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印度结束的G20峰会上,美国和印度宣布了“峰会最大成果”,那就是美国和印度牵头,将建设“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
“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包括加强航线建设以及新建联通印度与欧洲的铁路。
这条经济走廊包含陆地铁路与海运航线,同时美国宣称要把印度打造为新的制造业中心,因此这一经济走廊规划,被全世界看作“抄中国一带一路作业”,与中国竞争在中东与欧洲的经济影响力。
今年是我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十周年,在下个月即将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论坛上,全世界110多个国家都将派代表出席,这体现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全球超强影响力,同时说明一带一路战略也让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在过去十年与我们经济深度绑定。
这样的庞大影响力,这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不是美国的空头支票可以撼动的。
如今美国和印度联手,想抄中国一带一路的作业,我认为有“三大死穴”,注定美国和印度的图谋最终只会变成口嗨。
第一个死穴,是美国选举政治使得政策失去连续性。
从我国2013年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开始,美国十年来一直嫉妒的发疯。
过去十年,无论是奥巴马政府,还是接下来的特朗普政府,以及如今的拜登政府,都希望“打破一带一路影响力”,只是各自的计划“名称”不一样而已。
在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官员和政客曾经大肆炒作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与二战后美国援建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的对比。
二战之后,面对被战火打成废墟的欧洲战场,美国从1947年开始,连续四个财年,向欧洲提供了131.5亿美元的援助。这些援助包括金融,技术与设备的支持。
必须承认,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确实帮助欧洲快速从二战废墟中站了起来,可是援助过程中,欧洲的金融,基建,经济决策甚至军事基地,都被美国影响与掌控。
马歇尔计划,让欧洲与美国的关系从平等转化为“主从”,欧洲从此成为美国经济与军事政策的后花园。
当年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刚提出的时候,美国奥巴马政府看到“欧亚一体化”的巨大利益,因此提出了“马歇尔计划2.0”,希望与我国竞争对欧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可是直到奥巴马下台,特朗普上任,“马歇尔计划2.0”还一直停留在口头上。
特朗普上任后,对待我国的方式变成直接极限施压和围堵,用贸易战和科技战,妄图锁死我国的发展上限。
特朗普政府四年,压根就没有推动“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2.0”.
等到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又走上奥巴马政府“与我国竞争欧洲影响力”的老路,既然是新政府,政策名称当然要变,于是“马歇尔2.0”再也不提了,改为拉拢印度,一起推出“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
不过拜登的健康状况和支持率一直堪忧,2024年共和党重新上台的话,拜登的政策又会推翻。
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都是以十年为单位的宏大战略,需要几十年建设与维护,才能最终结出硕果。
可是以美国的政党轮替以及政策变更与烂尾的先例,沿线国家很难相信美国能推动“持续几十年”的国际战略。
第二个死穴,是拜登政府缺乏推动国际战略的资金。
拜登2021年上任后,围堵与遏制我国,从经济领域“利用潜在二选一”锁死我国经济增长的政策不断提出。
在这次的“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之前,美国在去年刚刚与印度和太平洋沿岸多国共同推出了“印太经济框架”。
印太经济框架的核心内容“很抓人眼球”,就是美国要与印度和太平洋沿岸国家,构建排除中国的贸易体系与供应链。
这个经济战略叶新吉大, 我们去年也很担忧,但是一晃一年过去了,印太经济框架还停留在口头上,连启动资金都没有。
没过去年的经济框架,一年都没有启动资金,今年与印度推出“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官宣的宣传是美国准备投资170亿。
点后显示对比去年的“口嗨”经济框架,拜登政府很难拿到启动资金江国际战略“落地”。
另外,过去十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岸国家联合开发的项目超过3000个,联手推动的基建投资,合计超万亿美元。
今年印尼建成通车的雅万高铁,投资就达到55亿美元,连接我国与老挝的中老铁路投资60亿美元。
因此美国的170亿美元即便全部到位,也只能修一两条区域内部铁路,根本无法撬动连接印度,中东与欧洲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宏大经济战略。
第三个死穴,是美国和印度都缺乏基建与制造业能力。
虽然从特朗普到拜登,都在执行“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政策,可是收效甚微。
美国的制造业空心化,产业链向外转移,是几十年的经济环境与人力成本共同造就的结果。
这些对利润极端敏感的制造业企业,考虑最多的是如何生存与壮大,绝不会因为美国的搬家补贴,就回到丧失国际竞争力的美国本土设厂。
因此美国虽然宣称支持印度与沙特之间修铁路,可美国国内铁路系统已经破烂不堪,事故频发,根本没有在海外建设铁路的能力。
至于印度,不仅建设铁路能力为零,而且征地难度,拖黄工程进度的能力却无穷大。
因此没有制造业能力的美国,与只会搞破坏,磨洋工的印度联手推动“全球基建战略”,全世界都只能当做观看喜剧表演,捧个人场!
虽然我判断美国印度这次推出的“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最终无法实现,可是两国接下来还是会高调推动一段时间,也会逼迫欧洲和中东国家站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我们国家应该把握两个逻辑,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个,是坚持“朋友多一些,敌人少几个”的原则。
这次美国和印度的战略,将沙特的地位抬得很高,使它成为连接印度与欧洲的枢纽,并且承诺建设连接沙特与印度的铁路。
即便沙特也预判“美国印度建设铁路不靠谱”,但是一个将他们放在核心的全球战略送到他们面前,建成了沙特自然获益,建不成,沙特还继续对接一带一路战略。
因此这样“成败无所谓”的战略,沙特当然愿意签约,这是符合沙特的国家利益的。
可是我们国内在第一时间就出现大量“沙特背叛”“背刺中国”“抛弃一带一路”“与美国联手搞中国”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视沙特本国核心利益,直接将沙特塑造为我们的敌人。
同样待遇的还有意大利。意大利原本作为西方国家,G7成员国,愿意加入一带一路战略,是我们的“意外之喜”。
意大利愿意加入,算他走运,可以共享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机遇。
如今因为选举,政府更迭,新政府退出一带一路,转而选择支持美国与印度的经济走廊,这是它自己错失历史发展机遇,我们可以替意大利民众惋惜,但是没必要把意大利塑造为敌人。
美国正在全球经济与供应链领域塑造阵营对抗,中西方对抗的氛围,只要不是美国走狗刻意推动反华政策,我们都可以与这些国家保持正常交往。
在中美博弈的激烈期,像沙特,意大利这样的国家,两头下注,希望获取更多利益,两国决出胜负后,也希望自身不被清算,这是全球绝大多数中小国家的选择,我们要认清这一特质,不把他们推入敌对阵营。
第二个,是我们要坚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原则。
因为美国和印度“天生的死穴”,这一经济走廊最终难以成事,所以我们可以战略上藐视它。
可是在美国和印度推动这一“对抗经济政策”的过程中,美国继续打造“对华脱钩”“对华取代”的力度一定会加强。
我们以前的文章分析过,无论是越南,还是印度,或者墨西哥,都不足以对我国的制造业优势进行取代。
可是美国很显然是推动印度+东南亚+墨西哥+南美,通过“承诺多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未来在国际供应链的位置和份额,来推动他们“一起”对我们进行取代。
这些国家任何一个都不具备“平替”我国制造业的能力,可如果每个国家分食一点,我们产业转移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因此在战术上,具体到每个产业,资本与技术是否在快速向某个国家转移?我们需要哪些政策和优势,才能将这种势头逆转?我们战术上必须对每一个产业都了然于胸,高效应对!
美国和印度推出了一个“东施效颦”的经济战略,我们后续要做的,是让我们的西施更加沉鱼落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