的条件很优惠,但终究不是免费赠送。
纳赛尔无论想做什么,都要解决钱的问题。
那么,作为一个农业国的埃及,要如何解决资金问题呢?
纳赛尔的目光看向了那条河。
苏伊士
1856 年,法国在奥斯曼当局的允许下,在埃及成立了苏伊士运河公司。
在修建运河的过程中,工程强征了沿岸数十万无论老幼的埃及劳工,最终,在饥饿、瘟疫和拷打夺走了十二万埃及人的生命后,这条举世瞩目的苏伊士运河终于在 1869 年通航了。
苏伊士运河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让亚欧航线缩短了八千到一万公里,跟巴拿马运河并称为世界两大黄金水道。
运河开通后,负担了大部分建造成本的埃及政府,其股份迅速被英国廉价收走,运河产生的收益全部归于英法所有。
直到 1946 年,经过埃及政府的多次抗议,英国终于慷慨地同意将运河收入的 3% 分给埃及。
而在运河区内,英法完全不遵守埃及的法律和习惯,由巴黎的理事会对运河区进行遥控管辖,苏伊士运河公司,成了埃及真正的国中之国。
1956 年,在英美因为中埃建交而给埃及断贷后,纳赛尔终于无法忍受了。
1956 年 7 月 26 日,纳赛尔在广场上发表讲话,面对着成千上万的埃及百姓,纳赛尔宣布了收回运河的决定:
纳赛尔宣布,即日起,苏伊士运河公司的所有资产和债务移交给埃及政府,公司股票的持有者将得到埃及的照价补偿,但位于欧洲的管理委员会即刻解散,苏伊士运河从即日起只属于埃及!
在纳赛尔讲话的同时,埃及军队强行进入运河区,控制了英国在运河区的人员和资产。
在开罗和亚历山大,埃及百姓举国如狂,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载歌载舞,庆祝这个历史性的胜利。
当收回运河的消息传到欧洲时,英国上下一片哗然,他们觉得纳赛尔你真是屎壳郎玩跳伞,你好大一个胆!
英国首相艾登召开紧急内阁会议,对阁员们说:「埃及人把他的大拇指掐到我们的气管上了!」
英国媒体将这种行为称之为法西斯行为,将纳赛尔称为「尼罗河上的希特勒」。
而刚刚失去越南和北非的法国总理摩勒更是勃然大怒,对着同僚发誓报仇。
英法经过短暂通气后,对于埃及,总结了下下下三策。
在纳赛尔收回运河后,英法美集体抗议埃及政府的行动。
英国立刻冻结了埃及政府的所有存款,三国在外交和联合国上与埃及亲密互动,但国际社会大多支持埃及,外交攻势都被纳赛尔一一化解。
在发现外交手段无法压服纳赛尔后,英法开始对运河公司的员工进行威逼利诱,让他们离开公司,迫使苏伊士运河陷入瘫痪,以证明埃及无法管理运河。
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40 名埃及领航员在新招募的国际领航员的协助下,以惊人的毅力保障了运河的正常运行,船舶通行量有增无减,英法的阴谋再一次失败。
见前两招都没用,英法只能使用最下策了——你在我头上动土,我物理上送你入土。
英法做好了军事解决的打算。
但是,作为老欧洲的体面人,直接进攻埃及师出无名,需要一条恶犬来给他们当马前卒。
那么,谁会充当这条恶犬呢?
三国演义
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埃及封锁了蒂朗海峡以困住以色列,掐断了以色列的能源通道,让以色列相当难受。
因此,已经尝到了战争的甜头的以色列,一直想要通过武力打通蒂朗海峡。
以色列之所以迟迟没动手,是因为纳赛尔从苏联获得的伊尔轰炸机让它颇为忌惮。
但是,1956 年 10 月 22 日,英法以三国在巴黎会晤,法国承诺将保护以色列的海空安全,英国保证将摧毁埃及空军。
同时,10 月 23 日,匈牙利事件爆发,美苏之间闹了点不愉快。
至此,以色列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动手!
