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17年的秋末。
11月中旬,天气已经颇有点冷了。
深夜里的长沙城外,一群学生们隐藏在黑暗中,默默地注视着山底下的一群军队。
这支军队原属北洋军阀旗下,被称为“北军”。
当时的中国境内,军阀混战,谁有枪有人,谁就可以称王。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段祺瑞在枪杆子的支持下,出任国务总理。
按理说,袁世凯已经死了,段祺瑞打的也是民国旗号,就应该恢复被袁世凯取消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但你要知道,人不可能有那么高的觉悟。
特别是这些民国军阀们。
其所有目的就是:抢钱、抢人、抢地盘。
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段祺瑞假装自己啥都不知道,坚决不恢复什么法、什么会。
孙中山怒而在广东成立军政府,武装“护法”,孙中山的部队由南往北进攻,所以称为“南军”。
之后,段祺瑞下台,北军溃败。
其中的一支,就是长沙附近原本驻扎的北洋军阀的部队。
11月18日,原本驻扎在湘潭和株洲一带的溃散北军,沿着衡宝铁路向着长沙败退。
而这时候,原本驻扎长沙的傅良佐部已经跑了,南军又还没有入驻。
这支溃散的部队因为还没有摸清长沙城的虚实,就在长沙城南郊徘徊。
而此时的毛泽东,正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他们的一师,就在叛军进入长沙城的路上。
北洋军阀部队的作风平时就不怎么样,何况是叛军。
在部队待过的毛泽东,自然心里十分清楚。
如果放任这支叛军进入一师或者进入长沙城,无疑都将是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
更可怕的是,虽然说是叛军,但这支叛军建制良好,足有三千人。
面对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学校准备动员学生们疏散。
而毛泽东提出了不同意,决定要组织学生抵抗。
而他能动员的人手,只有200人左右。
200人对3000人,用后来蒋介石的话说:
优势在我。
2
这不是开玩笑。
按正常道理,200人对3000人,怎么样都不可能赢。
你如果这样想,是正常的,但也注定了永远也不可能有大的突破。
因为你没有看透本质。
但毛泽东不这样想。
因为战争里,除了人数,更重要的还有两样东西:策略和人心。
战争,不是黑社会斗殴,不是单挑群挑,而是要组织一群人用尽一切方法去打败另一群人。
人数、装备,这些其实都是外因。
只有人心和策略才是内因。
否则蒋介石后来的几百万部队、美式装备就不会被长征后只有几万人、小米加步枪的人民军队打败。
虽然这个时候的毛泽东还没有看过多少军事书籍,没有过实际的军事斗争经验,也没有系统地去总结和梳理过打仗的方法。
但无疑,他已经凭借着多年来的学习训练,直觉地发现了战争的本质。
战争不是一群人斗殴,而是人心和策略之间的比拼。
所以,毛泽东准备亲自去看看人心。
毛泽东探听了很多消息,自己也亲自跑到附近的山头去看了看。
发现这个部队很奇怪,按理说长沙城已经近在咫尺了,应该一鼓作气冲进去的。
但这支部队反而在城外的一个村子里驻扎了下来,而且到处抢农民的饭吃。
毛泽东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支部队的军心已经涣散了。
他们在害怕,既害怕长沙城已经被南军攻破,自己“自投罗网”,也怕进去就被包了饺子,所以随时准备跑路。
这样的部队,只要打击他们的军心,根本不足惧。
毛泽东心里有数了。
3
我前面说了,战争的关键其实就是人心和策略。
而策略又是和人心密切相关的。
毛泽东基于观察,很快制定了策略。
总共分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