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网上同时注意到两条新闻:
1、辽宁省委书记 郝鹏:向破坏辽宁营商环境“宣战”
在辽阳市政务服务中心,郝鹏走到公安综合服务、交通运输、企业开办等多个办事窗口,了解业务办理、提升服务等工作,实地调研营商环境改善情况,深入了解市场主体和群众的切身感受。他随机与前来办理业务的企业人员和群众攀谈交流,仔细询问企业注册和变更登记等办理业务时长、服务效率质量等情况。郝鹏说,优化营商环境是“牛鼻子”,牵一发动全身。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好发展“软环境”,不断提升市场主体和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进一步树形象、稳预期,聚人气、增活力。
2、海南:民营企业家涉案人员能不捕的不捕
日前,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要营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开展涉民营企业案件立案监督和羁押必要性审查专项行动,甄别纠正侵犯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案件。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对民营企业家涉案人员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诉的不诉、能不判实刑的不判实刑,能不继续羁押的及时予以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
这两条都是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而实施的软环境建设措施,对于第一条,大家都可以理解和支持。但是对于第二条,有些人又开始钻牛角尖了,认为这是破坏法治、讨好资本的行为,甚至开始上纲上线……
这种事,我们20年前就做了。
博主所在的城市江苏省淮安市(原来叫淮阴市),二十年前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城市,在苏北也是倒数。市领导班子也很努力,但是经济就是上不去。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对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吃拿卡要现象严重。工作中思想观念保守,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招商引资很难。在本地的企业,大部分到最后被折腾死了,基本活不过三年。外来的企业更简单,招来后关门打狗,以至于后来外商听到淮阴两个字都头皮发麻,表示坚决不去。
东北现在的营商环境和我们二十年前差不多,不少投资商被瓮中捉鳖,投资血本无归。经济发展不起来,人口就会外流。一旦人口大量外流,经济发展更是困难,这就变成恶性循环了。
进入新世纪,我们这里来了新的市委书记,开始了大刀阔斧改革。他发现本地经济建设软环境很有问题,于是开始大力开展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作为参与者和经历者,下面我可以讲点具体故事给大家听听。先说说结果,2000年的时候,淮阴市的GDP是300亿,现在的GDP是4500亿,增长了15倍。江苏是全国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淮安市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前一百强之内。
我们这里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是2001年开始的,我当时在市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做记者(栏目俗称本市“小焦点访谈”),被抽调到“软建办”配合宣传和督查。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天天出去明查暗访,为了工作需要,领导还发给了我一张很牛叉的证件。有了这张证,我在全市任何部门采访都畅行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