1956 年 10 月 29 日下午,由沙龙上校指挥的以色列空降兵空降西奈半岛的米特拉山口,第二次中东战争正式打响!
在对苏伊士运河进行国有化的行动之前,纳赛尔曾经在办公室里在十一张空白的纸上设想种种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并且通过各种渠道打听英法的形势。
他了解到,英军正在全球各殖民地救火,兵力分散,法国忙于镇压阿尔及利亚,腾不出手来对付埃及。
所以,经过纳赛尔和幕僚的评估,他们一致认为,这次国有化运河的行动,开战的风险大概是 30%~40%,只要熬过最初的一个月,就基本算大功告成。
纳赛尔于 7 月末宣布国有化,接下来的近三个月里,英法的各种外交手段均告失败,联合国更是通过了有利于埃及的六项原则。
埃及政府认为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战争的可能性已经很低了。
事实上,这种盲目乐观导致了埃及军队的战争准备严重不足。
纳赛尔没想到,三个月后,英法居然从各地东拼西凑出了八万部队。
纳赛尔更没想到的是,以色列会开第一枪。
当以色列发动进攻时,埃及的大批技术兵种都在苏联集训,被偷袭的西奈半岛上只有六个营的埃军。
但是,西奈半岛上的埃军拼死抵抗,成功拖住了以色列军队。
纳赛尔命令埃及军队跨过苏伊士运河向东增援西奈半岛,正在战事陷入焦灼时,英法出来「调停」了。
英法照会埃以双方:哎呀,你们别打啦,你们双方撤到东西两岸,把运河区让给我吧,要不然我就出兵干预了呀!
这种所谓的调停,等于要埃及把西奈半岛和运河白白地交出去,纳赛尔自然不可能答应,英法也没指望纳赛尔答应。
因此,从 10 月 31 日开始,由 7 艘航母、650 架飞机和上百艘战舰组成的英法联军开始对埃及进行狂轰滥炸。
埃及空军几乎全灭,国家广播电台同样被毁。英法指挥的敌台开始四处广播,煽动群众起来反对纳赛尔。
面对着燃烧的埃及,纳赛尔知道,生死存亡的时候到了。
11 月 2 日,纳赛尔在敌机随时可能空袭的情况下,来到了著名的爱资哈尔清真寺,对着开罗市民讲话——我在开罗,我将同你们一起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我们决不投降!
在纳赛尔的带领下,埃及内阁人人随身携带氰化钾,以防止被敌人俘虏。
纳赛尔以身作则,从自己开始,任何高官不允许把家眷送出开罗避难。
埃及军队凿沉了 47 艘轮船堵塞运河河口,防止敌舰深入。
纳赛尔进行了全国总动员,大中学校全部放假,给市民们发放了四十多万支枪支,在城市中储备弹药和物资,为了开展游击战做准备。
在纳赛尔的计划中,一旦敌人占领港口,他们将死守开罗,一旦开罗失陷,他们准备撤往内陆继续抵抗。
11 月 5 日,经过一阵狂轰滥炸后,近八万人的英法联军正式在塞得港登陆。
按照联军的预计,这座经过地毯式轰炸的城市在大军压境之下至多抵抗 48 小时。
可他们没想到的是,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们还击,登陆后的联军几乎在和整个城市作战。
塞得港无分军民,人人拿起枪支与联军作战。
英法速战速决的计划第一脚就踩进了坑里,终战争结束,联军也没有拿下整个塞得港。
而在埃及发生激战的时候,其他国家在干什么呢?
