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印闲生:莫斯科风云录|2023-05-02

1952年10月,苏共召开“十九大”。

会前大家并不觉得这次大会能够带来多大的影响,毕竟斯大林在那。

然而谁都不曾想到,仅仅在几个月后斯大林就突然逝世,莫斯科迅速笼罩在不确定的乌云之中。

图片

1952年是二战后苏共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25人的主席团、9人的主席团执行局。

执行局9人分别是:

斯大林(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

贝利亚(部会副主席、内务部长)

布尔加宁(部会副主席、国防部长)

伏罗希洛夫(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卡冈诺维奇(部会副主席)

马林科夫(书记处书记、部会副主席)

别尔乌辛(部会副主席)

萨布罗夫(部会副主席、计委主席)

赫鲁晓夫(书记处书记、莫斯科书记)

首先做一下名词解释。

苏联的“部长会议”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部长会议主席即苏联总理。

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是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由老资格伏罗希洛夫担任。

书记处容易理解,负责苏共中央的日常工作,是党务核心部门。

在9人的主席团执行局之上还有一个重要的非正式机构——“五人小组”,他们分别是:斯大林(1)、贝利亚(2)、布尔加宁(3)、马林科夫(6)和赫鲁晓夫(9)。

上面9个人的名字,熟悉苏联历史的朋友多少都看着有些眼熟,除了别尔乌辛和萨布罗夫。

没关系,这俩人虽然给了一个头衔,但实际上分量比较轻。

别尔乌辛是一个年轻的技术性官员,担任过苏联化工部部长、电力部部长等职;萨布罗夫是一个年轻的经济官员,长期在苏联国家计委任职。

他们的职位虽然在日常国民经济中很重要,但真到政治角力的时候其实上不了台面。

还有一位比较酱油的是部会副主席卡冈诺维奇,他是赫鲁晓夫的老领导和伯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卡冈诺维奇担任乌克兰第一书记时,曾重点提拔初出茅庐的赫鲁晓夫。

最后一位参与度较低的是伏罗希洛夫。

三十年代苏联五大元帅被斯大林干掉了仨,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由于威胁不大,侥幸捡得一命,二人从此走上浑浑噩噩的“孙连成路线”,很少过问政事。

以上这四位同志,就是9人主席团执行局中没有进入“五人小组”的那四位。

图片

斯大林和伏罗希洛夫

斯大林晚年谋划的“接班人方案”中,两位呼之欲出的人选是贝利亚和马林科夫——这两人的关系于公于私都一直不错。

按照斯大林的规划,马林科夫主要走“党务路线”和“行政路线”,接第一书记和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

贝利亚继续走他的“强力路线”,执掌内务部、核武库并负责节制军方(已挂苏联元帅衔)。

那赫鲁晓夫是一个怎样的定位呢?

他的角色更像是斯大林用进京的封疆大吏来平衡莫斯科的贝利亚、马林科夫等人。

简而言之,斯大林时代的权力架构与《俄罗斯的未来》一篇中提到的普京时期类似——重权力稳固,轻权力转移。

1949年,赫鲁晓夫从乌克兰第一书记的岗位上调到莫斯科。

乌克兰在苏联国内的地位非常高,其一把手通常会高配苏共局委。

赫鲁晓夫进京后立刻获得重用,先是平调任莫斯科第一书记,进而在1952年步入核心领导层,以主席团执行局成员的身份兼管书记处,并保留苏联首都莫斯科一把手的职位。

上面提到贝利亚和马林科夫是一条阵线的,那么刚到莫斯科不久的赫鲁晓夫又会与谁结盟呢?

