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李晓鹏博士:从神农到秦始皇的一万年(1、2、3)|2022-11-27

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起源于一场没办法说清楚原因的大爆炸。数百亿年前,一个比一颗灰尘还要小的“奇点”突然爆炸,炸出了宇宙万物,包括空间。奇点为什么会爆炸,爆炸之前宇宙是个什么样,没人说的出来。这只是一个假说,有一些科学依据但无法被完全证实。但既然大多数物理学家都支持它,我们也只好跟着同意。

大爆炸之后,又过了很久很久,大约在四五十亿年前,太阳系和地球才开始出现。地球上的生命大概在35亿年前开始出现。35亿年之前的历史,是物理学研究的范围,生命出现以后的历史,就是古生物学研究的范围。

最早会两条腿直立行走的古代猿人,大概出现在500万年前。之后的历史,就不再是古生物学研究的范围,而是古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古猿出现之后的几百万年间,地球上不同地区不断出现各种原始人类。按照生物学的分类,现代人类的祖先是智人,是人这个“属”里边唯一生存下的分支,历史上至少还出现过其它十六个分支,但全都灭绝了,只有智人这一支活到了现在。智人大约起源于16万年前的非洲,然后就开始向世界各大洲扩张,大概在四五万年前进入到了今天的中国境内。

我们讲中华文明的历史,属于人文历史学,应该从哪里开始研究呢?应该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开始。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应该以什么为标志?这就比较众说纷纭了,有人说要从有文字开始,有人说要从有王权开始,有人说要从有青铜器开始,也有人说要从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开始。从文字、青铜器、王权开始的标准都有点太高了,历史也很短;制造和使用工具,标准又有点太低。除了智人以外,其它人种应该也都会制造工具,甚至黑猩猩也可以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比如它会折断一根树枝再修理干净,用舌头舔一舔,让树枝粘上唾液,伸进蚂蚁洞里边去吸引蚂蚁爬到树枝上再把蚂蚁吃掉。这就是一个制作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以各种工具的使用来作为人类有没有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也不够妥当。

区分原始人和文明人的标志,应该是会不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谓农业生产,就是通过劳动来创造可供自己消费的食物,比如培育种植农作物、驯化野生动物来饲养然后杀掉吃肉。不从事农业生产,只会捕猎或者采摘野果为生的人只能是原始人,跟野兽差别不大。野兽也会捕猎,狼群还会高度协作的捕猎;猴子靠采摘为生,还能形成规模庞大的猴群组织,内部存在稳定的等级和分工。但没有任何野兽会从事生产活动。只会狩猎、采摘,不会耕作、养殖的原始人跟狼群、猴群相比,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只是协作程度更高而已。只有学会了从事生产活动,人类才跟其它动物有了根本性的区别,也才可以创造出足够多的剩余食物来供养一些完全脱离农业生产的人,去从事政府管理、去发明文字、制造青铜玉器、研究科学和艺术等等。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迈入文明社会的根基。

从农业生产活动开始,人类就从原始人变成了文明人,历史研究就进入了人文历史学的范畴,古人类学、古生物学都还会发挥一些作用,但不再是主要的了。我们就主要是通过文物和史料来学习历史,而不是通过古生物化石和古人类骨骼来研究历史。

中国地区的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应该是全世界最早的之一。这个时间点大概是在距今一万两千年至一万八千年前。在今天中国湖南南部的玉蟾岩这个地方,考古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种植水稻遗存,年代约为距今一万两千年到一万八千年。这种水稻不是野生稻,经过人工培育改良,足以证明农业生产活动的出现。[1]

中华文明史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至距今一万两千年至一万八千年之间。

科学与考古里边中华文明的源头明确了,接下来再来看神话与传说里的中华文明之源,并努力寻找它们之间的交集。

中华民族的神话故事,可以从盘古开天辟地说起。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华文明中世界观的起点。

最开始,宇宙一片混沌,没有光明和黑暗,也没有太阳和星辰,盘古拿着一把巨大的斧头,把混沌劈成两半,轻盈的物质上升成了天,沉重的物质下降成了地。后来,他又觉得这个一分为二的世界还是太枯燥乏味,就挖出自己的眼睛,变成太阳和月亮,献出自己的鲜血,变成大海和河流,把肌肉变成土壤、把骨头变成大山。盘古牺牲自己,把一个无聊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