角逐
在英法以进攻埃及后,反应最快的是阿拉伯国家。
在联军进攻的当天,叙利亚和沙特立刻与英法断交,约旦也与法国断交,三国进行了总动员准备驰援埃及,但被纳赛尔婉言谢绝。
为了策应埃及,苏丹派来了志愿军,叙利亚切断了英国的油管,沙特停止向英法出口石油。
由于石油供给突然被切断,英法迅速出现了油荒,汽车抛锚工厂停工,再加上这场战争本来的侵略性质,英法国内一片反对之声,英国九个城市举行联合示威罢工,工党对艾登政府提出弹劾案。
在法国,执政党每天收到的抗议信车载斗量,摩勒政府威信扫地。
在国际社会上,英法的侵略引起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的一致谴责,中国向埃及政府捐赠两千万瑞士法郎和大批物资。
利比亚王国作为英国的盟国,坚决不允许英国把境内的基地用来对埃及作战,和英国结盟的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拉克等国,在民意压力下也纷纷谴责英法。
一时之间,两大殖民帝国人人喊打。
而最重要的表态,自然是来自美国和苏联。
美国在纳赛尔收回运河后,深感不能让第三世界国家控制这种黄金水道。
但同时他又不能让英法势力重回中东,坚决不允许英法出兵,希望由自己扮演埃及的保护者的角色以取代英法。
但美国人没想到,英法居然这么虎,不经过自己直接动手了。
在以色列入侵埃及的当天,美国即表态自己将支持埃及。
开战第二天,美国即在联合国上要求以色列撤回停火线,但被英法一票否决。
艾森豪威尔此时的心情十分复杂,他既不想过分伤害英法,又十分担心埃及会在此时投向苏联。
他后来在回忆录里说:「我们不能容许苏联在中东攫取领导权,但我也绝不能让英国人和法国人无缘无故地被打上侵略者的烙印。」
但是,在深思熟虑之下,美国的态度依然坚定,11 月 2 日,联大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停火决议案,但英法两国拒绝接受。
但是,所谓知子莫若父(或者说知父莫若子),在怼大英这件事上,世界上没有国家比美国更有心得,我可以笑着把面子给你,但你不能拿我的面子放荡自己。
见英国给脸不要脸,艾森豪威尔下令切断对英国的一切经济援助,同时抛售英镑。
为了稳定汇率,穷得当裤子的带英必须拿出硬通货来维持英镑,很快,英镑贬值 15%,英国经济一片哀号。
而在美国对英国打出组合拳的时候,苏联则没有那么多手段,赫鲁晓夫很实在地对埃及大使说,由于距离过远,苏联无法对埃及提供什么直接援助。
苏穗宗感觉很愧疚,既然美国抛售英镑,我也没啥能干的,那我就扔个原子弹吧!
11 月 5 日,匈牙利事件结束的第二天,苏穗宗分别给英法和以色列写了封信,准备充当一下核事佬。
在给以色列的信中,他写的是:「鉴于以色列悍然入侵埃及的无礼行为,以色列在未来是否能继续作为一个国家存在,已经成了问题。」
而在给英法的信里,苏穗宗写的是:「如果,一个拥有各种现代化毁灭性武器的,更强大的国家(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苏联)向英国和法国进攻的话,那么英法两国会处于怎样的境地呢。」
众所周知,同样的话在不同的人嘴里是有不同的作用的。
苏穗宗的威胁也许吓不住英法,但以色列极为恐惧,收到苏联警告,本古里安迅速表示接受联合国停火协议,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
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同时,面对着毫无妥协意愿的埃及,英法那是榴梿拌着鲱鱼罐头——人厌狗也嫌啊。
11 月 6 日,忍无可忍的艾森豪威尔致电英国首相艾登:
如果你想继续保持英美团结与和平的话,我要求你立刻下令停火,我不能再等下去了!
