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归来
惟有中华

张文木:鸿毛泰山话不闲 |2024-07-12

在中国地理中的四川:“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

蜀汉(221—263年),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世二帝,国祚四十三年。其时不长,但留下的地缘政治和治国理政经验却是无比丰富,张国焘没有深刻认识这些经验,险些将中国革命再次带入险途;毛泽东了解这些经验,最终将中国带入胜利的坦途。[1]在今后,汲取这些经验即使为了做好地区治理遑论治国理政是非常必要的。这首诗连续三天写得昏天黑地,悲天悯人。诗以载道,诗以言志,正是:

陈胜啸啸大旗展,

汉王鸿门赢中原。[2]

自古四川多困地,[3]

留名尽是诗圣贤。[4]

钓鱼城高笑胡骑,[5]

蒙哥困死山川险。[6]

三顾名士诸葛亮,[7]

皇帝领兵宰相闲。[8]

立都成都两分力,[9]

东救荆州成笑谈。[10]

荆州远非云长忿,

大义还是进中原。

荆州如锁困川蜀,

不收复汉成空谈。

夷陵兵败备吐血,[11]

痛悔短兵输吴远。[12]

国都遥远伤元气,

兵败血写好经验。

后世重庆近陪都,[13]

备改复鱼为永安。[14]

永安皇意都东移,[15]

东出国都当推前。[16]

帝知来日时无多,

不忍托孤泪涟涟:

一哭不见勤王人,

帝败诸葛摇羽扇。

二哭初入白帝城,

武侯接驾步姗姗:[17]

帝崩之前争帝嘱,[18]

问鼎之心意显然。

若再比较彭老总,

泰山鸿毛云泥间

呜呼!

备言东进殉东路,

诸葛喊东心北南。[19]

北进六出望星死,[20]

不东不西定军山。[21]

呜呼!

诸葛惜名诗文多,

科技发明也贡献。[22]

絮絮叨叨出师表,

千言万语托孤权;[23]

丞相当年未勤王,

尔等得勤诸葛亮。

国之大者抛脑后,

蜀亡坊传蜀相贤。

叹曰:

武侯西去昭烈远,[24]

格局泥云事后看。

历史是非石不动,

鸿毛泰山话不闲。[25]

————

[1] 1935年6月中旬,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在四川懋功与红军四方面军会师后,毛泽东向张国焘指出的他的南下方案“事实上会使一、四两方面军被逼退到西康地区……如果我们被敌人封锁在这个地区,将成为瓮中之鳖”。对毛泽东忠告,张国焘则针锋相对说“我看蒋与川敌间矛盾极多,南打又为真正进攻,决不会做瓮中之鳖。”据《资治通鉴》,曹操取得汉中后,刘晔曾向曹操建议:“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毛泽东在读到这一段时,一定想到在长征路上他与张国焘斗争的经验,在页旁批注:“不可信。”毛泽东在读《魏书·刘表传》时批注:“做土皇帝,孟德不为。”文献来源可参阅张文木:《中国地缘政治论》,《张文木战略文集》第8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93、73页。

[2] 汉王,刘邦,当刘邦走出鸿门宴后就嬴了天下。

[3]宋人苏洵也看出诸葛亮《隆中对》的不切实际。他在《权书·项籍》中对此批评得比较中肯:“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宋﹞苏洵著:《权书》,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4]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均与四川有不解之缘。

[5]指横扫北方的蒙古骑兵不适应西南山地作战。

[6]蒙哥,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1209年~1259年),大蒙古国第四位大汗(1251年~1259年在位),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元睿宗拖雷长子,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母亲是唆鲁禾帖尼。蒙哥即位前曾参加拔都统帅的长子西征,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进攻古罗斯等地。即位后主要致力攻灭南宋、大理等国,并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亚诸国。1259年,在进攻四川合川钓鱼山时(今重庆合川钓鱼城)去世。

[7] 三顾,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8]指皇帝刘备率兵东征,而诸葛亮则在成都坐镇。据载:“先生外出,亮常镇守城都,足食足兵。”﹝晋﹞ 陈寿:《三国志·蜀书二·诸葛亮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46页。

