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系列的第二篇,
从另一个角度聊了红军长征,
下一篇应该是陕北。
前段时间聊了红军在江西的经济问题,今天接着往下聊,按照时间顺序,捋一下红军长征时期的经济问题。
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作报告,详细阐述了苏区的经济问题,后来这份报告被收录到《毛选·第一卷》,题目就叫《我们的经济政策》。
毛泽东在文章里开宗明义:
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
这段话可以说是苏区的经济指导理论,尤其是那句: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
一般来说,革命年代的核心是战争,粮食、财政和装备都要向战争倾斜,怎么能在抽调战争资源,用来改良民众生活呢?
这种削弱战争能力的做法,可从来没见过呀。
不要急,红军马上就让你见到了。
1934年4月底,红军在“广昌战役”中损失5000余人,遭遇惨重的失败,再加上蒋介石“碉堡战术”的围困,导致中央苏区不断缩小。
博古、李德为首的中央领导班子发现,想打赢“第五次反围剿”已经不可能,于是准备大规模战略撤退,到10月份开始长征,足足准备了半年之久。
5月5日,《斗争》杂志发表文章,号召大家“冲破敌人封锁线去恢复和创造新的苏区,扩大自己的队伍和创造新的红军”,这个口号相当于长征的预热。
短短半个月后,《斗争》杂志做为喉舌,直接发表了扩红的指示:
“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了5、6、7月扩大红军五万的计划。”要求地方和部队执行命令,完成突击扩红的任务。
以苏区的动员力度,扩红基本没什么问题。
到了7月7日,地方和部队便超额完成任务,扩红人数达到62269人,仅于都就有一万多人参加红军,红军恢复到10万人的规模。
有了人,还得有粮食。
中央在紧急扩红的同时,主要做了三件事来突击筹粮:
号召群众节省3升米,挤出75000担谷子,供应红军新战士和前线部队。
没收地主和富农的粮食65000担。
动员群众借给红军10万担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