人在绷不住的时候,一般是绷不住的。
艾登和摩勒脆弱的信心再也无法继续坚持。
11 月 6 日傍晚,英法两国宣布停火。
两国在停火后还想赖着不走,要求参加联合国部队长期驻扎在运河区,这个要求也在埃及和美苏的拒绝下被当成放屁。
在万般无奈之下,英法于 1957 年 12 月 22 日彻底撤出埃及,没有拿到哪怕一星半点的利益。
英法撤走后,已经停火的以色列在埃及承诺开放蒂朗海峡后撤出了西奈半岛,吐出了所有占领的土地。
第二次中东战争时间虽不长,却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让世界各地的人们看到了——带英和法国是真的不行了,家人们,国际调停真的有用。
而纳赛尔,则成为自 1882 年以来,第一个击败英国的埃及领导人。
虽然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在军事上依然是失败的,但埃及军民顽强的抵抗意志激励了整个第三世界。
在阿拉伯世界的近代史上,阿拉伯人始终是从一个失败到另一个失败,而纳赛尔的坚强让埃及在外交上取得了完胜,从此他被称为「尼罗河之虎」,成为阿拉伯世界当之无愧的领袖。
而在这场胜利之后,纳赛尔积攒了空前威望,终于可以开始他的改革了。
阿斯旺
从纳赛尔上台开始,他立刻没收了王室的数十万亩田地分给了农民。
在政权稳固后,纳赛尔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基本消灭了国内的大地主阶级,通过稳定地税让佃户变成了半自耕农。
由于国内奇高的文盲率,纳赛尔以一天一座学校的速度兴建教育,同时,在财政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宣布,埃及的高等教育无论男女一律免费,为今日埃及的高等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建设国家的过程中,纳赛尔明白,作为一个农业国的埃及,永远不可能强盛起来,他开始集中力量发展工业。
从 1952 年到 1966 年,纳赛尔在埃及兴建了 830 个重点工业项目。
难得的是,他没有受苏联的影响,盲目地搞一些重工业,而是相当全面地发展工业体系,
埃及在两个五年计划中建设了大量的制造业,化工和矿业设施。
曾经的农业国埃及,在纳赛尔掌权十年后,工业品出口占到了出口总额的 30%,成了阿拉伯世界首屈一指的工业国家。
但无论是发展工业还是农业,纳赛尔最想要解决的,还是水坝的问题。
埃及面积约为 100 万平方公里,差不多 17 个通辽。
但由于气候干旱,埃及的沙漠比例有点高,约为 96%。
现代埃及人口约一亿人,如此巨量的人口,全部栖息在只有约五万平方公里的尼罗河谷和三角洲地带,人口密度是通辽的三十多倍。粮食长期不能自给。
而整个埃及的用水完全依赖于尼罗河,但尼罗河经常在汛期泛滥,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河水在白白流入大海。
所以,历代埃及的统治者都有共识,想发达,修大坝。
1903 年,大英曾经修建了一条小规模的大坝。
但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条旧坝已经不敷使用。
埃及新政府邀请了德国的设计师,设计了一条更加宏伟的新坝,这座大坝的体积将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的 17 倍,需要耗资 13 亿美元,历时 12 到 16 年才能修成。
毫无疑问,这种规模的工程不是埃及能够独立完成的。
在拿到设计图后,纳赛尔找到世界银行和英美洽谈,希望能得到资助和贷款。
不过,英美主导的世界银行对埃及的需求完全嗤之以鼻,埃及碰了一鼻子灰。
但是,当埃及和苏联完成了武器交易的消息传出后,英国和美国立刻警惕了起来,表示愿意提供贷款,但有一些附加的小条件,比如埃及必须停止与苏联的军火贸易,成立议会制整体,并且由世界银行「审核」和「监督」埃及的发展规划等等。
对于美国开出的条件,纳赛尔表示你真是恒河边上嗑瓜子——你怎么张得开嘴?
1956 年 5 月,埃及和新中国的建交让双方彻底谈崩。
找英美谈判,是因为纳赛尔不想过于依赖苏联。
但在此情况下,1956 年 10 月,苏穗宗致信纳赛尔,苏联政府考虑到阿斯旺水坝建设对埃及经济的重要意义,准备给予任何帮助。
在穗宗的授意下,苏联于 1958 年和 1960 年向埃及累积提供了 13 亿卢布的贷款,并且派遣了五千名工人前往尼罗河。
1960 年 1 月 9 日,这座寄托了埃及人民多年来期望的超级工程终于开工了!