赫氏最亲密的盟友,是“五人小组”中剩下的那一位——苏联元帅、国防部长布尔加宁。

图片

赫鲁晓夫和斯大林,那时赫氏还有头发

1953年3月1日,斯大林出现严重的中风,“五人小组”的其他四位成员轮流值班守在斯大林身边。

斯大林晚年不相信医生,也很少参加会议,习惯于将“五人小组”的其他四位召集到自己的别墅,在家里处理军国大事。

斯大林从中风到去世仅用了五天的时间,按照赫鲁晓夫等人后来的回忆,这五天中对斯大林本人的医疗治疗很有限。

待到四人达成权力分配协议,精通克里姆林宫政治学的御医们便正式宣布斯大林逝世。

斯大林去世后,“五人小组”变成了“四人小组”——贝利亚+马林科夫VS赫鲁晓夫+布尔加宁。

说“2:2”有一点言过其实,真实局面更像是“大小王VS两二”,根本没法打。

贝利亚作为二号人物,在斯大林时代长期执掌苏联国家内务部(强势情报机关),手握核武库,权势熏天。

马林科夫作为党政接班人,地位也明显高过赫鲁晓夫。

在这种形势下,赫鲁晓夫要做的事情变得非常简单——不露声色拉拢“小王”马林科夫,以形成“小王+两二VS大王”的优势局面。

马林科夫是斯大林晚年的秘书长,这个人有一点书呆子气,身上有很多今天看起来迂腐或者说超前的观念。

比如:马林科夫默许赫鲁晓夫分享了他的党权,他自己出任部长会议主席(总理),负责行政,把第一书记的职位让给了赫鲁晓夫,至少没有跟赫氏争。

据说是因为马林科夫比较推崇集体领导,不希望权力再像斯大林时代那样集中。

另外,马林科夫还对外表示“核武会导致世界毁灭”,反对继续制造核武器并寻求与美国的和解之道——这些想法显然与苏联军方强硬派格格不入。

不过这些问题暂时还没有成为矛盾的焦点,因为真正的焦点人物并不是马林科夫,而是贝利亚。

图片

怀抱斯大林女儿的贝利亚。左后方叼烟斗者为斯大林

和斯大林一样,大名鼎鼎的贝利亚也是格鲁吉亚人;斯大林去世后,贝利亚有一种“天下在手”的感觉。

或许是斯大林在世时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太久,当紧箍咒卸掉后,贝利亚迅速脱掉自己伪装了多年的外衣,走上放飞自我的道路。

他在苏联一系列的大政方针中表露出大胆的自由化倾向。

比如:对东德内乱听之任之,酝酿和美国合作使东西德合并成一个中立德国,并称之为外交政策的“去布尔什维克化”。

再比如:终止对苏联内各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化政策,恢复本民族语言的地位。

贝利亚甚至良心发现,大赦了一百二十万犯人,震惊全苏联。

在当时苏联国内革命意识尚十分高涨的情况下,贝利亚的这些做法被认为是“投降主义”“主张对美屈服”。

如果说公共政策变更大家还勉强可以忍受,那么贝利亚大肆揽权的做法则遭到了更多同僚的嫉恨。

斯大林逝世当天,贝利亚即主导把苏联国家安全部和苏联内务部合并成一个部——内务部。

之后,他提交一系列草案给苏共中央主席团,不断扩充内务部的职权。

贝利亚甚至把边防警戒的职责也划给了他管辖的内务部,以至于在其倒台后赫鲁晓夫等人不得不再把内务部拆分;像大名鼎鼎的克格勃,就是贝利亚时期内务部的情报部门分离出来的。

贝利亚的跋扈导致赫鲁晓夫组织的“反贝联盟”迅速成型,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马林科夫的倒戈。

图片

1949年12月,斯大林(右一)、莫洛托夫(右二)和马林科夫(左二卷发)参加庆祝斯大林七十大寿的群众活动

当时马林科夫为部长会议主席,贝利亚为第一副主席兼内务部长。

还有另外三位副主席,依次为兼任外交部长的莫洛托夫,兼任国防部长的布尔加宁和专职的卡冈诺维奇。

在经过周详的布置后,赫鲁晓夫等人最终确定了“诱捕贝利亚”的方案。

由于担心贝利亚耳目众多,他们没敢用克里姆林宫的卫兵,而是让朱可夫秘调了一部卫兵。

二战后,曾经立下赫赫战功、在军方有着巨大威望的朱可夫长期被贬在外,贝利亚甚至一度撺掇斯大林办掉朱可夫。

尽管斯大林没有同意,但二人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五十年代初,朱可夫在乌拉尔山区干一个无足轻重的军区司令,直到斯大林死前不久,他才被急调回莫斯科。

关于是谁主导召回了朱可夫,一直众说纷纭,不过单就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朱可夫一回莫斯科便代表军方势力与赫鲁晓夫结盟,共同对抗贝利亚。

1953年6月26日上午,倒戈的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以召开部长会议主席团和中央委员会主席团联席会议的名义请贝利亚参会,朱可夫按照约定带领士兵们在外等候。

贝利亚刚进会议室,赫鲁晓夫便痛斥其为“混进党内的、投机钻营的野心家”。

贝利亚惊讶道:“怎么了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你怎么抓起我裤子里的虱子来了?”