[9]1953年10月17日,毛泽东在与即将赴越南的韦国清谈话时说:“三国时代,刘备终不能取天下,首先是因为误于诸葛亮初出茅庐时的《隆中对》,其为刘备设计的战略本身就有错误。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80页。

[10]章武元年(221年)七月 ,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意在夺回出川要地荆州。次年兵败,刘备退至永安。

[11]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

[12]指孙吴劳师袭远,蜀汉就近待劳

[13] 蒋介石大概注意到这样的历史教训。1938年,蒋介石进入四川后选择接近荆州的重庆而不是像诸葛亮那样选择川西的成都为陪都,此举使蒋介石比较容易实现对进入中原的咽喉长江三峡的牢牢控制,并为他在全国抗战胜利后迅速东出进入中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毛泽东在早年对中国地缘政治有过深入的研究,他在阅读三国史时也注意到这一教训。早在1920年3月12日和6月14日,毛泽东就将湖南的发展方向选择在武汉而不是像诸葛亮那样选择在西川,认为:“在最快期内,促进修竣粤汉铁路之湖南线。”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坚决反对张国焘南下川康的方案,而主张北上接近中原的陕甘地区。也是出于同样的地缘政治理由,1949年10月1日,即新中国成立的当天,重庆被列入首批中央直辖市;1964年毛泽东更是提出“三线建设”,其中将重庆而不是成都作为布局的重心。为了让大家理解他布局重庆的地缘政治考虑,1965年11月26日,毛泽东在听取西南三线工作汇报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大家思考:“蒋介石退也退到重庆,为什么?总有个道理嘛!”参阅张文木:《中国地缘政治论》,《张文木战略文集》第8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89页。

[14]鱼复,古县名。春秋时庸国鱼邑,秦惠文王(前314年)置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于鱼复县设立江关都尉,与巴郡太守同级,管辖巴郡军事,治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城。三国蜀汉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居于此,改名永安。晋复旧名。西魏改民复,唐贞观间改名奉节。

[15]都东移,永安,长安也。我们不能说刘备要迁都于此,但似乎刘备决意帝都此地。次年(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宫。

[16]国都立在成都远离中原前线,这是蜀汉丢失战略要地荆州的关键。刘备意识到此点。鱼复改永安并增加永安兵力,显然有战略东推之意。明初,蒙古威胁仍未完全解除,成祖朱棣“天子戍边”将国都从南京移至北京。毛泽东似乎也注意到此举的意义,1951年4月他在游十三陵时赞扬说,明成祖“敢在北京建都城,敢把自己的陵墓放在这里,不怕蒙古人的铁骑,是个有胆识的人” 盛巽昌、欧薇薇、盛仰红编著:《毛泽东这样学习历史,这样评点历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17]“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这说明在皇帝打败且病情日深时,诸葛亮不是主动接驾而是被刘备临终前从成都召到永安的。参阅﹝晋﹞ 陈寿:《三国志·蜀书二·诸葛亮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47页。

[18]诸葛亮到永安后,刘备话题直涉九鼎之事,嘱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诸葛亮表态“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后,刘备才诏敕后主:“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晋﹞ 陈寿:《三国志·蜀书二·诸葛亮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47、848页。

[19]诸葛亮一生誓言“北定中原”,可其战略布局——与后来的张国焘“向南”“向成都打”的方案相似——却与中原越来越远。

[20]六出,指诸葛亮六出祁山。望星,现白帝庙有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等明清建筑。武侯祠内供诸葛亮祖孙三代像,祠前的观星亭传说是诸葛亮观星象之地。

[21]定军山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城南5公里,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诸葛亮遗命“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56页。

[22]《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说:“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20]﹝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56页。

[2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以大事也。”﹝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50页。

[24]武侯、昭烈,诸葛亮、刘备死后的谥号。

[25] 最后两句是对明人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诗句的批评和反用,意即历史中国家兴衰成败都是血写的经验和教训,后人必须认真汲取。往事并不如风,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北宋﹞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王仲荦犖等编注:《资治通鉴选》,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98页。

赞(13)
请您分享转发:汉风1918-汉唐归来-惟有中华 » 张文木:鸿毛泰山话不闲 |2024-07-12
分享到