与其他的工程不同,在过去的埃及,统治者想要修建什么工程,需要用皮鞭驱赶着劳工来工作。
而阿斯旺大坝开工的消息传来,近至乡村远至开罗的无数埃及人来到这里支援工程。
纳赛尔只要有时间就来工地上探望工人,他很多时候甚至不带任何随从,孤身一人来和工人们一起劳作。
当 1964 年阿斯旺大坝一期工程结束后,就为下游阻挡了当年的洪水,之后在 1975、1988 和 1996 年屡次拦住洪水,让埃及基本摆脱了旱涝灾害。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整个非洲的旱灾里,阿斯旺大坝让整个国家免于饥荒。
靠着稳定而充足的水源,埃及成功拓荒了 480 万亩耕地,到纳赛尔去世,埃及小麦产量增加 50%,玉米增长 60%,大米增长了 400%。
同时,阿斯旺大坝的水电站让埃及不仅解决了自己用电需求,甚至还有余电供给邻国。
在纳赛尔掌权仅仅十年后,埃及手握苏伊士运河和阿斯旺大坝,一跃成了阿拉伯世界里的绝对领头羊。
埃及国内错综复杂的各派势力,在纳赛尔的成绩面前偃旗息鼓。
埃及的穷人们狂热地支持纳赛尔。
因为他们知道,这个总统没有豪宅,没有汽车,更不会一顿饭吃掉一个足球队的食品。
纳赛尔不爱吃肉,每天的饮食和普通农民没有任何区别,当了总统后,他的家人没有受到他的任何荫庇,两个叔叔依然在乡下务农,女儿因为成绩不够而未能考上大学,纳赛尔也从未干涉过。
纳赛尔本人除了工作外,唯一的娱乐就是听听音乐下下棋,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没有个人欲望,没有私人生活,没有任何个人私事。
现在,埃及在他的领导下逐渐走向了国富兵强,纳赛尔和他的战友们踌躇满志,他现在是阿拉伯世界的领袖,更是第三世界的模范。
他与苏联建立了友谊,也向西方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没有人会怀疑,纳赛尔将要改变中东的格局。
不过,1964 年,在莫斯科,发生了一件小事情。
那位跟纳赛尔私交甚笃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被政变推翻,从此赋闲在家,不问政事了。
赫鲁晓夫倒台的消息震撼了埃及领导层,纳赛尔惊呼:天啊!现在,我们不得不一切从头做起了!
在苏联的体制下,纳赛尔无法预测更换一个领导人会带来多大影响,但他很快就会知道新旧领导人的区别在哪。
因为接替苏穗宗掌管苏联的人,叫勃列日涅夫。
1964 年 5 月,赫鲁晓夫来到了埃及,这是苏联领导人第一次出访一个阿拉伯国家。
在纳赛尔的安排下,赫鲁晓夫受到了最隆重的接待,从开罗到阿斯旺,埃及人夹道欢迎。
在阿斯旺水坝的竣工仪式上,纳赛尔诚挚地感谢了苏联的帮助,赫鲁晓夫高度称赞了埃及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并且将纳赛尔称为「同志」,为纳赛尔和埃及的阿密尔元帅颁发了列宁勋章。
在离开埃及时,赫鲁晓夫又给予了埃及 25 亿卢布的长期贷款,双方的关系简直是始皇照镜子——双赢啊。
然后,仅仅五个月后,莫斯科就传开了消息——赫鲁晓夫同志因为身体原因,主动辞去职务。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同志接过了领导权。
收到消息的纳赛尔非常忐忑,因为他对苏埃两国未来的关系表示担忧。
他清楚地知道,埃及与苏联的关系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和谐,两国关系不说是相亲相爱吧,至少也可以说是貌合神离。
穗宗攻势
在战后埃及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里,苏联承担了包括阿斯旺水坝在内的 70 项重点援建项目,派遣数千名技术专家前往埃及,为埃及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几年的建设后,埃及的国力大为增长。
