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20年毛泽东就将湖南的发展方向选择在武汉而不是像诸葛亮、张国焘那样将自己的发展基地选择在西川,他在写给黎锦熙的《湖南建设问题条件》文章的结尾处就特别强调:“在最快期内,促进修竣粤汉铁路[1]之南线。”[2]1964年11月26日,毛泽东在听取西南三线工作汇报时用提问的形式表达了他对四川地缘政治考虑。他说: 国民党为什么修长江—都匀—贵阳那一条线,而不修川汉那一条线?是什么道理?川汉铁路[3],满清未修,就闹风潮,选的是北线。为什么当时要修川汉线?要找历史资料做比较,都要研究一下,做个比较。[4] 毛泽东提出的问题,其实是如何认识中国四川继而认识大西南的战略地位问题。清末外患四起,川汉铁路的方案可能反映清政府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从西南方向——如果联想“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难入川、八国联军入侵时慈禧避难至西安的经验——考虑战略后方的建设问题。鉴于四川盆地的封闭特点,川汉铁路方案还是消极防御,它只是为了解决苏洵所指出的“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5]的问题,但没有打通四川的国际联系,而没有国际援助,四川的大本营地位最终难以持久。1936年抗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的前夕,国民党决定修建可连接印度洋、有利于退至大西南后获得国际援助的湘黔铁路[6]。 ———— [1]粤汉铁路是京广铁路南段广州到武昌间的一条铁路旧称,全长1059.6公里,从1900年动工到1936年筑成。1936年9月1日首次通车,由广州黄沙出发,历时44小时抵达武昌徐家棚。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与北京到汉口的京汉铁路两路接轨,改称为京广铁路。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5页。 [3] 川汉铁路是清朝末年计划建设的一条铁路线,最初计划从成都起,经内江、重庆、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奉节、秭归、宜昌、至汉口,全长3 000公里。此条线最终未能全部建成,只建成了西段的成渝铁路。 [4]毛泽东:《在听取西南三线建设工作汇报时的讲话》(1964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下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6~277页。 [5]﹝宋﹞苏洵著:《权书》,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6] 湘黔铁路是连接湖南和贵州的重要干线铁路。早在1936年国民政府就与德国签订修建湘黔铁路的借款协定,并进行初测,后因抗战爆发被迫中止。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 年至1960年曾两次复建又两度停工,1970年9月再次复工,1972年10月建成通车,前后历时37年。该路的建成增加了西南地区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通道,缩短了云、贵、川三省到中南、华南、华东地区部分省市的距离。 |
张文木:毛泽东眼中的四川 |2023-06-05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张文木:毛泽东眼中的四川 |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