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战略轰炸机,其实都是大气底层的大型气动飞行物,与普通的客机在飞行高度与飞行速度上并没有多少本质的区别。甚至其最高速度只有2马赫上下,比全程巡航速度2.4马赫的协和客机还要低不少。于是协和还在服役期间,就有不少人希望直接把协和客机改装为某种战略轰炸机。2马赫的最高飞行速度,对很多性能比较强的、具备远程截击性能的大型战斗机在开加力的情况下也能达到并且超越,这样就存在传统的战略轰炸机被对手的战斗机在半空拦截甚至击落的风险。于是又出现了像B2这种全隐身的战略轰炸机,不过随着反隐身技术的进步,B2这一类也不能确保不会被具备有源相控阵的战斗机在庞大的反隐身体系的配合下完全拦截的风险。于是今后传统的战略轰炸机的作战效能,
其实是逐步下降的。更大的问题,还在于传统的战略轰炸机只要飞到超音速状态,那么其滞空时间将直线下跌。有效滞空时间的下跌,就意味着轰炸半径的大大缩小。比如当今全球起飞重量最大的、可以达到260吨级的图160战略轰炸机,如果轻载15吨炸弹并且全程亚音速,那么可以直飞1.6万公里;如果携带的是射程2500公里的巡航导弹,将具备从欧亚大陆高纬度的基地起飞,直接打击超级大国本土重要目标,并且再安全返回的能力。也就是实际往返作战半径可以高达8000公里以上。但是如果全程超音速突防,那么轰炸半径将直线下降到2500公里以内。不用说跨大西洋或者北冰洋轰炸北美洲的目标,就从境内起飞轰炸直布罗陀都有点困难。这些因素,也导致除了超级大国的轰炸机群之外,
其他大国的战略轰炸机在实战中的出动效率越来越低,甚至直接沦落为打酱油的角色。而是就算是超级大国的3种现役的战略轰炸机,最近这些年的备战程度也在不断地下降。如果B1B和B2真的非常好用,那么超级大国空军也就不至于还要研发并且批量装备B21这种简配的新型号了。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就算是B21仍然没有解决高速飞行、最大留空时间和实际作战半径之间的矛盾;甚至对比B2,其实际作战半径和载弹量是不升反降的。目前看来,要彻底解决这类矛盾,只能发展次轨轰炸机,也可以叫做亚轨道轰炸机。大多数人注重的是次轨轰炸机可以在1小时之内轰炸地球表面的任何目标,但是往往忽略了次轨可以长期留空等待轰炸时机这个更大的战略优势。毕竟长期悬在对手头顶上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比这把剑最终落下去的战略作用还要大。过去长期飞行不下落的飞行物只有入轨的卫星。但是一旦入轨飞行,其弹道就非常呆板,很容易被反导系统拦截。而且在轨飞行物每环绕地球一圈,其轨道投影在地面上经过的区域都是完全不同的。要再次瞄准同一个地面上或者海面上的固定目标。需要至少24个小时以后。这也是为什么大国并不愿意把核弹头都送入太空部署的根本原因。而次轨轰炸机是在大气层上空弹跳飞行,轨道不可预测很难拦截;另外次轨轰炸机还可以大范围地横向气动漂移,这样就从理论上有环绕地球1圈甚至几圈之后,继续瞄准打击飞行轨迹下方同一个目标的能力。也有打击陆地或者海洋表面移动目标的能力。第一代次轨轰炸机,应该是两级水平滑跑起飞模式。
由500吨级甚至700吨级的第一级载体携带100吨级的次轨水平起飞,到1.5万米高空两者脱离,次轨轰炸机的火箭发动机开机爬升到200公里高度,然后再俯冲下降进入大气层之内做水漂弹道飞行,最低轨迹在60公里左右;再依靠强大的弓形弹力波加速爬升,平均飞行速度15马赫。可以携带20吨级的特殊炸弹,在高空待机7到30天,随时准备投弹!对此全球有几个不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