有人说了,盘古开天辟地那是神话,古人瞎编的,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要这样想:关于世界起源的故事那么多,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故事。西方古人就相信《圣经》里边说的,世界是上帝在七天之内创造的,最后一天创造了人。日本古人就相信什么世界是他们的天和大神创造的。为什么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传承到今天,被最广泛传播的,是盘古开天辟地?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不编个其他别的什么故事来讲呢?中国历史上,肯定出现过很多很多关于谁创造了世界的故事。这些故事一代一代的被讲下来,经过几千年,大部分都被遗忘了,盘古的故事保留了下来,存在的时间最长、流传的范围最广。这是为什么?或者说,这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文化特征?这就是盘古神话的意义所在。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跟西方基督教讲的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它们最大的区别是:盘古在创造世界以后,死了。

西方的上帝,依靠神力创造世界,啥都没牺牲,创造了世界之后也没有死,而是变成了世界的最高神,永远统治这个世界。全世界的生物包括人类,都要信仰上帝敬奉上帝,谁不供奉上帝,他就让谁下地狱,还要拿雷去劈它、拿火烧他、制造大洪水淹死他全家。总之,中华民族的创世神盘古是一个英雄;《圣经》里边的上帝是个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就像一个暴君,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贪得无厌、穷凶极恶的混蛋,跟魔鬼也没啥区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就是敬仰为国为民做出牺牲的英雄,鄙视那些居功自傲、躺在功劳簿上作威作福的家伙。上帝这种做法,就是被中国人鄙视的典型。中国神话传说里边,天庭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基本都是昏庸无能的形象。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发展下来,选择了盘古而不是上帝或者玉皇大帝作为创世神,是中华文明的根本特征导致的。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是人创造了神,不是神创造了人。我们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就创造了什么样的神。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看,盘古开天辟地以后,我们中国的传说就是女娲造人。在中国人眼里,人是一位伟大的女性神创造的,带着强烈的母性光辉。我们中国人来到世界上,首先就要感谢母亲、感谢女性的付出。这非常的有人情味。再看《圣经》里边人是怎么来的?还是上帝创造的,先创造男人,叫亚当,再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女人,叫夏娃。女人天生就比男人低一等,是男性的附庸。而且女人还会引诱男人学坏,诱惑他偷吃上帝的苹果,结果被发现了,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到世界上去受苦。所以人一来到世界上,就有原罪。我们中国人就不讲这一套:我爹生父母养的,凭劳动吃饭、凭良心做事,凭什么说我有什么“原罪”?这是一种人格侮辱。我有没有做错过事情?做过。有没有个人的欲望?肯定有。但做错事不等于犯罪。没有杀人放火奸淫掳掠,知错能改,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不去危害社会还给社会做贡献,我们就绝不应该承认自己有“罪”,还是什么“原罪”。要说人天生欠父母的那是对的,非要说人人都天生就欠上帝的、要赎罪,从中华文化的角度来看就是胡说八道,完全不可接受。

女性神女娲不仅创造了人,还干了一件大事:天破了一个窟窿,她找来了很多岩石给烧化了炼成岩浆去补天,继续勤勤恳恳的为人民服务。这些事情干完以后她就归隐了、消失了,也没有去当女上帝,没有说谁不尊重她、不信仰她就杀人全家。

中国人崇拜盘古式的勇于牺牲的英雄,也崇拜女娲这种干实事不求回报的人物。

——我们读历史不能光看故事,要能看懂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尤其是要善于比较,很多事情只有做对比,才能看出它与众不同的方面。

盘古和女娲,一个创世一个造人,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两大神话始祖。这两位大神把世界和中国人创造出来之后,一个死了、一个归隐,接下来就是“三皇五帝”出场了。盘古和女娲,是神话;三皇五帝,是传说。传说和神话不一样,神话是完全虚构的,没有对应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只有文化含义;传说不是完全虚构的,背后有一些真人真事,只是由于缺乏可靠的文字记录,经过几千年口耳相传,真实与虚构的故事混杂在一起了,难以把它们分开。

