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7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已经持续一年,中央苏区的高层都明白,这次反围剿战争已经没有胜利的希望。
为了争取一线生机,苏区高层准备战略转移,带着红军和机关部门换个地方重新开始,后来我们把这件事叫做长征。
但是有个问题很重要,苏区整体转移撤退,国军肯定从四面八方围上来,和狗皮膏药一样咬住不放,红军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最好的办法是派出一支部队深入敌后,除了替主力红军吸引火力,还能给苏区转移争取时间,而历史经验证明,这种部队的结局基本不会太好,有少数人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7月6日,李德等高层领导接见了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宣布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用一个半月时间赶到皖南,建立抗日根据地。
粟裕以为真的要北上抗日,根本不知道里面的弯弯绕绕,多年以后地位高了,看到两份绝密文件,才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
寻淮洲是秋收起义培养起来的骨干成员,1912年生于湖南浏阳,1933年就成长为军团长,虽然比林彪晚一年做军团长,却比林彪年轻的多。
要是没有后来的事,以寻淮洲的根正苗红,前途无可限量。
而乐少华则是留苏学生,1932年进入中央苏区工作,正好赶上王明和博古等留苏学生夺权,所以乐少华也神经兮兮的,成天骂这个整那个,想在红七军团树立权威。
粟裕和寻淮洲的关系好,有次在前线打了胜仗,跑过来问寻淮洲要不要追击,寻淮洲说必须追啊,旁边的乐少华没说话,粟裕以为乐少华也同意,就准备去追击了。
他大骂粟裕:“***的,政治委员制度不要啦,问过我的意思没有?”为了表示自己的意见和权威,便反其道而行之,不让粟裕追击敌人。
说这些的意思是红七军团内部不齐,这样的部队顺风仗都不一定能打赢,更别说孤军深入敌后了,从一开始,这次作战行动就有隐患。
全军团只有6000人,其中2000是新补充的战士,基本没什么战斗力。于是战斗力强的4000人编成3个师,其余的人挑着几百担宣传品,准备沿路宣传红军的政策。
最坑爹的是,6000人的红七军团只有不到1300支枪,其他人的武器是梭镖、大刀等冷兵器。
他们出发以后,接到的第一个新命令是攻击福州……用脚后跟想想也不可能嘛,这么一支装备简陋的部队,怎么可能攻下大城市福州?
战斗失败了,损失不少,寻淮洲和粟裕等人发电报,请示能不能在福建休整一下。指挥军事的博古和李德说不行,你们休整下来还怎么完成任务,继续向北方前进吧,到江西东北部找方志敏。
而有“最后决定权”的政委乐少华,王八吃秤砣似的,不管寻淮洲和粟裕怎么说,都要坚决执行错误命令。
所以11月初和方志敏会师的时候,红七军团只剩下3000人,和方志敏的部队合编为红十军团。
方志敏是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是军团长、乐少华是政委、粟裕是参谋长,只有寻淮洲被降职为师长。
红十军团的作战任务,依然是北上创建根据地,然而部队走到安徽黄山的谭家桥附近,遇到国军补充第一旅,大败。
随后便是红十军团的残兵败将四处转战,希望摆脱追兵找到一条生路,当部队走到南华山附近的时候,参谋长粟裕说赶紧过山再休息,军团长刘畴西说部队太累了,休整一夜再走。
么的办法,粟裕和方志敏带着800多人先走,第二天早上,刘畴西和军团主力想走的时候,已经被堵死了。
经过一番血战,军团主力绕过封锁线,到了方志敏的老根据地附近。已经走在前边的粟裕和方志敏说,快点行军别特么拖了。
粟裕和方志敏要气死了,作战的时候分秒必争,休息你老妹……方志敏让粟裕带着部队先走,自己回去带主力快点过来。
结果方志敏、刘畴西和2000名红十军团战士,被敌军包围在怀玉山,再也没能出来。
千里之外的贵州遵义正在开会,毛泽东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崛起之势不可阻挡。
而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至今,两支红军部队转战6个月,失败接着失败,炮灰倒是做了,却没有完成吸引火力的任务。
只有粟裕带着500残兵走到浙江,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粟裕和刘英出任军政首长。
自此,粟裕开始一场凤凰涅槃的血火磨砺,他也记住了那个击败红十军团的敌人:
倒不是宣传知识无用论,而是说书生的普遍成长路径,往往是在既有秩序里按部就班的上升,做好自己的事,再有点小机遇就差不多了。
但是在秩序崩溃的乱世,书生的这套东西完全用不上了,因为秩序都没有了,你按部就班什么劲?
社会人是在秩序外野蛮生长的,没有任何规矩束缚他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摸索,赢了万事大吉,输了人头落地,所以他们特别适合乱世的环境。
而且这种环境特别锻炼人的能力,虽然淘汰率很高,可一旦成功出线,基本是人中龙凤的能力。
现在创业成功的人,往往比朝九晚五上班的员工有气场,其实也是这个原因。
当然,如果书生做了社会人,并且成功闯出一条道路,那才是逆天了。
粟裕以前在红军作战,相当于按部就班晋升的员工,能不能捞到锻炼和升迁的机会,基本靠运气。虽然他积累了8年军事经验,职位晋升也只能说正常。
但是带着500残兵进入浙江以后,粟裕便成为没人管的孤魂野鬼,能不能活下去,并且保存革命战争的火种,全靠自己的本事。
解放战争的历次战役也证明,粟裕喜欢冒险却一击必杀的指挥风格,正是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磨砺出来的。
这三年的游击战争对粟裕太重要了,以至于在《粟裕战争回忆录》里,他一句话都没有说淮海战役,反而对三年游击战争情有独钟,足足写了12篇。
我以粟裕的回忆录为准,简单找出三条主线,明白这三条主线,也就明白粟裕的成长历程了。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目前系统支持用户名为字母形式、拼音形式、中文用户名现在正在调试中。
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
几年时间里,汉风网遭受到的攻击不计其数,我们一直在坚持。所以购买会员的老友,请添加汉风网微信。有问题及时给老友解决,也避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