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获取财富,逆天改命,是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更容易呢,还是在经济进入所谓的“寒冬”时候更容易?
我希望每个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先好好想一想我在开头提出过的这个问题,如果你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而每天都只会人云亦云地怨天尤人,今天附和一下寒冬,明天吐槽一下经济不行,那么我建议赶紧关掉这篇文章,顺便取消关注,我这个号不适合你看。
就像股票市场一样,牛也赚钱,熊也赚钱,但是猪,会被屠宰。
我认识的绝大部分成功实现财富积累和跨越的人,其实现主要的财富积累和跨越,都不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更多的依赖于抓住经济下行期所带来的机会。
甚至可以说,包括我在内的很大一批人,不仅没有对所谓的“寒冬”感到恐惧,相反每隔几年就开始期待和等待一次所谓的“寒冬”。
记住,经济每一次在繁荣和低潮之间起伏波动,都是一次社会财富重新再分配的时候。
我在之前的文章《泡沫、崩盘、历次经济危机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已经说的很清楚。
周期性的泡沫与崩盘,不完全是资产周期末端的泡沫自然破灭那么简单。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如果在理想的情况下,整个社会生产的商品都被整个社会消费完,那么意味着有一条公式:
生产方的总收入=商品售价×商品总数。
而生产方的总收入又可以等价于所有工人的工资+资本方的利润,那么进行置换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得出另外一条公式:
商品售价×商品总数=工人的工资+资本方的利润。
实际上,这条公式解释了为什么1929年经济大萧条之前几次类似经济危机在理论上的成因。
因为从公式上来看,工人工资肯定永远买不完市面上的商品,如果资本不把自己的利润加进去,那么社会上的商品,总是必然没法被购买完,换言之就是必然会出现过剩。
由过剩导致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形成一个强烈的负反馈传导到整个经济体,过剩导致降价,降价导致降薪,降薪导致更消费不起,消费不足又会导致更多的过剩,经济危机的死亡螺旋就这样发生了。
1929年之后,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上面的情况,资本的玩法变成什么样?那就利润同样被花了出去,但是是以一种特殊的消费形式花出去的:投资。
但所有的投资,本质上都是归结为一个原因:那就是这笔钱花出去能在未来带来比现在更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