“三皇”是哪三皇呢?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主要包括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等,从中挑三个出来就是三皇。在古代传说里边,皇和帝都不是指的人,是神仙。皇是天上直接派下来的神仙,帝是人间的英雄死后升天的神仙。“帝”字来源于“禘”。“禘”是夏商周时代祭祀远古君主的祭礼,必须是祖宗级别的君主才能享受,一般的君主都不行。后来逐渐演变,去掉礼字旁,用作对伟大君主的尊称。“皇帝”二字变成活着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是秦始皇发明的。秦始皇之前的中国人,是把上古传说中那些帮助人类人工取火、制造房屋、制定社会和国家制度的人,当成是天上派下来帮助我们的神仙,这才是三皇的原本含义。

燧人氏,就是天下派下来教人类人工取火的神仙。原始人类最先学会用火,是打雷引起森林大火,他们把火种保存下来,把木头点燃了用灰盖起来,需要的时候再引燃··。后来,有人发现,将燧石跟铁矿石碰撞可以产生火花,就可以实现人工取火。最先发明这个技术的人,就是燧人氏。

以此类推,有巢氏,就是最先发明建造房屋的。伏羲氏,就是最先确定家庭婚姻制度的人。神农氏,就是最先发明农业耕作的人。

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在传说中都是神仙下凡。但他们背后都有真实的历史可以对应。像人工取火、建造房屋这些事,肯定会有人第一个干。氏这个字,在上古社会还有一个意思,就是部落,也被称为氏族。燧人氏的传说,对应的不是具体某一个人,理解为最先学会人工取火的上古氏族就更合适;有巢氏,就是最先学会建造房屋的氏族;神农氏,就是最先学会种植农作物的氏族。这样理解上古传说,就能更好的与科学的考古发现对应起来。

———————————————————–


[1]张文绪,袁家荣.湖南道县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初步研究[J.作物学报,1998,(4)。距今一万两千年为稻作标本碳14测年所获得的数据,当为年代下限。日本学者安田喜宪根据陶片等其它考古发现间接推断,玉蟾岩古人稻作时间最早可能为一万七千年前。刘志一在《稻作农业起源新证》中综合各方研究,认为玉蟾岩稻作的最早起源为距今一万八千年左右,以此结论作为稻作起源的年代上限。

 

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的传说,现在还难以通过考古与具体的人或氏族对应。能够跟考古证据和权威史料对应的比较好的,是神农氏。在上古传说中,神农氏出现的时间也比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更晚,反映了人类社会先发明人工取火、建造住所、组建家庭,然后才培育农作物、从事农业耕作的发展顺序。

中国有准确文献记录的历史,要从西周开始。《史记·周本纪》里边记录说:“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周王朝的开国帝王周武王,找到了神农氏的后人,为了纪念神农氏的功绩,把他们分封到了焦国。焦国具体地方在哪里,现在说不清楚。但周武王分封神农后人这件事是史实。通过分封,神农的传说跟可靠的历史事实直接挂钩了,西周建国的时候,还能找到神农氏的后代。

传说中的神农,是一位发明了农业耕作的神仙。从考古上进行对应,就应该是最早从事农业耕作的中华古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种植,是从湖南玉蟾岩人工栽培水稻开始的,距今在大约距今一万两千年至一万八千年前。这一时期,两湖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昼夜温差也大,适宜于农业发展。湖南玉蟾岩地区的原始人就慢慢的掌握了栽培水稻的技术。

玉蟾岩古人,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神农”。

此后,水稻的人工栽培技术就以湖南南部为起点,向四面八方传播,传遍了中华大地。其中比较重要的传播路线有两条,一条向东、一条向北。向北的这一支,通过湖北进入河南中原地区,被后世传说以炎帝的名义记录并流传了下来。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这个称谓里边,就包含了中国人是神农后裔的意思。向东的一支,沿着长江及其支流往长江下游传播,通过江西进入浙江,在历史传说中长期默默无闻,一直到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考古学家们几十年的辛苦努力,才被发掘了出来,并震惊了世界。

我们先讲往东的这一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考古学家在江西上饶的仙人洞遗址,发现了距今大概一万年前的栽培水稻标本[1]。仙人洞在玉蟾岩以东八百公里,水稻栽培时间比玉蟾岩晚了几千年,应该是玉蟾岩传播过去的。