实现了这一切的纳赛尔,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苏联人未曾设想的道路——民族主义。
在苏伊士危机中,纳赛尔深刻地感受到了阿拉伯人的团结能迸发出多大的力量。
他认为,阿拉伯人的命运和安全休戚与共,息息相关。世界上的阿拉伯人必须团结起来,才能对抗帝国主义和以色列。
在苏伊士运河结束后,纳赛尔的声望达到了顶点,成为阿拉伯人公认的领袖,被称为「20 世纪的萨拉丁」。
在战争结束后,伊拉克思想家萨提阿·胡里斯说:「你向前走,我们跟在你后面」,这句话代表了大多数阿拉伯人的想法。
而这,是苏联完全无法接受的。
在苏联的外交中,一直都是以意识形态为纲的。苏联认为共产主义是世界各国的终极答案,所以,苏联从来不尊重各国自己选择的道路,其外交始终秉持的原则都是小约翰教书——耗为人师啊。
而在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法律里,宣扬民族主义一直是一项严重的犯罪,因为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世界上有阶级而无民族,民族主义是统治者蒙蔽无产阶级的谎言。
因此,对于纳赛尔的民族主义主张,苏穗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阿拉伯国家的联合应该是工人阶级的联合,而不是民族的联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然后,他们惊讶地发现,纳赛尔也不认同马克思主义。
纳赛尔在讲话中公开表达——我无法认同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反宗教的,而我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
纳赛尔的表态让苏穗宗震惊了,他们发现在意识形态方面,自己和纳赛尔居然是屎壳郎遇上卫生纸——冤家路窄了。
所以,当纳赛尔不断在中东宣传民族主义时,苏联迅速友商跟进,苏穗宗不断声称,阿拉伯民族主义是一种落后的反动思想,是纳赛尔个人野心的体现。
对此,纳赛尔回敬到,苏联的表态不仅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且会破坏阿拉伯民族的统一事业。
为了对抗阿拉伯民族主义,苏联大力扶持中东各国共产党,而基于相反的目的,纳赛尔强势镇压并且准备取缔埃及共产党。
苏穗宗为此勃然大怒,在给纳赛尔的信中怒斥纳赛尔的行为是反动行为,纳赛尔则以苏联干涉内政来坚决回击。
苏联的媒体则警告纳赛尔,不要在这种底线问题上挑战苏联,并且引用了一句阿拉伯谚语——「不要朝井里吐痰,因为你以后还是要喝井水的。」
在 1959 年,苏埃两国就这种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战,最终,由于现实利益,这场争端以双方各退一步而告终。
纳赛尔公开声称,埃及将用自己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并且不取缔埃及共产党。而苏联则不再公开指责纳赛尔的民族主义,并且将继续援助埃及,将埃及视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
但是,埃及和苏联清楚地知道,双方的关系是建立在互相需要的基础上,对于彼此的诉求,双方除了不能接受的地方,都是能接受的。
苏埃两国心照不宣地保持了沉默,直到 1964 年,苏穗宗下台了。
勋宗时代
1964 年 10 月,赫鲁晓夫在苏共高层的集体逼宫下被迫退休,以苏勋宗为首的新集体掌控了苏联。
而当勋宗时代的苏联审视苏埃关系的时候,他们惊讶地发现,苏联在跟埃及的来往中,那是屎壳郎进公厕,有去无回啊!
