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补一刀:未来一周,有这三件世界大事要发生!|2022-09-30

就在明天,美日韩三方联合反潜军演将在半岛东部海域上演。同在9月30日,“北溪事件”也闹上联合国,安理会将举行会议予以关注。紧接着,10月2日,远在拉美的巴西将会迎来一场关键大选。

三个事件的性质各异,但它们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亚太、欧洲以及拉美政治议程上最受关注的议题。

美日韩三国时隔5年恢复军事安全合作,这是否正中华盛顿下怀?“北溪事件”的谜底是否会被揭开一角,它又将对胶着的俄西对峙有何影响?巴西大选结果会否让拉美“粉红浪潮”颜色更浓?

未来一周,这些“地区性”问题的答案,也将因其外溢性影响牵动更大范围的关注。

1

9月30日,美日韩将在朝鲜半岛东部海域举行联合反潜军演。

美国跟韩国或日本举行联合军演,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韩日媒体都在强调,这场军演有其“特殊”之处:美日韩三国一起,5年多来首次。三国上次联合军演,还是2017年4月在日韩交界海域那次。

光看舰只投入,这次军演规模并不算大。

美国出动“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并担任军演指挥。一周前,“里根”号停靠釜山港,26日到29日与韩国举行军演。接着参加明天的三国军演,等于捎带脚儿。韩日两国都派出驱逐舰,韩国是“文武大王”号,日本是“朝日”号。

 

规模不大,理由也还是“应对朝鲜核导威胁”那套,但在韩方描述中,这次三方军演“意义”很不一样。

韩国国防部在今天发布的立场文件中说,这是韩国防部“计划将韩美日军事安全合作恢复到2017年以前水平的措施之一”。

加强三边军事合作,才是这行军演值得特别注意的点。

这也是美国副总统哈里斯这场日韩之行着力推动的议题之一。

29日上午,哈里斯飞抵韩国。她先是前往首尔龙山总统府与韩国总统尹熙悦会谈,下午又去韩朝非军事区参观板门店共同警备区,韩朝军事分界线以及韩国的一个观察哨站,并使用望远镜观望朝鲜。

跟尹熙悦的见面除了简单开场白外,主要都是闭门会谈。

 

根据会后白宫的简报以及各路媒体的报道,双方主要谈及朝核问题、加强美韩同盟包括经济技术领域合作,还有首尔方面尤其关心的美国“通常削减法案”对韩国产电动车的歧视性待遇等问题。

日本共同社稍早时候报道“美国副总统首次访韩”时还特别提到:在韩期间,哈里斯“还将确认日美韩三国加强合作”。

日媒之所以关注这个方面,是因为拜登政府上台以来一直想要撮合日韩和解,促成美日韩三边军事安全同盟,在既有的双边同盟、“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四边机制”等小圈子基础上,把围堵遏制中国的网织得更密。

韩国保守派政府5月一就任,拜登立即访问亚洲,首站韩国下站日本,在拉首尔的同时也极力撮合两国缓和关系,为了“共同目标”往一起凑。这次哈里斯趁着安倍国葬访问日韩,显然也把这个作为目标之一。

在东京时,她在与日方接触中也表达了加强美日韩三方合作的意思。除了已经明确摆上台面的芯片供应链等,军事安全显然也是华盛顿竭力推动的一个目标。

30日的美日韩联合反潜军演,是美方算盘可能得逞的一个信号吗?

还不好说,毕竟这还只是韩方表态,日本怎么样的还不知道。毕竟过去几个月以来韩国保守派政府不断表达改善对日关系的意愿,但一直受到东京方面的“冷遇”。

但这场三方军演,很可能会让华盛顿“自我兴奋”,随后下更大力气撺掇美日韩三边军事安全合作。

联合早报今天在一篇报道中透露,这次哈里斯访问日韩,除了加强美国与亚洲盟友的经济和安全联系,还将为“拜登在今年迟些时候访问亚洲奠定基础”。

美国总统啥时候来还没确切消息,但按联合早报说的,他正计划要来。继续撮合日韩在安全上跟美国形成三方联盟,估计仍然会是他的一个重要目标。

2

10月2日,在相距北京1.6万多公里的巴西利亚,一场被称为“多年来最重要的一次总统选举”即将举行。

主要参选人,是人们都很熟悉的现任总统博索纳罗和前总统卢拉。如果10月2日的第一轮投票中,他俩中没有人获得超过50%的选票,那么第二轮投票将在10月30日举行。

最新民意调查显示,卢拉预计将获得48%的选民支持,比一周前增加一个百分点。博索纳罗将获得31%的选民支持,与一周前相比变化不大。

 

尽管两人的民调有明显的差距,但这场选举仍有一定不确定性,被认为是巴西几十年来民意最分化的一次选举。

简单举个例子,即可见卢拉和博索纳罗分别代表的左右翼阵营对抗的白热化。9月9日,博索纳罗的一名极右翼支持者持刀捅死卢拉的一名支持者。选前的诸多类似乱象也导致多位联合国专家敦促巴西当局、候选人和政党防止出现选举暴力,确保以和平的方式进行大选。

紧盯巴西大选的,除了巴西和其他拉美国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

“巴西大选:为什么它对美国如此重要”,一家英国媒体以此为题做了报道。的确,美国对此次巴西大选的兴趣一直很高,有民主党参议员甚至给扣了个高帽:“巴西民主的命运以及美巴关系将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决定”。

有人分析称,“民主面临撕裂的风险”,是美国此次予以更多关注的主要原因。

 