仙人洞稻作文化又分为两支。一支北进中原,在其北方约八百公里的河南贾湖和裴李岗,发现了距今约八千年的人工栽培水稻硅化标本。在贾湖遗址出土的一些动物骨头上,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类文字刻画符号,有可能是甲骨文的前身。从贾湖裴李岗再往后,中原华北地区发展出来了分布极广的大汶口文化,然后衍生出山东龙山文化,成为了上古东夷氏族的起源。

另一支沿长江继续往下游传播。在仙人洞往东三百多公里的浙江浦江县的上山地区,约距今九千年前,也出现了人工栽培稻。进入浙江以后,水稻种植技术遍地开花,距今约7000年前,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古人、嘉兴的马家浜古人都掌握了比较成熟的水稻栽培技术。[2]马家浜文化继续传播发展,终于在距今五千年多前,在长江下游以南和钱塘江以北的平原上,催生了辉煌的良渚文明。

良渚文明是典型的稻作文明,它的主要农业生产活动就是种植水稻。基于水稻的种植,良渚古人建立了规模庞大的古城,城墙内的面积有大约300万平米。这座古城跟中国西北地区的南佐古城,并列为五千年以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百万平米级古城。中东地区的耶利哥古城也是五千年以前的,但面积只有4万平米,跟良渚和南佐比起来连十分之一的大小都不到。

良渚的300万平米是城墙内面积,在城墙外还有一层低一点的坝体,与周围的水系配合形成了一个外城军事防御系统。如果把外城面积也算进来,整个良渚古城的面积就会达到惊人的600万平米,这是人类在距今四千年以前所建立的面积最大的古城,其规模要到一千五百年以后才会被郑州商城超过。

良渚古城里边有宫殿区,供贵族居住,还有手工业聚集区,代表王权的高等级墓地和玉钺也被发掘了出来,社会等级和大规模的社会分工已经出现。这些都说明良渚古人已经建立起了区域性王权国家,居住在古城里边的贵族们统治着长江和钱塘江下游平原的广大区域,而且跟周边许多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

在良渚古城外边,发现了五千年以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水坝系统,工程土方量260万立方米,相当惊人。良渚最有代表性的出土文物是玉器,数量巨大、种类繁多,而且雕工非常精美。玉器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代表,在中华文明圈的诸多上古遗址中,从岭南到漠北,从黄河上游到长江下游,都大量出现玉器,形状、花纹、工艺都有很多相通之处。而在中华文明圈以外的地区,就很少能看到这些玉器。玉器也就成了中华文明圈的重要标志。良渚的玉器,代表了五千年前中华玉器的最高水准。

总之,不管从城市规模、社会等级、社会分工还是工艺水准来看,良渚都是当时全世界最发达的文明之一。我们常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在良渚古城发掘出来之前,很多人不相信,说是吹牛皮——甲骨文的历史才三千多年,怎么能说有五千年文明史?这个五千年的说法,原本是根据传世文献的记录,把神农、黄帝的活动历史都算进来的。良渚古城的考古发掘,证明我们根据文献记录推断的五千年文明史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还极有可能是低估了而不是高估了中华文明的长度。良渚古城所代表的文明高度,至少要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才可能达到。中华文明史远远不止五千年,五千年那是我们基于谦虚保守的态度所做的估计。

玉蟾岩的神农稻作文明往长江下游发展的势头,到良渚就到顶峰了。良渚古城在距今四千多年前被毁灭,良渚文明也随之衰落。关于良渚文明,上古史料中几乎很难找到它的身影。

良渚古城被毁灭的时间大概是距今4500年前,这跟我们根据古文献推断的黄帝称霸中原的时间基本一致。它可能是被黄帝、或者黄帝的后人所征服,也可能是由于洪水气候等环境变换而自然衰落。

玉蟾岩神农氏的另外一支选择了北上。

考古学家们在玉蟾岩北方的彭头山八十垱地区,发现了距今大约八九千年前的稻作遗存。[3]在彭头上附近的城头山,发现了距今大概6500年左右的稻田,是历史上最早的稻田之一[4]。水稻种植业成了当地先民们的主要生产活动。城头山遗址还出现了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古代城镇。这个城镇有三万平米,被大型壕沟、土围和天然河道所包围,用于军事防御。[5]在古代,城就是国,“国”这个字就是被包围的区域的意思。而且,彭头山和城头山所在的地方现在叫澧县,旁边有条河古代叫澧水,澧县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醴就是用稻谷发酵的甜米酒。最先发现稻田的地方,也最早出现米酒,可谓顺理成章。澧县、澧水的古代地名,也跟稻米密切相关。城头山区域应该是稻作文化北上的一个关键地点,上古时期曾经是中国稻作文明的一大中心。