之后,布尔加宁、莫洛托夫等大佬开始纷纷痛斥贝利亚。

而当贝利亚向马林科夫求救时,这位昔日的好友却扭过头去,避免和他产生目光接触。

贝利亚自知大事不妙,想和克里姆林宫卫队(归贝利亚指挥)求救;马林科夫则很快按下电铃,朱可夫带着一群军人冲进了,迅速将贝利亚控制住。

当天,苏联《真理报》发表《牢不可破的团结》社论,贝利亚就此倒台。

朱可夫因立下大功,被提名为苏联国防部长,重回权力巅峰。

图片

朱可夫是历史上唯二四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人,另外一个是“勋章收集者”勃列日涅夫。

贝利亚被拿下后,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暂时形成了“脆弱的同盟”——在苏共74年的历史进程中,这是一段罕见的集体领导时期。

不过,失去盟友贝利亚的马林科夫在与赫鲁晓夫的竞争中日渐吃力。

赫鲁晓夫通过翻一些陈年旧案,不断找马林科夫的麻烦。

事实来说,马林科夫的确不太干净,出道较晚的他本就是靠帮斯大林“反托”走上历史舞台的,后来贝利亚搞过的那些冤案多少也都有他在一旁敲边鼓。

1955年2月,马林科夫被迫辞去部长会议主席一职,降为部长会议副主席兼电力部长,成为一个“技术性官员”。

两年后的莫斯科政变中,马林科夫一度试图翻盘,可惜功败垂成。

最终他被赫鲁晓夫发配至哈萨克斯坦修水电厂,幸得善终。

图片

赫鲁晓夫真正成为苏联毫无争议的“一把手”是在1957年的莫斯科六月事变中,此时已斯大林去世后的第四年。

1956年的大会上,赫鲁晓夫以“秘密报告”的形式打开潘多拉魔盒,与“斯大林主义”的支持者们彻底翻脸。

此时赫氏倒像是成了几年前贝利亚那样的孤家寡人、众矢之的。

1957年6月18日,赫鲁晓夫的反对者们联合起来,在部长会议的场合下共同向其发难。

他们包括: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布尔加宁……

反对派占据着苏共主席团11人中的多数,形成了7:4的优势,希望在小范围内直接拿下赫鲁晓夫。

面对不利形势,赫鲁晓夫以破釜沉舟的姿态要求召开全会,把苏联最高层的分歧彻底公开化。

莫斯科的苏共中央委员们首先集结在克里姆林宫外。

与此同时,朱可夫调动国防部的喷气式飞机,日夜兼程把地处边区的中央委员们全部运到莫斯科,据说还有人坐着坦克奔赴首都。

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他们大都是苏联的新生代力量——来到莫斯科向老一代政治势力“宣战”。

一开始,克里姆林宫外聚集的苏共中央委员们只是要求主席团接见他们。

当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浩大,他们直接要求主席团十一人到他们聚集的斯维尔德洛夫大厅里去,向中央委员会报告目前发生的情况。

尽管莫洛托夫等人反复阻挠,但全会还是在6月22日顺利召开。

会上,支持赫鲁晓夫的委员占了大多数,反对派大败。

赫鲁晓夫最主要的三个对手——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被拿下,苏联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反党”集团就此诞生。

为了区别于斯大林时代杀杀杀的陋习,赫鲁晓夫把他们贬到了边疆区从事一些非领导岗位,并未加以人身伤害。

此后,赫鲁晓夫迅速将大权集于一身,苏联终于结束了斯大林死后的混沌时期,正式进入赫鲁晓夫时代。

图片

最后,我们说一下帮助赫鲁晓夫正大位的关键人物——朱可夫。

此次莫斯科六月事件中,朱可夫再次立下大功,不过此番等待他的却并不是加官进爵。

朱可夫在事件中表现出的强大影响力让赫鲁晓夫深深忌惮,万一这位元帅哪天想把我搞掉怎么办?

于是在1957年10月19日,趁朱可夫外访之际,赫鲁晓夫联合军方势力通过了一项谴责朱可夫的决议。

闻讯后的朱可夫立即返回莫斯科,可仍被撤销国防部长职务,就此隐退。

赫鲁晓夫晚年很凄凉,以写回忆录为生。

在逝世后简单的葬礼上,作为老朋友的朱可夫前来告别。

他对着这位爱恨交加的老上级的遗体说道:“老伙计,走好。”

赞(0)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印闲生:莫斯科风云录|2023-05-0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