博索纳罗毫不掩饰一旦选举失利将对大选结果发难的想法。9月19日在英参加伊丽莎白女王葬礼时,博索纳罗曾直言,如果所获选票不到60%,那么负责计票并宣布获胜者的选举法院肯定“发生了一些异常情况”。

他曾有过类似先例。虽然博索纳罗赢得2018年大选,但他当时也曾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一再指控他人选举舞弊。

是不是有点特朗普上次败选后作为的既视感。

还有一些媒体认为,美国是在担心一旦卢拉获胜,自己在拉美国家的影响和领导力将进一步下滑。卢拉当政时,巴西与美国有过不少矛盾,美国还曾抨击卢拉“腐败”。

但也有媒体认为,美国也许已经逐步偏向卢拉这一边。相比博索纳罗,卢拉保护亚马孙流域的意图可能更与美国民主党推崇的环保理念契合。而且,美国也许担心博索纳罗如果败选可能引发的一些混乱将会连累自身。

就像美国前副国务卿香农所说,“巴西和美国是彼此的镜子,一个发生什么事情,同样的事情就会发生在另一个国家。”据称,中央情报局局长伯恩斯还曾向博索纳罗施压,要求他在选举后不要对结果表示怀疑。但不少人依旧担心博索纳罗可能会在选举失利后“发动政变”。

至于此次巴西大选的地区意义,很多人已经知道了。

如果卢拉获胜,拉美的七大经济体将全部由左翼执政。考虑到卢拉担任总统时就曾影响过整个巴西和拉美地区的发展轨迹,现在,伴随着整个拉丁美洲的左派回归趋势,人们也重新希望国家能够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但此次大选将会如何,全世界都正给予强烈关注。

 

3

严格说,“北溪事件”肇始于26日,但未来一周它的后续影响还将持续发酵,直接关系着欧洲地缘政治安全。

明天下午,联合国安理会将应俄罗斯要求,开会讨论此事。能否说出个子丑寅卯,尚未可知,但事态本身还在恶化。

瑞典海岸防卫队证实,“北溪-2”管道又发现第4处泄漏点。这样一来,4个泄漏点,2个在瑞典专属经济区,2个在丹麦专属经济区。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时隔3天才发现新的泄漏点,但和之前3处泄漏点类似,巨大泄漏导致海面出现大量气泡,基本不可能立即检查管线。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汉斯告诉媒体,“通过观察管道底部的痕迹,我们或许能够确定爆炸装置放在哪里。”但泄漏的气体可能会带走重要证据,尤其如果是无人潜航器或潜水员是肇事原因的话。

丹麦能源署表示,“北溪-2”管道全部排出天然气可能得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只能等到两条管道中的天然气泄漏完了,有了安全的环境,才可能进行事故调查和修复工作。

输气管道是由12厘米厚的钢材和混凝土制成的,埋在海底的深度达70到90米。仅仅通过这两个数据,就可以知道修复有多难。

更何况,谁为此买单,估计还会有好一番扯皮。

谁也不曾质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事件”。

首先是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北溪事件”后,向大气中释放的甲烷,可能是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

管道受损部分含有7.78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丹麦能源署局长博特绍夫介绍,此番泄漏排放的甲烷可能和丹麦年排放量的32%差不多,“这对气候将有重大影响,因为甲烷对气候的破坏比二氧化碳大很多”。

当然,受损管道的天然气并非都会进入大气层,其中一些会与水混合并停留在水中。丹麦能源署常务董事博特佐表示,“我的直觉是,大部分甲烷可能会被迅速排出,以至于不会被水吸收”。

还有一个未知问题是,正在涌向海面并排入大气层的气体是否会对附近水域的动植物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是剑拔弩张的氛围更甚。

我们已经知道了,美俄互相指责对方是“北溪事件”幕后黑手。

一些欧洲政要含蓄一些,猜测是“国家行为者”。

德国驻英国大使告诉媒体,很明显,制造这一事件的不可能是“非国家行为者”。芬兰安全情报部门负责人也表示,对管道的攻击是国家行为者剧本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欧盟虽然没有点明黑手,只是谴责这类行为“完全不可接受,将得到坚决和一致的回应”,但就在“北溪事件”发生的当口,欧盟宣布了对俄罗斯的第八轮制裁措施。

这一轮制裁,与管道泄漏无关,针对的是“四地公投”、俄罗斯进行“部分动员”等举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欧洲官员表示,在就“北溪事件”实施制裁之前需要提供证据,相关调查需要时间。

 

更重要的是危险的警示。

丹麦和瑞典的地震学家均表示,他们在泄漏地点周围记录到两起威力强劲的爆炸信号。有地震学家进行了更细致的描述:第二起爆炸规模更大,威力“超过100公斤的炸药”,而且爆炸发生在海水之中,而非海床下。

不管什么原因,“北溪事件”表明,欧洲的能源基础设施并不安全。

 

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将本国的能源基础设施置于高度戒备状态。不在欧盟的挪威已经表示,将部署军队保护石油和天然气设施。

有媒体称,不管是谁制造了“北溪事件”,都可能是在向挪威传递信息。因为挪威目前是欧盟管道天然气的最大供应国。而且,巧合的是,就在“北溪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从挪威到波兰的“波罗的海管道”正式开通,这条管道正是为了减少波兰对俄的天然气依赖。

丹麦皇家国防学院海洋作战中心研究员纳尔逊说,很难确定谁为“北溪事件”负责,也很难对类似事件做出预防。“我们有管道,有互联网等通信电缆,还有海底电缆。它们都容易遭受破坏。”

更令人担忧的是,“北溪事件”预示着,国家间博弈的烈度似乎正在进入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危险区域。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补一刀:未来一周,有这三件世界大事要发生!|2022-09-3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