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好像造出大批量低成本同时质量合格的子弹挺容易似的。
子弹的技术含量确实不算是很高,零件也少,需要的工业体系也谈不上庞大,然而也不是印度这样的国家能大批量制造的。良品率是一个翻不过去的坎,子弹对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背后体现的是严谨的工业化质量管理体系,这恰恰就是印度人最缺乏的。
大多数子弹的结构非常简单,说白了就是由底火、弹壳、发射药、子弹头组成的,就4个部件。然而这区区4个部件,每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真正能够全部自行制造,成本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质量可靠的国家,全世界也并没有多少个。
下面我们就抛开设计方面的问题,只谈工艺,看看印度就算是“抄袭、山寨”,能不能造出合格的子弹。
首先说底火。底火的作用是在击针撞击下发火,点燃发射药。
这是一枚18.4毫米口径多功能弹的弹壳,可以看到,弹壳底部有两个小孔。底火点燃以后的燃气就是从这两个小孔里来到药室,用高温冲击波引燃发射药。
底火这种起到引燃引爆作用的东西,我们一般叫“火工品”。火工品是非常考验可靠性的一种东西,试想一下你面前突然冒出来一个敌人,你拔枪就射,保命的时候可不能含糊。这个时候火工品不可靠,它特么的不发火,你看是不是就十分尴尬了。
然而底火是个很小的东西,火帽直径不过几个毫米,一般是由铜合金制成的,包裹雷汞等在撞击下敏感的发火物质。这么细小的东西要做到很好的良品率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一方面要保证存储的时候不会自己炸了,一方面又要它在需要工作的时候能够产生足够的高温高压燃气,对它的一致性要求是很高的。品质稍有差异,几十上百万发弹药放在一个仓库里,只要有一个不稳定就是惊天动地的事情。在战场上,一致性不高的弹药是非常打击士气的事情,你不知道你手里的枪响不响,这仗还怎么打?
然后是弹壳。
大家印象里,弹壳无非是一个壳子,好多人还有小时候玩儿弹壳的经历,觉得这东西不过如此。其实弹壳的技术含量也不低,大体上分为壳体工艺、表面处理两个方面谈弹壳的制造。
我们都见过一些古老的前装炮。
可以看出来,这个炮管并不是一根管子,而是一个有底的筒。而现代枪支的枪管可是一根名副其实的管子,是没有底的。没有底的东西,火药在里面爆炸的话,火药气体是往两头跑的,这样肯定会把枪手炸得满脸黑。
不是每个人都是汤姆猫,多被炸几次谁都受不了。
事实上在枪支闭锁以后,弹壳充当了枪管的底部,把一根管子变成了一个筒,弹壳与枪管承受的压力是一样的。弹壳前端大部分在枪管里,底部被枪机顶住,确实自身承受的压力并不算很大,但是也并不小。弹壳材料稍有瑕疵、弹壳加工稍有差池,就会发生炸膛事故,炸枪手满脸黑那是小事儿一桩。
子弹发射出去以后,枪机还要把弹壳抽出来抛出去,这就涉及到弹壳表面处理工艺了。刚才说了,弹壳在发射的时候是要贴在枪管上的,这个压力非常大,表面要是不处理的话,很有可能就“粘”在枪管上撕不下来了。一次战斗中一把枪发射几十上百发子弹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如果每次都“粘”那么点什么东西上去,这把枪就得报废。所以在弹壳的表面是经过了处理的,有的是刷漆,有的是镀铜。比如我国使用的56式7.62毫米子弹弹壳是镀铜,95式5.8毫米子弹是刷漆,弹药发射以后不会在枪管底部留下残留物。不要以为那个漆是你家里家具上面的漆,实际上这个漆,你用钢丝刷、砂轮都很难弄下来,名副其实的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