神农稻作技术从彭头山继续往北迁徙,进入了今天的湖北地区。在湖北秭归和宜都,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大约八千年前的城背溪稻作文化遗址。城背溪北边大概两百公里,就是著名的神农架原始森林。这个神秘的地方,从古至今一直用神农的名字命名,根据传说,它名字的来由就是神农曾经在这里的大山里边架过梯子。

城背溪文化出现之后,又过了大约一千年,也就是距今七千年左右,稻作技术传入陕西地区。在城背溪西北约六百公里的汉中李家村,发现了距今稻作遗存。汉中是汉江中上游平原,自古就是四川和江汉地区进入关中平原的枢纽,距离关中平原只有一步之遥。但李家村文化并没有继续往北发展,而是在七千年前被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所取代——这一文化类型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氏族密切相关。仰韶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碰撞交流,产生了中原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就是夏文化的直接来源了。

李家村之后又过了两千年,也就是在距今五千年左右,跟良渚文明差不多的时间,在位于李家村汉江段下游的丹江口一带,屈家岭和石家河这两个地方,长江中上游神农稻作文明终于发展到了顶峰。其中石家河还要晚一些,发展程度又更高一筹。它不仅拥有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而且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了。良渚也是石器时代没有用上青铜,石家河不仅用上了青铜,而且玉器雕刻水平也比良渚成熟,可以说是全面超越了良渚文明。当然,它的鼎盛时期也比良渚要晚上几百年。

石家河文化的特点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镇群,中心古城的面积是120万平米,护城环壕内的面积大约180万平米。在它周围约8平方公里范围内,紧密环绕着二三十个比较小的城镇化聚落,形成一个具有密切关系的城镇聚落群体。这显示出它是一个势力相当大的部落联盟组织[6]。它不仅直接统治该聚落群体中的各个城镇聚落,而且至少还控制了方圆150公里左右的六十多个其它聚落[7]。石家河古城就是当时整个江汉平原的统治中心。这也就标志着在跟良渚差不多的时期,长江中游也形成了一个早期的区域性王权国家。江汉平原交通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是四方贸易往来的关键枢纽。石家河聚落群,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集市型聚落形态,周边大大小小的城镇聚落围绕着一个中心城市,显然非常方便定期举办集市。

那么,屈家岭石家河文化遗址的主人是谁呢?有人认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炎帝。

炎帝在很多古籍里边被认为跟神农是一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肯定的说,神农不可能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最早发明农业耕作技术的上古氏族的人格化形象。从玉蟾岩古人到仙人洞古人到良渚古人,从彭头山古人到城背溪古人到石家河古人,他们都属于神农一脉。炎帝也不大可能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炎帝氏族的代表。

石家河遗址存续的时间比较晚,不大可能是炎帝氏族。它应该是炎帝氏族北上以后,留在本地的居民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建设起来的。它对应的不是炎帝,而是史书中记载的“三苗”,在炎黄之后数百年才被大禹南下征服。

稍早一些的屈家岭文化主人则确实很可能确实与炎帝氏族有关。屈家岭文化继承了兴起于湖南的稻作文化,作为神农一脉是没有问题的。它是神农稻作文明北上进入中原的重要枢纽,而中原地区的传说将炎帝认定为发明农业耕作的神农氏,可能也就因此而来。古籍中多有炎帝“起于烈山” 的说法,或者认为炎帝就是烈山氏、历山氏。烈山就是今天湖北随州的历山,距离石家河遗址和屈家岭遗址只有大约150公里。

最新的考古研究证实 “(炎帝氏族的祖先)在屈家岭文化时代早期,由今湖北随州市历山,沿汉水迁至今陕西渭水中上游一带”[8]。《国语》中说“炎帝以姜水成”,后世学者根据文献推断,姜水是今天渭河中上游的某条支流。考古发现与文献记录一致。

此外,“河南禹县谷水河第三期,以及郑州大河村第四期文化遗存中,分别出土有双腹豆、高领圈足壶、高圈足杯、盆形瓦足鼎等,与屈家岭文化的器形相同或近似,显然是屈家岭文化影响的结果。在陕西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中,存在与屈家岭相同的喇叭红衣小陶杯、圆底罐形鼎等相似的器物,反映了二者相互间的联系。”[9]