在穗宗时代,苏联对埃及的期许是,埃及能打破美国对苏联包围,并且在中东为苏联扩展势力。
而虽然苏联为埃及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援助,但埃及却并没有成为苏联的前进基地。
1957 年,苏联为埃及扩建了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口,本来苏联计划将其作为未来自己的地中海舰队基地。
但 1958 和 1959 年,苏联两次向埃及提出希望在此港驻扎苏联海军,均被纳赛尔拒绝。除了帮助训练埃及军队的苏联教官,苏联在埃及没有任何军事存在。
除了在军事上没有进展之外,苏联对埃及外交的影响也相当有限。
虽然苏联给予了埃及相当多的援助,但纳赛尔在外交上却是完全独立的。
纳赛尔是不结盟运动的领导人,积极地支援中东和非洲的反殖民事业。
最重要的是,纳赛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反而不断将其发扬壮大。
1958 年,叙利亚以 98% 的选民同意的公投结果,主动要求与埃及合并,双方共同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纳赛尔成为两个国家共同的领袖,在埃叙合并的十几天后,也门(穆特瓦克里王国)主动请求以邦联形势加入,三国共同成立了阿拉伯合众国,纳赛尔成功统领了三个国家。
虽然由于埃及的管理不善,邦联仅仅维持三年就宣告解体,但纳赛尔不费一兵一卒拿下了两个国家,还是深深震撼了全世界。
在纳赛尔的感召下,包括卡扎菲、萨达姆在内的阿拉伯各国的青年,几乎全部成了纳赛尔的粉丝,阿拉伯国家的统一似乎真的成了一件可能的事。
而这,是让美苏都百感交集的事情。如果一个强大的阿拉伯联合体形成,势必是两个超级大国都无法轻易摆布的。
1959 年,美国开始向埃及投来橄榄枝。美国承诺在未来六年向埃及提供五亿美元的小麦,并且没有附带什么条件。
在肯尼迪时期,埃及与美国相处良好。
可是 1963 年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总统却表示,要粮食可以,但有一点小条件。
约翰逊总统的条件包括——纳赛尔停止在国际场合抨击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保证不发展核武器,不制造导弹,停止扩军,并给予美国在这几项事情上的审查权。
纳赛尔觉得,你这真是屎壳郎戴面具——臭不要脸!
他在演讲中说,我们不能为几千万美元出卖我们的独立!
约翰逊从此切断了美国对埃及的粮食供应。
而在此时刻,勋宗则捕捉到了这个机会,在美国断绝埃及的粮食时,苏联破天荒地为埃及送来了 30 万吨苏联自己也紧缺的小麦。
两相对比之下,纳赛尔大受感动,所以在苏联的第三次要求下,纳赛尔原则上同意了苏联在埃及建立海军基地,
苏联虽然在此次达成了目标,却也看到了埃及的不可控性。
苏联认识到,纳赛尔绝不会像东欧国家一样任苏联摆布,苏联想要争取世界爸权,就不能让纳赛尔继续这么独立下去。新滴港口已到位,你滴勋宗不续费。
当苏联高层回望历史,他们发现,埃及第一次向苏联靠拢,是由于安全受到了威胁,第一次抱紧苏联大腿是因为苏伊士运河战争,那么,如何能让埃及抱得更紧呢?
不如再来一次战争?
烟幕弹
1959 年,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组织正式成立,也就是后世鼎鼎有名的组织「法特赫」。
法特赫自成立以来,一直与以色列在物理上进行密切交流,给以色列造成了大量的损失。
而法特赫可能依靠的基地只有三个,分别是以色列的三个邻国——埃及、约旦和叙利亚。
这三个国家都支持巴勒斯坦人的斗争事业,其中叙利亚支持得最为激烈,因为新上台的军政府急需利用民族主义来获得国内支持。
约旦政府则担心以色列的报复和法特赫的坐大而不敢过度支持。
而作为阿拉伯国家的老大埃及,纳赛尔的态度则十分谨慎。
虽然纳赛尔一直将解放巴勒斯坦作为使命,但他对战争非常慎重。
他认为,埃及要与以色列开战,至少要考虑三点。
首先,以色列能够存在完全是因为美国,与以色列翻脸,必须要在美国势微的时候。
其次,埃及军队熟练掌握苏式武器至少需要十五年,埃及与以色列对阵的理想时间应该是 1972 年以后。
最后,就算时机来到,也未见得要真的兵戎相见。阿拉伯人的体量百倍于犹太人,纳赛尔认为,只要阿拉伯人够团结,围也能把以色列围死。
所以,纳赛尔始终保持了谨慎的态度,为了不刺激以色列,埃及拒绝了法特赫在埃及设立基地。
同时,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进驻运河区的联合国部队充当了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缓冲带,让双方保持了基本的和平。
但是,历史却没有给纳赛尔等待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