也就是说,南方神农文明的势力确实在炎黄时代之前就扩张进入了中原和关中地区。炎帝氏族应该是从江汉平原北上,进入关中平原,和黄帝氏族爆发了战争,并最终结成了炎黄同盟。

诸多古籍记载,炎帝死了以后,葬于长沙。长沙是今天湖南省的省会,古代所称的长沙范围更广一些,一般认为炎帝埋葬的地点在今天长沙南边的株洲市炎陵县,距离玉蟾岩遗址只有三百来公里。这样看来,炎帝氏族应该确实和发源于湖南南部的稻作文明存在密切的联系,根据古老的风俗,其首领去世以后还要回到本氏族最初的发源地埋葬。

在南方神农稻作文明往东往北传播的同时,我国北方地区的“神农”们也在忙着培育其他粮食品种。

大约七八千年前,我国西北地区黄河上游的先民们,掌握了稷(ji,四声)的人工栽培技术。[10] 同一时期,位于黄河下游、华北平原地区的先民们掌握了人工栽培粟(su,四声)的技术。[11]

粟和稷都是古代的一种粮食作物。稷有时又被称为黍(shu,三声),它跟粟都是金黄色的米粒,稷的颗粒更大一点,粟的颜色更黄一些,跟今天我们常吃的小米看起来比较类似。我们中国人常说“”五谷丰登,用来描述丰收,五谷就是稻、粟、稷、麦和菽(豆)。除麦子外,其它都是原产自中国。[12]

从时间先后来看,南方玉蟾岩和仙人洞古人培育水稻的时间最早,领先北方数千年,是最古老的“神农”。稷和粟的培育可能是西北和华北地区的先民们独立培育的,也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南方水稻培育技术的影响。

至少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从北方的黄河流域到南方的长江流域,以及它们中间的淮河流域,中华文明的主体范围内,已经全面实现了农耕化。中华文明全面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

农业耕作比捕猎和采集可以获得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口,中华大地上也因此呈现出一片空前的繁荣景象。无数大大小小的原始氏族部落开始扩张地盘,氏族间的贸易与战争变得频繁。其中,位于中华大地中心位置的河洛平原——也就是中原地区——受益最大。在今天洛阳以西大约120公里处的三门峡地区,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广域影响力的文化——庙底沟文化,将中华文明带入了文化共同体时代。

庙底沟文化在考古学上被归为仰韶文化的一个类型,又叫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是我国上古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主要影响范围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河南西部等地。它的考古文化特征是带有彩色条纹的陶器。其中,陕西半坡村发现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是比较早的一种。庙底沟文化也主要是从半坡类型发展而来,产生了花瓣纹彩陶盆等几种很有特点的新型陶器。考古学家根据这些特色陶器的传播,发现从距今六千年开始,中华大地上经历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庙底沟化”过程。

汉风网网站提示: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目前系统支持用户名为字母形式、拼音形式。
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此费用为支持汉风网服务器带宽以及编辑人员相关费用。谢谢老友您的支持。如果有疑问,请加微信联系我们,我们第一时间解决。



此处已为本篇文章末尾。如果出现付费按钮,汉风网网站对非会员老友提示:
请您放心购买,如果您支付打不开的话,请联系我们微信客服,(微信号:hanfengkefu007 免验证),五分钟内发您全文
联系客服办法请点击网站地址http://hanfeng1918.com/baijia/92855.html
建议老友们升级会员,升级会员后,可以全部阅览。如果不会操作升级会员,请加汉风网客服微信,我们后台给您添加。
请老友们一定点击“立即购买 或 升级vip”按钮进行购买,因服务器反应慢点击购买后大概需要8秒左右,(如果等待8秒没有反应,可以再次点击一下)会跳转到支付页面。购买成功后才可以查看到剩余内容,购买成功后如果遇到服务器没有反应则请等待一会刷新(如果还是看不了,请再次刷新一下),或重新打开本篇文章,因技术原因请老友们尽量在半个小时内阅读完,超过时限会需要重新购买。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李晓鹏博士:从神农到秦始皇的一万年(1、2、3)|2022-11-2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